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进程和举措(上)

2016-02-09杜人淮

中国军转民 2016年10期
关键词:国防工业军工军民

■ 杜人淮

国外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进程和举措(上)

■ 杜人淮

军民融合发展已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为了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和推进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国际化问题。国防工业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最直接、最重要领域,也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的最重要领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冷战结束以来国外推进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国际化的进程和举措。国外许多国家实施的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战略,基本上反映了世界安全环境和形势变化的特点和要求,大致可以分为消化产能阶段(20世纪90年代)、转型升级阶段(21世纪前10年)和优化结构阶段(2010年代之后),各阶段都有相应的举措。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华约军事集团的解散,最终结束了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集团之间的长期冷战和军事对峙。随之而来的是各国军费规模的大幅度削减和武器装备等军品订货量的急剧下降。这就迫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不得不为承担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国防工业另寻出路,其中一个共同选择就是大力推进国防工业的军民融合发展(即军民一体化)。国外国防工业的军民融合发展不仅限于国内,而且不断向国际空间拓展,积极探索和实施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战略。但由于这之后的国际安全形势和环境发生了不同变化,国外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战略也随之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相应的举措。

一、消化产能阶段及其举措(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由于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军事集团长期对峙和军备竞赛局面的结束,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开始大幅度削减国防预算和装备采购费,并由此导致国防工业的军品科研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美国1995财年国防预算削减到2522亿美元,远远低于1985财年的3905亿美元。军费的大幅度削减导致装备采购费急剧下降,1995财年美国装备采购费一度降至432亿美元,比1991财年的665亿美元减少了230多美元。这期间,俄罗斯由于经济的困难,国防预算和装备订货量降幅则更大,1995年军工订货量比1991年减少了80%。面对国内国际军品市场的萎缩,为了更好地解决军工产能严重过剩问题,许多国家不得不通过军转民等办法来寻找出路,并兴起了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潮流。

(一)充分发挥军工技术优势转产有竞争力的民品

冷战时期,一些军事大国为了争夺军事优势,无不把发展军事技术作为优先战略,因而军工领域技术大多领先于民用领域。冷战结束后,面对国内国际军品市场的极度萎缩和军工产能的严重过剩,许多国家不得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鼓励和支持军工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转产有竞争力的民品,通过开拓国际民用市场为国防工业发展寻求新的出路。这方面美国和俄罗斯最具有代表性。

作为世界国防工业强国的美国,不仅在冷战时期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工业基础,而且其国防工业军民分离问题也比较突出。冷战结束后,为了化解严重的军品产能过剩问题,美国政府专门成立了国防转产委员会,积极引导和支持国防工业军转民。为了推动国防工业军转民,1992年美国参议院决定拨出500万美元专款作为该委员会管理费。同年,国会通过了《1993财年国防授权法》、《国防转产、再投资、过渡援助法》,要求设立国家国防科学工业基础委员会,规定由该委员会确定国防工业军转民计划项目及预算,指导有关军转民计划的实施。相关法案还要求设立相应的汇报和评估机构对国防工业军转民实施监督。1994年9月,为了更好地推动军民一体化,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局(OTA)发表了题为《军民一体化潜力评估》的长篇报告。报告不仅对军民一体化进行了界定,而且勾画了美国军民一体化发展的大致蓝图。苏联解体后,前苏联的国防工业主体由俄罗斯继承,当时共接管了2000家军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650万人。面对如此规模庞大的国防工业,加上长期军民分割,俄罗斯政府不得不加快推动国防工业军转民,以消化因军品需求锐减而带来的军工产能严重过剩问题。为此,1993年3月20日,俄联邦最高苏维埃推出了《俄联邦国防工业军转民》的联邦法律;8月,俄联邦安全会议成立了“国防工业跨部门委员会”专门机构;1996年4月,俄联邦政府成立了军工企业私有化委员;1997年底,俄罗斯经济部草拟了国防工业改革方案——《1998-2000年重组国防工业法》;1998年10月,成立了由马斯柳科夫领导的对外军事和技术合作委员会,负责管理指导军火出口工作。

为了加快推动国防工业军转民,美俄等国家不仅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制定和颁布了专门的法规,拨出了专门的款项,而且把国防工业的军转民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从而最大限度地克服军转民的盲目性。另外,国外在推动国防工业军转民的过程中,还十分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牵引作用,引导国内军工企业转向有利可图的国际民用市场,积极利用自身优势转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品,努力在国际市场谋求发展。国外军工企业通过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军转民,不仅将大量军工生产能力转向了民用,而且民品生产质量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有力地带动了军工企业民品的出口,较好地缓解了军工产能严重过剩压力。

