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治疗肩周炎不同证型疗效观察
2016-02-09陈迎春
陈迎春
火针治疗肩周炎不同证型疗效观察
陈迎春
肩周炎;火针;风寒湿型;瘀滞型;气血虚型
肩关节周围炎(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简称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性反应。该病早期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中后期以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甚至局部肌肉萎缩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针灸疗法尤其是火针疗法治疗肩周炎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1-3]。本研究观察火针治疗不同证型肩周炎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针灸科就诊肩周炎患者129例,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辨证分型,分为风寒湿组、瘀滞组、气血虚组各43例。三组患者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1.2 纳入标准 (1)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于“肩周炎”的诊断[2]。(2)中医辨证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肩周炎”辨证标准[4]。(3)年龄40~60岁,男女不限。(4)病程1~3个月。(5)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均取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患者坐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选择中粗火针在酒精灯上将针烧红至白亮,垂直快速将针准确刺入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深度约0.5cm,随即迅速出针。烧一次点一痏,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1~2min止血。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5次。
2.2 检测指标及方法
2.2.1 肩部疼痛评定 采用改良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变化。采用一条10cm长的水平线或垂直线标尺,在标尺的两端,标有从0~10的数字,数字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强,即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2.2.2 运动功能评价 采用杨树萱[5]制定的有关于“肩周炎”康复体疗功能评定方案,测量内旋、外旋、摸耳、摸背4项指标,每项满分90分,得分越高,功能越好。总分分为6个等级,0级:肩关节活动功能极度受限,得分0~60分;Ⅰ级:活动功能严重受限,得分61~120分;Ⅱ级:活动功能显著减退,得分121~180分;Ⅲ级:活动功能中度减退,得分181~240分;Ⅳ级:活动功能轻度减退,得分241~300分;Ⅴ级:活动功能正常,得分301~360分。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 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量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有关于“肩周炎”的疗效标准,自拟疗效标准。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显效:肩关节疼痛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正常,但劳累或气候明显变化时仍有酸沉不适;有效:肩部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功能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疼痛和运动障碍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3.2 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三组患者疼痛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3 运动功能评价 治疗前三组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三组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分±s)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
表3 三组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3 三组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
3.4 临床疗效 三组患者均完成相关研究,无剔除病例,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三组患者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肩周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又称“漏肩风”、“五十肩”,该病普遍具有患肩关节僵硬和遇热痛减、遇冷痛增,夜间疼痛剧烈等特点。中医认为,由于人生五十,气血始衰,肝肾不足,经脉空虚,筋骨失养,不荣则痛;外感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肩部,阻滞经脉,或因七情内伤,气机运行失常,气滞则血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而导致肩部疼痛[6]。《素问·痹论》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说明风寒湿是痹证的主要致病因素;《素问·上古天真论》载有“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说明年老体弱,气血不足可致筋软、筋挛及四肢不用等多种病变;《张氏医通》有“或因提掣重物,皆致痹痛”,说明劳损也可至肩周炎发作。现代医学认为,肩周炎是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性反应。
本研究中所选肩髃穴为手阳明经、手太阳经及阳跷脉的交会穴,早在《针灸甲乙经》就有“肩中热,指臂痛,肩髃穴主之”的记载,具有疏经通络,祛风利节的作用,主治肩臂疼痛,手臂挛急。肩髎穴为手三焦经腧穴,《针灸甲乙经》:“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主治肩臂挛痛不遂。肩贞为手太阳经腧穴,位于肩后,主治肩关节疼痛。诸穴均位于肩关节周围,根据腧穴具有“近治作用”之说法,均可治疗肩周炎。火针疗法,古称“淬针、燔针”。最早记载见于《灵枢·官针》:“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播针劫刺。”可见火针在古代运用之广。火针疗法是将加热的针体刺入腧穴,火热直接导入人体,通过腧穴、经脉,在人体内可以直接激发经气、促进血气运行,起到针刺及艾灸的双重作用,达到温通经络的作用。临床研究[7-9]指出,用火针直接刺激病灶及反射点,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水肿、充血、渗出、粘连、钙化、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循环、旺盛代谢,使受损组织和神经重新修复。也有研究[10-12]表明,针体周围微小范围内病变组织被灼至炭化,可将病变组织破坏,激发自身对坏死组织的吸收,具有促进慢性炎症吸收的作用,使粘连板滞的组织得到疏通松解,局部血液循环状态随之改善。通过多次火针针刺肩关节周围腧穴,肩周经络得以疏通,促进肩部灼伤组织吸收,加快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治疗肩周炎的目的。
本研究系统观察火针治疗风寒湿型、瘀滞型、气血虚型肩周炎,对比3证型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但3个证型患者从疼痛缓解程度、肩关节运动好转程度及临床有效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火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与临床分型并无显著的关联性。也可能与下列几项因素有关:(1)本研究并未进行辨证取穴,所以三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及对肩周炎的影响因素较多等因素,亦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今后将继续扩大样本量,并采用辨证取穴,继续观察火针疗法对不同证型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间的差异。
[1]彭建明,卢洪,胡虚白,等.烧山火针法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8):581-582.
[2]陈静.火针疗法治疗粘连型肩周炎123例[J].中国针灸,2001,21(5):304-304.
[3]祝仁梽.火针治疗肩周炎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9):87.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2-203.
[5]杨树萱.肩周炎康复体疗功能评定方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3,8(8):8.
[6]毛磊.从中医辨证综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3):223-225.
[7]吴峻,沈蓉蓉,邵荣世,等.火针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1):31-33.
[8]张盼,王遵来,葛超,等.火针疗法的机制及其治疗丹毒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15,35(4):418-420.
[9]李彬,谢新才,王麟鹏,等.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1,30(12):923-925.
[10]钟旋.毫火针治疗肌筋膜炎的机制探讨[J].江西中医药,2012,43(6):51-52.
[11]刘百生,夏义仁.火针疗法的作用机制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5):105-106.
[12]李岩,周震,贺小靖,等.火针治疗痹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3,23(7):408-411.
(收稿:2015-09-02 修回:2015-09-18)
浙江省金华市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No.2014-3-080)
浙江省金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金华 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