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人童话”真人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美学贡献

2016-02-09王嘉婧王芯蕊

知与行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真人秀美学

王嘉婧 ,王芯蕊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传播学部,北京100024)



社会热点论坛

“成人童话”真人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美学贡献

王嘉婧 ,王芯蕊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传播学部,北京100024)

[摘要]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转型阶段,“真人秀”节目承载着反映群众心境、引导群体宣泄的美学意义。对应着特殊时期的心理需要,中国本土成功的“真人秀”节目呈现出相似的审美定位和价值内涵。通过文本分析、个案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以“以善为美”的成人童话式美学价值为主导的节目对于社会转型期中的民众心态生发出更为积极的影响。这种美学体系是艺术与现实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的体现,是针对成人的生活矛盾设计的“童话式”的精神疏导,是在“真人秀”节目本身纪实与艺术双重建构特性下的有的放矢,拥有着自身独特的美学表述方式。

[关键词]真人秀;美学;“成人童话”;社会转型

媒介通过一张张屏幕,开始占据人们的学习、娱乐、甚至家庭生活。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媒体随行便利度提高,媒介自身推动力增强,我们每天同媒介的互动时间越来越多,媒体成为了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媒介除了提供给人关于生活的物质形态的信息之外,也可以传达精神、情感、美学层面的思想。

一、复杂的成人世界:“成人童话”真人秀的背景

对于成年人来说,尤其是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具有强烈社会属性的人,大多数都处于工作状态,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被动学习,比如让成年人像学生一样坐在课堂里听课。在主动学习方面,工作的重任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在其余的时间里,对于大多数人,休闲娱乐和补足精神的时间要优先于精神建设或者学习的时间。同时,视听媒介大行其道一步步侵蚀着阅读文本的空间,直观化地阅读与接受成为了大多数人通过视听媒介接受信息的渠道,人们越来越少地通过阅读来构建自身的自由和独立的思考空间。我们的生活容易被烦乱又多头绪的社会工作生活左右,思维模式被限制在具象的、现实的、短视的层面。比如,解决此刻工作中与领导、同事的冲突,或者纠结于利益、金钱等问题。在溯源和提升方面,则会相对减少。溯源,就是对基础价值观的强调。在较多地应对复杂的问题之后,价值观形成初期被灌输的基础价值观的约束力就越少。比如,面对在地铁上是否应该给老人、孕妇让座位的问题,在小学生的课本中一定会确认无误地写着“应该”,但在成人世界当中,这样一个问题却可以掀起许多的讨论,设定出情况ABCD的处理方式。例如,如果是一个工作了一天需要休息的白领,在等了很多班地铁之后终于抢到了一个座位,此刻当遇到一个老人的时候,当事人就会考虑,自己可能比他更需要这个座位,面对让座的答案,也便不那么清晰。成人世界,为问题附加了许多的情况和原因,考虑事情愈加复杂和全面,这便会冲淡原有的基础价值观对于行为的控制力。

经济迅猛发展,其他社会匹配设施(尤其是文化)却并没有跟上脚步,使得我国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在社会巨变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使得社会公平失衡。许多人,甚至整个国家,都在探索应对现实的可行方案。

物质的极速变化会伴随着一场强有力的精神革命,当人们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之时,需要寻找新的思想去规范他们的行为,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分界之时,为了将劳动力从僵化的君主、家庭关系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它鼓励“发现人”,使人寻找集体之外的个人价值。当资产阶级日渐壮大,文艺复兴唤起了资产阶级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时,启蒙运动随之而来,这场崇尚理性、破除迷信的思想解放运动驱散了欧洲封建力量的黑暗,推动了社会发展。在目前我们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之时,已经不能单纯依靠物质力量解决问题,依靠精神层面的力量保证社会的和谐运转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许多文明社会将社会的秩序管理交由政府和法律,将精神层面的建构与约束交予艺术与宗教。改善人类才是艺术的用处,才是艺术的最高目的[1]。视听媒介,尤其是大众媒介,承担起了很重要的责任。文字的深度体验建构于长时间的互动与思索。视觉影像虽然是短时间甚至是单向的灌输,但是如果可以引起足够的观感,通过感觉引发直觉,也可以促进深层思考。思想的深度并不仅在于其达到的人类新的思想高峰,也在于解决目前社会大众面临的普遍问题。

