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驰骋楚辞文史间
——记北京大学教授游国恩

2016-02-08黄建荣邹芹

老友 2016年9期
关键词:楚辞文学史研究

文 黄建荣 邹芹

驰骋楚辞文史间
——记北京大学教授游国恩

文 黄建荣 邹芹

游国恩,字泽承,是我国著名的楚辞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编著有《楚辞概论》《先秦文学》《读骚论微初集》《屈原》《楚辞论文集》《陆游诗选》《离骚纂义》《天问纂义》《中国文学史》(担任第一主编)和《游国恩学术论文集》等多部著作。

家学深厚任教坎坷

1899年4月17日,游国恩出生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湖南乡戴湖上游村。其父游定安是一个生意人,但经营所得仅可以维持普通人家的生活所需。游国恩的祖父是清朝的一位秀才,很有学问,除了习作八股文外,也工于古文诗词,曾手抄自己的作品,辑为一集。但他功名不得意,因而寄厚望于聪颖好学的长孙游国恩,亲自授课,严加督促,即使在传统节日也要令游国恩完成日课:背书、写字、对对子、写文章。因此,游国恩幼年时就熟读了《四书》《五经》和不少著名的古诗文,为日后从事古典文学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举凡经、史、子、集和唐诗、宋词中的一些重要篇章,游国恩直至晚年仍可随口背诵,足见其幼学功底之深厚。

19世纪后期,西风东渐,到辛亥革命前后,国内已经风气大开。清朝政府被推翻不久,游国恩进入临川中学就读。1919年,五四运动的狂飚席卷全国。这一年,他正好高中毕业,游定安不顾生意清淡、经济困顿,决定把儿子送到北京求学深造。在北京求学时,游国恩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翌年,游国恩考入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预科,1922年升入本科。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刚过20岁的游国恩为学校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所陶醉,在大学读书时就开始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潜心研究楚辞,先后发表了《离骚研究》《天问研究》等论文,同时出版了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楚辞概论》一书。

1926年7月,游国恩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由于在学术界没有亲故后援,他只能回到故乡执教于中学,先后在江西省立第四中学、临川中学、江西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江西省立第一中学任教。他知识渊博,教学负责,方法得当,深得学生们的爱戴。

1929年,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闻一多读了《楚辞概论》后,对游国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推荐他到武大中文系任讲师。从此,两个互不相识的青年学者走到了一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闻一多和游国恩既属同庚,又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和西南联大三度同事,研究学问都是以楚辞为重点的先秦文学,所以他们不仅在一起时互相讨论,即使分开时也常有书信往来,信的内容谈得最多的便是楚辞。1931年,闻一多邀请游国恩去青岛大学任讲师,1932年,学校更名为山东大学,游国恩担任教授。1936年,游国恩回到武汉任华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游国恩携家属随校流亡到广西桂林和云南大理喜洲镇。这一时期,由于生活不安定,艰苦异常,加上资料缺乏,楚辞研究无法深入,他不得不把研究重点转移到西南的地理、历史和民俗上,撰写了《火把节考》等10余篇论文。1942年秋,游国恩应北京大学兼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罗常培教授之邀请,到内迁至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授。在西南联大的4年中,游国恩既认真完成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又在科研上取得了成果,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出版了《屈原》一书。

1945年抗战胜利后,游国恩随西南联大师生回到北京。1949年7月,他出席全国第一届文代会,任文协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55年,他被评为一级教授,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兼文学史教研究室主任。