(二)推动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冷战结束后,为了缓解军工产能过剩压力,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国防工业跨国开展军民融合式科研生产合作的潮流。这种合作既有不同国家国防工业之间或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之间的军品科研生产合作,也有不同国家国防工业之间和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之间的民品科研生产合作。这其中既有发达国家相互之间、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有过去冷战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国家之间的合作。

1994年,法国、英国、意大利签订的共同注资120亿美元联合研制“欧洲护卫舰”合作计划,以及英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制定了准备共同注资500亿美元联合研制“欧洲战斗机”的合作计划,是典型的欧洲区域内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由于参与研制生产“欧洲护卫舰”、“欧洲战斗机”合作项目的企业,既有军工企业,也有民用企业,因而这种区域内的军品科研生产交流合作具有军民融合性质。1992年,印度分别与俄罗斯、英国签署军事技术合作协议,由俄、英同印度合资建立军工厂,主要生产战斗机、坦克、装甲车等,其中参与的合作企业,既包括军工企业,也包括民用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供合作方使用,而且出口到其它国家,这种交流合作不仅促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前资本主义国家集团与前社会主义国家集团之间的合作,而且具有典型的军民融合属性。

国外一些国家的国防工业开展的跨国军民融合科研生产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助于通过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提高军工国际分工协作水平,从而提升参与国的军工和民用生产技术水平,为本国带来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有助于军工大国更好地消化本国军工产能和促进军工发展相对落后国家提升军工发展水平。除此之外,一些国家为了更好地消化军工产能,还积极开展跨国民品研制生产交流和合作。

(三)积极推动军工兼并重组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

为了有效解决军品任务急剧下降而带来的军工产能严重过剩问题,更好地缓解军工企业生存压力和从业人员就业压力,国外许多国家特别是军事大国加大了对本国军工企业兼并重组力度,以此大力提升本国军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带动军工的军品和民品出口,加快推进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进程。

冷战结束后,国外一些国家不仅将大量中小型军工企业重组为大型军工企业,而且将一些大型军工企业重组为超大型军工企业。1995年3月,美国将洛克希德公司和马丁公司两家大型军工企业进行合并,新组建为更大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1996年底,美国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组建新的波音公司。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国防工业寡头格局基本形成,并给其他国家国防工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为了提升国防工业国际竞争力,俄罗斯以政府名义促使军工企业合并,以做大做强本国军工企业。面对国际航空市场的竞争压力,俄政府积极推动航空工业企业的合并,组建了莫斯科航空军工综合体和苏霍伊航空科研生产联合体两大集团。英国则通过军工企业兼并重组逐步将军用飞机、导弹和电子设备的生产集中于英国航空航天公司和GEC——马可尼公司。国外军工企业兼并重组不仅限于国内,而且积极推动跨国兼并重组。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国家军工企业就开始了跨国界整合,主要以合资(如导弹产品)、组建多国财团(如欧洲战斗机)等方式展开。这期间,英国航空航天公司与法国达索电机公司组建了新一代战斗机联合开发小组,并与法国马特拉公司合并其战斗导弹生产业务;英国GEC——马可尼公司与法国汤姆逊——马可尼声纳公司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声纳系统制造公司“汤姆逊——马可尼声纳公司”;法国、德国与荷兰的空中客车飞机厂商联合起来,组建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但整体上各国军工企业仍然非常重视保持其国家独立性。

通过军工企业兼并重组,一些国家军工企业的数量得到大幅度压缩。从1992年至1997年,美国大型军工企业就由原来的32家合并为9家,其中航空航天企业由10多家减至3家。军工企业数量的减少,特别是军工企业的跨国兼并,军工企业的产能过剩压力得到了缓解,军工企业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不仅如此,军事工业兼并重组后组建的大型军工公司特别是跨国军工公司,通过在国内扩大自己的军品和民品分公司,在国外建立了自己的军品和民品子公司等形式,有力地提高了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四)鼓励和支持国防工业企业积极开拓多种经营

冷战结束后,随着军工企业的垄断格局和军民分割壁垒的逐步被打破,国外军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解决军工产能过剩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了更好地实现军工企业的发展,一些国家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军工企业开拓多种经营,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努力拓展更为广阔的国际民用市场。

