APP下载

佛教名山九华山

2016-02-09文雨竹

老友 2016年11期
关键词:花台九华九华山

文雨竹

佛教名山九华山

文雨竹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这里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寺庙百座,僧尼千人,是著名的国际性佛教道场,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方圆100公里内有九十九峰,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山体由花岗石组成,山形峭拔凌空,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

柯村新区

柯村位于九华山北麓,是以柯村新区为中心的风景区,东至笔架山脊,南至一天门,西抵八都岗,北至庙前镇。境内奇峰、怪石、清溪、渊潭、苍松、翠竹等自然景观,雄奇秀丽;古寺、古村、古祠、古石刻、大铜像等人文景观,神光异彩。柯村景区为九华山重要景区之一,周边有笔架峰、刘冲石刻群、黑虎松、舒潭印月等景观。

花台景区

花台景区由大花台、小花台组成,是九华山高山景区之一。花台景区位于天台峰北面,因盛产山花而得名,为九华山风景区新开发的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游览区。这里峰高独秀,山花繁盛,树木葱茏,灵石乖巧,像人拟物。景区周边沟壑环绕,群峰林立。景区内峰岭突兀,怪石嶙峋,谷洞幽深,气象万千。

甘露寺

甘露寺是九华山的重要寺庙之一,位于化城山腰定心石下。甘露寺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禅林,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玉琳国师朝礼九华,认为如果在这里建立寺庙,肯定会有高僧出现。禅居伏虎洞多年的洞安和尚听到这句话后,立即募化建寺。传说在开工前夕,满山树顶都挂满了白露,所以被命名为甘露寺。

九华街

九华街是一处平均海拔约640米的山中盆地,四周青峰耸翠,环山如城,面积约4平方公里,是九华山的核心景区,为香客游人集散地。老街店铺、寺庙林立,僧俗共处,农禅并重,是九华山人文景观的荟萃之地。早在东晋隆安年间(公元401年),就有天竺名僧杯渡在芙蓉岭下创建茅庵,开创了九华山佛教活动的先河。

九华河

发源于九华山北麓,由龙溪、漂溪、双溪、舒溪、澜溪汇流而成,故又称五溪河。九华河全长54公里,流域面积533.8平方公里,自南向北,流经五溪桥、墩上、观前,至梅埂入长江。河床底宽30~60米,正常年份流量5.41亿立方米,泄洪能力为每秒480立方米,最丰水年份可达8.43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份仅4.22亿立方米。九华河河道弯曲,多浅滩,河床内蕴藏的黄沙以量大质优著称。

天台峰

这里也是游客游九华山必到之处,至寺前回首一看,左有龙头峰,右有龙珠峰,对面十王峰。龙头峰下为青龙背,因骄立如屏,故名玉屏峰。龙头峰上有个平台,约20平方米,台上有捧日亭,亭为六角形,前立铁鼎,有铁栏环护。天台峰最高处为云峡,有两大岩石,并立为门,下宽上窄,从岩隙仰视,蓝天一线,又名一线天。此处是观九华全景、看云海日出的最佳处。“天台晓日”为九华十景之一,既有“石梯云折断,松洞水飞还”诗句绘其险,又有“从此置身于仞上,不需别处觅蓬莱”诗句述其境。故民谣曰:“上九华不到天台,白流汗等于没来。”龙珠峰,又名天台岗,上有一颗巨大滚圆的岩石,名为“龙珠石”。传说九华是“活的龙脉”,青龙即居此高处,这颗“龙珠”,则是它戏耍的宝物。两峰间有拱形石桥,名为渡仙桥。十王峰迎面而来,谓之“十王朝地藏”。寺前岩壁上,有“非人间”等巨字摩崖石刻。寺门在龙头峰、龙珠峰间的渡仙桥下,由桥底登石阶十余步,即进入寺内。

百岁宫

百岁宫,坐落于九华山海拔871米的插霄峰巅,原名摘星庵,又名万年禅寺,始建于明代,为全国重点寺院。百岁宫与祗园寺、东崖禅寺、甘露寺并称九华山“四大丛林”。百岁宫五层高楼融山门、大殿、肉身殿、库院、斋堂、僧舍、客房和东司(厕所)为一整体,没有单体建筑的配置,远观恰似通天拔地的古城堡。这种形制在我国现存寺庙建筑中极为少见。百岁宫的布局,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势,楼层由低爬高,层层上升,形成曲折幽深、恢宏多变的迷宫。从山门正面看大殿,它只是一层楼,而大殿东侧的厢房是两层楼,通高只有10米。但从它的后门看,东侧墙高达55米,为五层楼。而屋顶只是一个完整的皖南民居式有天井的四落水顶。大殿宽19米,进深14米,中有“九龙戏珠”藻井;佛龛则因地就势筑在长4.5米、高2米的岩石上;由大殿侧门可进入同一楼层的肉身殿,殿前有一天井,下建蓄水池,兼作取水灭火之用,肉身殿后面则为佛堂和僧舍。它的4个楼层内巨岩横陈,磐石镶嵌,岩石与建筑、建筑与山峰有机结合,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责编/江南

猜你喜欢

花台九华九华山
宋代绘画中园林花台样式解析
一次难忘的投票
九华山风景区最大承载量测算研究
谜语大搜集
小小展台
生态旅游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以九华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为例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ives of Ultra-High-Speed Grinding Technology
SIMULATION OF TEMPERATURE FIELD IN ULTRA-HIGH FREQUENCY INDUCTION HEATING AND VER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