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博物馆核心教育理念

2016-02-08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场馆博物馆儿童

张 旎

儿童博物馆核心教育理念

张 旎①

儿童博物馆在过去二十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一些相关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儿童博物馆?儿童博物馆展示什么?为什么需要儿童博物馆?”在中国并不为大众熟悉,也没有受到太多博物馆专业领域人士的关注。本文将从影响儿童博物馆的理论及研究,儿童博物馆与其它场馆的区别,儿童博物馆的教育内容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儿童博物馆的核心教育理念。以期通过本文能够把儿童博物馆的精髓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儿童博物馆,为中国儿童教育方式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儿童博物馆;儿童教育;互动展览;游戏

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1]在行业标准文件中针对儿童博物馆是这样定义的:“儿童博物馆是专为儿童的需求和兴趣服务的机构,通过提供展览项目和教育活动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趣。”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儿童博物馆作为服务于儿童及其家人的教育机构,其创始的初衷一直都没有改变,随着儿童早期教育领域研究的深入、脑科学研究的发展以及儿童早期教育理论以及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变化,儿童博物馆一直紧随研究的发展变化调整其教育形式,目的是为儿童创造最适宜其成长和发展需要的学习环境。从这个角度来说,儿童博物馆设立之初的根本就是要尊重儿童的发展需求而不是成人对物品的诠释。[2]这个根本诉求将儿童博物馆与其它类型的博物馆区分开来,也因而不断驱使儿童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通过研究来理解儿童的学习方式,来设计场馆展览环境、展览项目及教育活动以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

一、影响儿童博物馆教育的理论及研究

儿童博物馆的核心教育理念源自美国教育学家杜威(John Dewey)于1897年提出的“做中学”,[3]这一理念与两千多年前中国荀子所提及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的教育思想如出一辙。20世纪以来,各国研究人员在儿童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等领域都在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以下将重点介绍影响儿童博物馆教育的主要研究及理论。

(一)认知心理学研究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作为儿童认知心理学的著名学者,对于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学习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划分和总结:[4]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儿童通过看、听、尝、闻、触等感官探索以及身体运动来学习;前运算阶段(2~7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够用各种符号及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游戏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尤其是角色扮演类游戏;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但抽象思维本身仍需要具体活动的支撑;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11岁以上的儿童可以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进行相对成熟的逻辑思维。

虽然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从完整性上受到很多挑战,[5]但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框架对儿童博物馆仍然有非常大的影响,基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学习方式,儿童博物馆会进行不同的展览项目设计和教育活动设计。比如,在大多数儿童博物馆都会设置三岁以下的儿童区域,在这个区域内通过设计丰富的感官体验和安全的探索环境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提供适合他们学习的条件。儿童博物馆的大部分访客都是学龄前儿童以及家长,因此,儿童博物馆的展览项目会设计各种角色扮演游戏来适应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学习方式。针对六岁以上的儿童,儿童博物馆会提供各种动手操作的展览项目,为这个年龄段儿童提供更多基于具体活动支撑的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机会。

俄罗斯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ygotsky)在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个是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在儿童成长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个是“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强调儿童学习过程中成人的“支架”作用。[6]

维果斯基的理论为儿童博物馆提供的重要指导是:儿童博物馆的展览项目设计需要考虑场馆所在地的历史及文化环境,因此每个儿童博物馆都应该具备本地区的历史及文化特点并满足本地区的社会需求。儿童博物馆强调成人在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大多数儿童博物馆都将儿童以及家人作为服务的对象,提供大量的家长指导,鼓励家长更加专业地参与到儿童互动展览探索过程中来,旨在为儿童和家人提供共同学习的环境以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对儿童早期教育领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7]加德纳认为人类具有至少八种智能:音乐、空间、语言、数理、体能、人际、内省以及自然等智能。每个人天生都具备所有这些智能,但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智能领域具有优势。由于传统教育中对于智能的定义局限在语言和数理两个方面,因此传统教育及评价体系受到了局限,也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极大地浪费了人类的多种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对儿童博物馆的展览项目及教育活动设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儿童博物馆在进行展览项目及教育活动设计时需要考虑如何满足不同智能优势儿童不同的兴趣及学习方式,从而让每个儿童都能从展览项目中有所收获。[8]同时,加德纳对于儿童博物馆教育有过深入的研究,积极倡导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儿童应该有机会同时在儿童博物馆中进行各个领域的实践学习。[5]

(二)脑科学研究

近现代所进行的儿童脑科学研究为儿童早期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支撑,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观测儿童大脑发育的过程,研究基因、环境及经历在大脑发育中的作用,科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些信息:[9]

1.大脑结构在儿童出生前后开始构建,到学龄前,很多基本结构已经构建完成。如果将大脑构建过程比做盖房子,那么基因相当于房屋设计图纸,环境相当于施工材料,经历相当于施工过程,儿童早期的经历就是房屋的主体建筑施工,而成年后的经历只相当于装修施工。

2.儿童早期的成长环境及经历对于大脑结构产生巨大影响。

3.大脑发育的自然过程决定了儿童在不同时期具备不同的思维能力。

4.丰富的早期经历会为未来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恶劣的早期经历会对大脑功能产生长远的破坏。