为了鼓励和支持军工企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开拓多种经营,许多国家纷纷引导企业把重点放在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与经营上,不仅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而且在投资上进行重点扶持。为了将军民两用技术纳入制度化轨道,英国国防部成立了国防鉴定与研究局,该机构在具有两用潜力技术方面创立了一系列的两用技术中心,1994年4月首先创建了结构材料中心,1995年1月正式成立了超级计算机中心,并在软件工程、信息技术、电子和光电子等领域建立两用技术中心。为了更好地开发军民两用技术或实现军技民用、民技军用,法国一些国防承包商公司建立了军民两用统一的设计小组,利用同样的计算机及其辅助设计软件开发研制军品或民品。美国不断加大对两用技术研究和发展投资力度,并重点向可确保国家安全所需的两用技术倾斜。1995财年美国两用技术研究和发展投资额达到20.6亿美元,约占国防部科技预算的25%,投资重点主要集中于先进材料、信息化、仿真技术和先进制造等领域。

为了更好地消化军工产能,国外一些国家在积极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项目的同时,主动面向国际市场拓展多种经营业务。一是将军工企业由政府的军品直接供应商转变为面向全球的民品开发生产的承包商或转包商;二是在军工企业内部建立脱离主要军品业务而面向全球从事民品开发和生产的独立实体;三是利用军工企业现有人力和设备在现有业务部门中面向全球引进新产品。为了推动国防工业企业更好地开展多种经营,美国等国家政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国防采办法律,容许军工企业实行军民一体化,并更多地面向国际市场生产、采购和使用军民两用技术、产品,并鼓励采用军民两用工业操作规程。

二、转型升级阶段及其举措(21世纪前10年)

进入21世纪,美国国内遭遇严重的“9.11”恐怖袭击后,恐怖主义和反恐怖主义斗争日趋尖锐,区域矛盾和冲突不断加深,安全问题再度成为各国必须认真思考和积极面对的问题。面对新的国际安全环境和挑战,为了加强国家安全,许多国家开始增加国防开支,不断强化国防和军队建设。2000年以后,虽然美欧等国的国防开支有所回升,但武器装备需求规模较小的局面仍未得到有效改善。与此同时,随着新科技革命和新军事革命不断加深,战争形态加速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化,武器装备系统复杂程度和集成程度越来越高,战争中的体系对抗更加凸显,这就需要军工企业必须实现转型升级,从全球化资源配置角度满足复杂信息化武器系统研制和集成的需要。

(一)通过降低产业进入门槛提升军工技术发展水平

提升军工技术发展水平,是实现国防工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不仅民用领域越来越多的技术已经超越或领先于军工领域,而且由于科技发展的加速发展使先进技术在不同国家呈现出竞相开放趋势,这就使国防工业不得不降低产业进入门槛,既要不断扩大对本国民用领域的开放,也要进一步扩大对国外军工和民用企业的开放,通过直接引进消化先进技术,或通过军民协同、跨国协作等方式开发利用先进技术,加快提升军工技术发展水平。

美国军工企业包括国有和私营两部分,除了弹药等少数兵工厂和大量国防科研机构属国有以外,绝大多数军工企业为私营企业,因而国防工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国内民用领域私营企业比较容易通过市场渠道进入国防工业领域,但国外企业一般要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为了更好地利用国际先进技术为本国军工服务,美国不仅面向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传统盟国降低了军工的进入门槛,而且面向印度、东欧等一些非传统盟国降低军工的进入门槛,使美国军工企业有机会同国外军工和民用领域企业进行更广泛的技术和生产合作。2001年,美国宇航工业协会建议放宽军火出口限制,减少国会审批权限,促进宇航工业的开放和宇航产品的出口。欧洲地区,特别是法国、英国等国家通过加快推进国有军工科研机构及军工企业私有化进程,不仅面向欧洲地区降低了国防工业进入门槛,而且面向全球有针对性地降低了国防工业进入门槛度,从而提高了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程度。

从总体来看,国外通过降低国防工业进入门槛,提高了国防工业开放程度,提升了军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了军工企业国际竞争力。比如,美国为了推动国防工业转型升级,确立了以军事科技为龙头,以重大武器装备项目为牵引的方针,在加大对国防工业投入力度和加快推动采办制度改革的同时,通过降低国防工业进入门槛,不断开拓了国防工业科技新领域,提高了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水平,带动整个国防工业的发展,从而保持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健康的国防工业基础。