在社会高速发展、矛盾爆发的现在,作为社会主体的成年人迫切需要属于他们的“童话”引导,建构起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体系,化解当前日益加剧的矛盾,保障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以真为美:“真人秀”中的成人童话式美学根源

在现有的视听媒介当中,展示给成人的节目大多秉持着“以真为美”的美学特性。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了“镜子说”:文学就好比一面镜子,可以把面对它的一切东西映照出来。成人节目注重艺术与真实世界、与社会、与人生、与人心的联系,注重作家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的一致性,注重艺术在多大程度上穿透了尘世的本质,把真实社会的丰富细节乃至宏大事件形象化地、真正地化解到了文学的精神世界中,以生动而逼真的生命形象与艺术表现出来。

随着社会经验的不断增加,脸谱化的、非黑即白式的影像人物及故事塑造已不能满足成人观众的口味,甚至会招致他们对于故事本身的排斥。在影视剧作中,为了应对观众的成长,创作观念有了巨大的改变:即便是再十恶不赦的坏蛋,也要找到解释其恶劣行为的合理理由。“以真为美”使得艺术与世界的关联更加紧密,是成人艺术发展的方向。

“以真为美”是成人艺术的一个美学特点,但并不等于越真实越美好。真实地反映客观事件,是新闻的责任,它更多地具备描述现实、反映存在的功能。如果需要引导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唤起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改变,则需要创造一种“成人童话”式的节目,这种童话通过表现最原始、基本、清澈的价值观,形成类似启蒙学校、宗教式的功能,基于现实基础,但又超脱于其之上,成为一种引导社会良性发展、解决社会现实矛盾的精神力量。

三、纪实与艺术建构下的移情:“真人秀”承担成人童话的优势

在视听语言当中,存在着纪实与艺术化表现的分水岭。以新闻、纪录片为首的纪实类影像语言,突出客观地记录生活。倘若打破了真实,便违反了与观众订立的可信度契约。以电影、电视剧为首的艺术化表现类影像语言,反映的是人为加工后对于社会现实的理解。在影像处理手法上,真实和艺术化表现已经可以很好地融合,比如电视剧可以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纪录片也可以适当使用再现的手法。但从本质上来说,不同类型的节目还是需要遵循其纪实和虚构的泾渭分明的特性。

“真人秀”类节目是一个纪实与艺术化表现的结合体,是有导演性质的纪实类影像语言。从名称分析,“真人”突出的是节目以真实人物为基础,是纪实性特征。“秀”源自于“show”,是一个舞台表现的概念,突出有重点地展示,具有艺术化表现的特征。纪实类的特质符合了成年人审美当中的“以真为美”的期待,容易被成年人信服。“真人”“真故事”是从社会现实中发掘出来,本身接近大多数观众的生活,具有说服力,更能召唤起观众们的共同体验从而产生移情的作用。“秀”则通过导演的视角,将叙述、表现的角度聚焦在非常明确的某一方面,并通过这一方面展现故事,以达到导演预期的收效。真人秀节目具有表现“成人童话”的特质及因纪实性而带来的说服力和因艺术表现性而带来的艺术聚焦感。