1956年,游国恩(右)在辅导研究生

潜心楚辞好评如潮

在山东大学任教的5年间,游国恩讲授中国文学史、楚辞、唐宋文学、中国文艺故事等课程,并下大力气攻研楚辞,取得了丰硕成果。除完成一些专题论文外,他先后辑录了《楚辞注疏长编》中的《离骚纂义》和《天问纂义》,出版了《先秦文学》一书。游国恩研究楚辞所取得的成就,受到前辈学者鲁迅、郭沫若的极大重视。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把《楚辞概论》列为参考书之一。郭沫若在《历史人物·屈原研究》一文的正文与注释中多次提到《楚辞概论》。除同意游国恩的一些看法外,郭沫若还称游国恩对“离骚”的解释为“一大发明”。郭沫若说:“‘离骚’两字的解释自来异说纷纷,大率都是望文生训的臆说,只有近人游国恩讲得最好……这个见解是很正确的,的确是一大发明,游先生的发明还不仅于此……他却更进一步说,‘劳商’就是‘离骚’。‘劳商’与‘离骚’并为双音字,这也是再确切不过。”游国恩研究楚辞所取得的成就,也受到同辈学者的热情称赞,闻一多在《楚辞校补·引言》中说:“泽承最先启发我读楚辞。”可见,闻一多研治楚辞是受到游国恩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陆侃如在为《楚辞概论》所写的序言中称它是“有楚辞以来一部空前的著作,不但可供文学史家参考,且为了解楚辞的捷径……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把楚辞当作一个有机整体,不但研究它的本身,还研究它的来源和去路。这种历史的眼光,是前人所没有的。”文学史家王瑶在《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撰稿人会议上指出:“游先生是现代楚辞学的集大成者。”游国恩在楚辞研究上的造诣,更受到晚辈学者的高度评价。文史专家沈玉成、北大中文系教授高路明在为《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一书所写的论文中明确指出:“游国恩的三部代表着三个时期的著作《楚辞概论》《读骚论微初集》和《楚辞注疏长编》(当然包括其他专著和论文),必将在楚辞学史上占据应有的地位。”著名学者金开诚在《怀念游国恩》一文中说:“在九三学社的几次会议上,许多同志都表示关心北大古典文献专业的所谓‘楚辞梯队’。我对这个名称感到非常惭愧和不安……我们这些人根本是没有什么功力的散兵游勇,称为‘梯队’是名实不符的。我们只能边学边干,遵照游先生的遗愿,把《楚辞注疏长编》的工作锲而不舍地继续下去。”

教研相长文史大家

新中国成立后,游国恩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编写和教学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作出了重大贡献。1957年1月6日,他发表了《对于编写中国文学史的几点意见》一文,对如何编写中国文学史起了指导作用。同年,他与刘大杰等合编了《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为全国高校中国文学史的教学提供了依据。1961年,他牵头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全四册),为全国高校通用的中国文学史教科书,是一部具有权威性的皇皇巨著,曾荣获1987年国家教委评选的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至今出版社还在重印,其中许多结论还常常被人引用,游国恩也因此确立了文学史专家的权威地位。

游国恩也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纵观古今,大凡高层次的大学者,在治学上决不偏于一隅。在游国恩的学术生涯中,上从先秦诸子,下到近代诗文,几乎没有他未曾涉足的领域。1989年1月,中华书局编辑出版了《学术论文集》,其中“下编”收录了他研究古典文学所写的21篇论文。这21篇论文是他研究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均在各自领域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42年,《旅行杂志》第16卷发表游国恩的《火把节考》时,编者以《研究学术的态度》为题进行评论说:“本篇评述火把节的起源,研究它的三个传说而加以辩证,读者诸君可以明白看到,作者写这篇文章以前是看了多少书籍的;但是会看书不足以表示本篇的价值,游教授以明察的眼光,判断传说与书籍之是非真假,除故事史迹的考证以外,不盲从,不武断,此种研究态度是值得钦佩的。”这说明游国恩所写的学术论文,不仅论文本身质量高,而且学术研究的态度更令人称道。

游国恩(右)与日本著名汉学家波多野太郎合影

游国恩一生中曾两次出国讲学。一次是1963年11月,他随中国学术代表团赴日本讲学。他是日本学术界指名邀请的,在这次文史界名流荟萃的大型学术团中,他的名字名列团员之首。当时中日两国尚未建交,这次学术访问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他在日本作了两场学术报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这两场报告在日本学术界均引起热烈反响,促进了两国学术界的交流,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回国以后,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和三好新次、岛崎康信等人先后两次寄来明代学者汪瑗所著的《楚辞集解》一书的照片,而此书在国内是非常珍贵的资料。另一次是1966年,受中国科学院委托,他去越南讲学。当时正值美国对越南狂轰滥炸的时期,游国恩以接近古稀的高龄,只身赴越,出色地完成了讲学任务,有力地促进了中越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发展。

“文革”期间,游国恩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但仍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参加了《新华字典》的修订,整理读书笔记《居学偶记》,做成语汇编卡片等。

1977年4月,游国恩在组织的支持下,重拾被迫搁置多年的《楚辞注疏长编》整理工作。但这时的他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一直在医院接受治疗。为了争取时间,他在住院时都坚持审改助手整理的初稿,甚至在去世前一天,还对《离骚》正文做了最后一遍校勘。1978年6月23日,游国恩未能看到他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楚辞注疏长编》系列丛书的正式出版,便离开了人世,享年79岁。

责编/文邦

猜你喜欢

楚辞文学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屈原和楚辞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节奏观下《楚辞》的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