(二)通过推进跨国联合重组提高军工发展质量效率

提高国防工业发展质量效率,是实现国防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国家安全需求是国家第一需求,没有国家安全,国家发展就无从谈起。为了满足国家安全需要,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国防工业的发展,并在各自领域形成了许多独特优势。为此,许多国家在坚持自主发展国防工业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国防工业的跨国联合重组,积极推动不同国家国防工业相互间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以充分发挥各国军工和民用的技术、市场、资本等优势,不断提高国防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进入21世纪后,美国借“9.11”之机,一方面极力限制或禁止其盟国和盟国以外国家向所谓“受关注的国家”出售武器,另一方面自己却不断地扩大军售规模,导致一些国家的国防工业的正常发展受到冲击,军火生产和出口蒙受巨大损失。为此,一些国家在坚持自主发展国防工业的同时,把推进军工企业跨国联合重组和组建可与美国抗衡的“有竞争力”的“跨国军工集团”作为国防工业改革发展目标。其中,欧盟地区推动军工企业的跨国专业化整合,并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军工集团,是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的显著特征。通过短短几年的迅速并购,欧盟范围内的防务供应商数量锐减,欧洲国防工业四大巨头BAE系统公司、EADS、泰勒斯公司、芬梅卡尼卡公司不仅囊括了欧盟的主要防务业务,而且为全球民用市场提供了大量高科技民用产品。就美国而言,虽然2005年之前其军工企业也有选择地向其它国家和地区扩张,但进展不大,典型案例较少。但在2005年以后美国军工企业开始加强了对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企业收购。2006年美国L-3通信公司并购了英国TRL电子公司;2007年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完成了对加拿大弹药集成商SNC技术公司的收购。通过军工企业的跨国联合重组,各国国防工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不仅如此,许多国家军工企业还努力进入科技发展最为先进的美国,通过完成对美国企业的收购来提高军工企业发展质量效率。其中,加拿大麦克唐纳·迪特维利联合有限公司(MacDonald Dettwiler and Associates Ltd.MDA)对美国企业的收购,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对地观测卫星信息公司之一的MDA,主要为全球的一些厂商提供先进通信卫星及子系统生产制造及监控和情报等信息解决方案。2002年6月28日,MDA通过收购Dynar公司进入了美国的信息系统市场,这不仅使MDA接触到了美国政府机构及系统集成领域诸多承包商,从而实现年末公司信息系统订单创纪录的增长,而且使其信息系统业务与其它业务形成了巨大协同效应,提升了公司整体实力。

(三)通过鼓励军工企业拓展对外业务增强企业活力

增强军工企业发展活力,是实现国防工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要求。作为国防工业微观主体的军工企业,其发展活动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和规定着国防工业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面对全球安全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对武器装备发展要求越来越高与国防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正成为许多国防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为此,许多国家在推动国防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采取一系列调整改革新举措推动军工企业拓展对外业务,不断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

美国军工企业的对外业务拓展一直走在世界各国前列,约有3/4的企业通过合作研发或生产零部件供应等方式同英、法、德、意、日等国的军工和民品领域企业展开合作。俄罗斯政府为增强军工企业发展活力,不断扩大军工企业外贸自主权。2001年俄政府对军贸管理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并出台举措允许军工企业不必经过军贸公司独立承接对外零部件供应、装备修理与维护等项目。俄希望通过此举扩大军工企业的军民品对外贸易额,提高俄军工企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不仅如此,俄罗斯还把开展跨国联合研发和生产等合作形式作为军工企业拓展对外业务,推动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其国际合作范围广,包括船舶、航空、航天、电子系统、核能和核武器销毁、陆军装备及军工转产等。欧洲国家的军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综合实力有限,为了拓展对外业务和增强企业活力,极为高度重视区域内的相互合作。仅法、德之间的军工合作项目就达到百余项。为了拓展对外业务,各国军工企业对外合作的方式不仅限于签订协议,而且还成立了各种区域内的合作组织和机构。俄罗斯和印度通过成立技术转让联合中心,不断扩大对印度转让武器装备专用技术和军民通用技术;美国同印度达成“战略伙伴关系后续步骤”,主张在该框架下加强两国在空间技术、高科技和民用核能等领域的合作。

随着新科技革命深入发展,民用领域企业的科技创新乃至国防科技创新地位显著提升,在此形势下,军工企业对外业务的拓展也出现一些新的特点,网络、电子信息、战场服务等国际新业务大量增加,面向全球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受到高度重视,开展与军工技术联系紧密的公共安全业务、民用产品得到较大发展,军工项目的对外开放和合作不断增强,同国外民用领域企业的合作大量增加。不仅如此,众多军工企业还积极与国外大学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力量和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不断促进军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军工企业拓展对外业务和提高企业活力,均倾向于同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相关的、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技术项目和高附加值产品,着力避免卷入低端领域恶性竞争。