“真人秀”通过呈现意向,展现不同意向之间的同一性联系,表达普遍性的意义。展现故事,唤起共同经验,构建移情是“真人秀”栏目的表现重点。观看真人秀时,对于过往和现实经历的回溯,可以在自我与“真人秀”主人公之间建立联系。主人公的努力和未来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观众对于自身未知命运的判断。“过去”不是由于它自身才有深度的,它甚至不使我们感动,因为真正感动我们的是过去和现在在我身上的汇合,也许还有这生活奇巧可能为我安排的这种汇合的突然性和意外性。所以深度就存在于我们对过去的使用之中[2]。比如,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出现的口吃歌手孟鹏,会引起其他具有同样特质人的移情,孟鹏对于歌唱梦想的坚持可以看作是其他口吃患者对于其他梦想的坚持。他们从孟鹏的故事中看到的结果,会影响他们对于自己未来的判断。这就取决于“真人秀”导演选取的表现角度,如果塑造孟鹏成功了,那么其他和孟鹏有一样经历的人会更乐观地认为他们会成功;反之,他们会对自己的前途失去希望。但显然,在童话故事中,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的善良和真诚。王子和公主最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几乎成为了童话故事的标配式结尾,这证明结果并不是童话故事着力的重点。让我们记住童话故事的,是在过程当中主人公的机智、英勇、善良和坚持。这也是目前这个物质急速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我们太过于瞄准“最后的结果”这种物质性的目标,而忽略了过程的重要。过度看重结果会导致人的利益性,从而削弱精神层面的建设,这也可显示出世界的急促和不平和。“真人秀”节目更多地是过程性的展示,节目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讲述人如何获取成果的过程性的故事,而非只表现结果。在《中国好声音》节目里,透露着“坚持自己梦想就是成功”这样一句肯定过程、削弱结果的口号,让人们获得从努力中获取快乐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对于“成功”的价值判断。

四、“成人童话”真人秀的表现方式

1. 坚持表达积极的第一性情感

人的情感有很多种,唤起情感的原因也有很多种。某一些情感来自天性,大多是处理个人同自身之间的关系,比如会因为吃饱而开心。这是带有本能性质的,是人作为动物类别所具备的情感。还有一些情感是来源于团体共同的道德建构。在后天成长的过程中,个人不仅要与自己发生关系,还要同他人、社会发生关系。在共同价值团体当中依据自身的需要,赋予某件事情以特定的感情色彩。比如,在动物世界中,并没有在雌雄性之间建立严格的规则,它们的交配甚至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但在现代社会中,为保障家庭的相对稳定,人为地将有爱情的男女间构建起忠贞的约束,树立忠贞是好的,浪荡是羞耻的判断标准。接受过这样思想观念的人认为那些水性杨花的人是值得厌恶的。在另外一些原始部落,为凸显男性或女性的优势地位,会相应地存在“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制度。这种情感的唤起并不是来自于本能,而是通过后天的道德构建形成的。

在事物情感色彩方面,世间万物本都是客观存在的,是无善无恶的,善恶是人为划分的概念。为了有利于人类的发展、出于自我保护机制,我们把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事情划为善,不利于人类发展的事情划为恶。通过建立善恶的概念,让善事唤起人的积极情感,让恶事唤起人的消极情感。

在这部分由团体共同确立的情感态度中,有一部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类共识,并且保持相对不变。但仍有许多的议题,不同文化、道德环境下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并且,这样的情感是动态变化的,如针对同性恋问题,老人比年轻人更容易产生厌恶感。

通过情感的共性与基础程度进行分类,将属于所有的个人与自身之间的天性情感的极小部分个人与社会、他人之间的共识情感划为第一性情感,它属于基础性情感,界定了人类最基础的善恶观念。世界上的人对它都有共识,且相对不变。例如世界三大宗教在关于善恶方面的认识有很强的共性。佛教中有着五戒十恶,十诫又有十善。基督教尊崇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伊斯兰教的教义更为复杂具体,它通过规定社会生活的细节性事物来维持社会秩序,但劝善戒恶是伊斯兰伦理道德观的重要内容。

另外一部分议题会随着团体、诉求、时间等社会因素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式的复合情感。不同文化、道德环境下的人针对同一问题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并且,这样的情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这类情感被划作第二性情感。第二性情感是第一性情感中不同元素组合构成的复合体。