(四)通过军民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实现军工持续发展

推动国防工业持续发展,是实现国防工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落脚点,而实现军民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则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面对世界安全形势的变化,军工企业既要为保障国家安全持续进行军事技术创新和提供高质高效的军事装备,同时又将长期面临装备发展费用快速增长和国防需求相对不足的问题。为了实现国防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国在破除国防工业发展军民壁垒同时,着力在国防工业对外贸易和合作中实现军民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推动对外贸易和合作中实现军民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首先打破国防工业发展的军民分离格局,并在国内需要有较为扎实的军民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的基础。进入21世纪后,为了有力地推动国防工业的发展。不管是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市场经济转型国家,均加大了国防工业向民用领域开放力度,更加重视军工和民用领域的交流、合作和互动。一是重视与地方大学的交流合作,利用大学的科技力量促进国防工业发展。美国波音公司通过与谢菲尔德大学的合作,充分借助大学的优势技术资源,提升了公司的技术实力及竞争力,实现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二是重视与相关社会机构开展交流,充分利用通用技术促进国防工业发展。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通过和爱迪生焊接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为美国陆军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开发先进工艺方法,提高了陆军装备的研制生产水平;美国国防预先研究计划局和半导体研究公司签订协议,计划在5年内投入1.94亿美元创建6个新的大学微电子研究中心,以实现和巩固美国在半导体领域领导地位。三是在军民合作过程中更加注重高附加值解决方案业务。美国军工企业在研发转型中注重建立以网络为中心的体系方案,着力打造可提供系统集成及信息安全解决方案的新兴工业力量。

国外许多国家在强化国内军民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协调推进军品和民品进出口和对外军民技术交流,从而更有力地推动了军民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实现了国防工业的较快发展。2005年美国航空航天产业出口额654亿美元,军品出口97亿美元,民品出口550亿美元,当年实现贸易顺差达到370亿美元,成为美国顺差最大产业部门。其它产业的军民协调发展也十分显著。2004年世界造船总量为6020万载重吨,其中有70%用于出口,韩国船舶产品的出口更是高达99%以上,而出口的船舶又主要以民用船舶为主。2004年全球卫星工业总销售收入达到972亿美元,其中卫星制造业收入为102亿美元,卫星地面设备制造业收入为233亿美元,发射服务业收入为28亿美元,卫星运营服务业收入为609亿美元,相当一部分卫星及其服务为民用或军民两用。

北方设计院完成射电望远镜“FAST”核心部件馈源舱的电磁屏蔽工程

日前,直径500米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架设完成,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同时也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天文工程。作为全国电磁屏蔽技术领先的科研设计机构,北方设计院以精湛的技术水平、优异的服务质量,圆满完成该项目核心部件馈源舱电磁屏蔽环境的设计、安装、调试工作EPC。

FAST射电望远镜项目是具有我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项目利用贵州省天然喀斯特洼地建设,位于贵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其设计及建造体现了我国高技术创新能力。FAST射电望远镜的两大科学目标是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和观测脉冲星,前者可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后者可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该项目的建成,预计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的地位,推动我国在天线制造技术、微波电子技术、并联机器人、大跨度结构、公里范围高精度动态测量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由北方设计院负责电磁屏蔽的馈源舱是FAST的核心部件,是一个集结构、机构、测量、控制等相关技术于一体的光机电一体化的复杂系统。由于FAST射电望远镜的特性导致所需要的信号接收系统灵敏度非常高,这就要求其周围的设备所产生的电磁干扰必须小于装置的接收能力,其电磁屏蔽的要求高于我国军标GJB151A的指标。同时,由于现场自然环境恶劣,抗腐蚀性能要求高,整体重量要求苛刻,屏蔽工程创新性的采用了不锈钢屏蔽主体与屏蔽布相结合的整体方案及两段式屏蔽的整体布局,这些均为国内首创,充分展示了北方设计院电磁技术研究的技术实力,标志着此项综合工程技术挑战极限的成功。(王静雅)

(杜人淮,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教授,军民融合研究资深专家)

猜你喜欢

国防工业军工军民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美国国防工业供应链对外依赖情况
美国巩固提升国防工业供应链能力的举措及启示
试 着
军民融合 新引擎
军工品质 行创未来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