若希望借助于艺术的力量,唤起整个社会朝着正面、积极、向上的情感方向发展,就需要把握住第一性情感当中善的部分,这也是成人童话的基本美学特征“以善为美”。表现“恶”的节目形式企图通过恶的消极情感及最终的惩罚机制唤起人对于它的恐惧,从而约束人们的行为,例如法律类节目等。但有时,这样的节目非但不能起到震慑作用,反而会引起学习型犯罪。善是保证人与他人之间的平衡,为保证这样的平衡,在自我和他人之间需要做出取舍,大部分需要通过牺牲个人天性上的愉悦来换取与他人之间的善。恶则相反,恶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欢愉,导致人与他人之间的消极结果。关于恶行的后果,人们也有着机会主义的侥幸心理,尤其是尚未界定完全的社会问题,作恶并不会获得惩罚性的结果。由此看来,从善的成本要高于作恶。使人向善,就要不断强化善的积极结果,使得即便辛苦的过程也有了快乐的向往。比如,在《爸爸去哪儿了》节目当中,孩子正处于价值观成长期,主导他们的是天性型的情感,此时教育的意义则在于赋予他们道德式的情感。孩子们为了自己天性的欢愉做出一些反团队的行为,爸爸在这样的情况下实行情景式教育,告诉孩子们要具备团结、帮助他人等基本道德观,并通过强调积极结果来诱导孩子们朝此方向努力,比如帮助他人会换来其他小伙伴们的友谊等。

复杂的第二性情感适合存在于逻辑思辨类的节目当中,并不适合“成人童话”。第二性情感因为其背景复杂,需要极强的解码能力才能够对情感本身产生认同。如果对其中的形成原因不了解,还有可能因为误读而产生抗拒。复杂的理解过程使得节目很难产生移情,不适合作为“童话”。它并不是牢不可破的价值观体系,极容易伴随现实而松动。比如关于摔婴儿的女童的报道,故意伤害一个幼小的生命本是毫无疑义的“恶”,是消极性的行为。但是在媒体报道当中,会将其复杂化、立体化,挖掘到了摔婴儿的女孩的生活背景,发现她家庭生活中遭受冷落等,将其变成了复杂的第二性情感,对女孩生活经历的怜悯,会消解掉对女孩摔婴儿行为的恨,如果渲染过度,还会因为同情女孩的经历最终忽略她行为的恶劣性。

2. 价值观展现的艺术性

关于第一性扬善部分的价值观展现应该通过艺术化手段表现。观众打开电视看真人秀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自己上一课,而是为了获取娱乐的功能。价值观的传递应该悄无声息地隐藏在娱乐功能当中,通过情感的唤起,达到观众自身主动感悟和学习的目的。

比如《中国好声音》用整个比赛的过程是去展现追逐梦想的过程,通过展现不同种类的人:老人、火车司机、残疾人等对于歌唱的坚持,来表现一个有梦想、不放弃的主题。《爸爸去哪儿》是探讨父子关系、儿童培养的节目,但它并不是一个教学类节目,而首先是一个具有娱乐功能的节目。所以节目设计了换爸爸、爸爸换装等板块。但细细分析,这些板块设计都将培养孩子的信息侧面地反映出来。比如“换爸爸”,是在打破父亲对孩子培养的关系,通过与其他陌生孩子的接触唤起更强的责任心,重新思考父亲角色的定义,改善和自己孩子之间的关系。“爸爸换装”则是通过以全新形象的出现,以陌生人的视角接近自己的孩子,观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接触时表现出来的样子。

五、结语

在社会的发展转型阶段,电视节目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首先,它需要满足观众越来越高的审美期待和愈加成熟的审美态度;其次,它应当承担起高于物质生活,引导人们精神层面建设的任务。它不只是一份娱乐式的快餐服务,而且是一道沁人心脾、惹人回味的清新大餐。入口要惊艳,追求的是观赏过程中的愉悦性。回味要甘甜,是发挥电视节目的移情性和思想性,真正深入到观众的生活中,形成影响。秉持着“以善为美”的成人童话式真人秀节目,坚持突显第一性的积极情感,并学会利用艺术的形式进行有策略的传达,可以更好地让艺术反作用于生活,辅助世界按照理想的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张晶.视像的深度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J].现代传播,2013,(3).

〔责任编辑:徐雪野〕

[中图分类号]J97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1-0081-04

[作者简介]王嘉婧(1989-),女,山西太原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新闻传播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10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真人秀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社会转型时期破解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的路径研究
纯白美学
真人秀节目基本元素的呈现
《双城记》
调查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