儿童脑科学研究的成果给儿童博物馆教育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由于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被不断重塑,因此儿童博物馆更加关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大脑发生的变化,而不是儿童学到的具体内容。[10]为儿童营造适宜他们大脑发育的学习环境成为儿童博物馆追求的目标,不断用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来指导场馆环境、展览项目及教育活动的设计。

二、儿童博物馆与其它场馆的异同

儿童博物馆从名称上并不容易让人理解,因为“儿童”和“博物馆”这两个词汇有着天然的相反含义。对没有接触过儿童博物馆的人而言,很难想象儿童博物馆中应当有什么样的展览项目;看过儿童博物馆的外行又很容易将儿童博物馆与科技馆、儿童职业体验馆、儿童游乐场或主题公园混淆。本文从儿童博物馆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展览形式等几个方面来区分儿童博物馆与其它场馆的异同。

(一)儿童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异同

儿童博物馆既然名为“博物馆”,就意味着其具有传统博物馆的烙印,和传统博物馆一样都属于教育机构,而教育内容涉及非常广泛的领域。其与传统博物馆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博物馆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教育机构,以陈列式展览为主,倡导基于藏品的学习;儿童博物馆是专门为儿童以及家庭服务的教育机构,基于互动展览项目倡导探索式学习,儿童博物馆更重视学习环境的营造,通过场景设计来调动情绪、激发想象力、启发学习、促进记忆。[2]

(二)儿童博物馆与科技馆的异同

经常有人将儿童博物馆与科技馆混淆,尤其是在很多科技馆开放了儿童展厅之后。由于科技馆的儿童展厅是专为儿童及其家庭服务,同时也采取了互动式展览方式,因此会被误认为是儿童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与科技馆的主要区别体现在教育内容上,科技馆的教育内容集中在科学技术领域,而儿童博物馆的教育内容除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外,还会涉及历史、地理、人文、健康、语言、艺术、社会等更加广泛的领域。科技馆的教育目标集中在儿童对于科学技术领域的探索和认知,而儿童博物馆的教育目标通常是全方位的儿童发展。

(三)儿童博物馆与职业体验馆的异同

由于在儿童博物馆中会设计很多的角色扮演内容,很多时候儿童博物馆会被误解为职业体验馆。虽然都是为儿童及其家庭服务,职业体验馆的主要教育内容是让孩子了解各种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了解工作创造收入,收入可以用来消费等一系列概念,这种场馆的目标年龄群体通常是6~12岁,每个职业体验项目有固定的时间和流程。在儿童博物馆中设计的角色扮演内容首先不会局限在对于社会各个职业的角色扮演,也没有固定流程和固定模式,目的是给孩子营造一个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希望孩子在这个学习环境中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另外,由于角色扮演游戏是2~7岁儿童的主要游戏方式及学习方式,儿童博物馆的角色扮演游戏设计是为了充分利用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学习特点来辅助他们的学习和认知过程。

(四)儿童博物馆与游乐场及主题公园的异同

儿童博物馆也很容易与游乐场及主题公园混淆,其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有互动类的展览项目;而重要的区别在于,游乐场与主题公园并非教育机构,以被动娱乐刺激及体能锻炼为主,会涉及少量的教育内容。儿童博物馆的互动展览项目都是基于特定的教育目标而设计,需要儿童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会配备专业的教育人员引导家长与儿童进行互动。

希望以上的简单分析能将儿童博物馆的特点呈现出来,以区别于其它类似场馆,不再有混淆不清的认识。“儿童博物馆”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并不是简单的“儿童”加“博物馆”的结合,很多传统博物馆无法激发、维持和鼓励儿童自我为主导的探索活动;[11]儿童博物馆却希望调动儿童的多种智能参与学习,引发儿童的好奇心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终生学习者。

三、儿童博物馆的教育内容

海恩博士对博物馆中的学习做过这样的描述:在博物馆中学习者是主动进行学习,并且每个学习者在博物馆中学到的内容都不尽相同。[12]针对博物馆学习的特点,儿童博物馆的教育目标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以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根据儿童博物馆的定义,儿童博物馆的核心教育目标是“激发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很多儿童博物馆也把“培养终生学习者”作为教育的总目标。在这样的总目标指导下,每个儿童博物馆根据其所在地区特点及需求会设立自己独特的使命和教育目标,并基于此设计教育内容开展相应活动。因此,每一个儿童博物馆都具有独特的生命力,每一个儿童博物馆都不可简单复制。本文以五个不同类型的儿童博物馆为例来阐述他们不同的教育内容。

(一)波士顿儿童博物馆(Boston Children's Museum)

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建馆已逾百年,在儿童博物馆教育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力。该馆的使命是通过快乐的探索经历吸引儿童及家人,引导他们欣赏我们的世界、发展基本能力,同时激发终生学习的热情。

该馆相信游戏的价值,为儿童创造基于直接经验的学习机会和基于实物的多感官探索机会。场馆的教育内容涉及科学与技术、卫生与健康、艺术与人文,以及世界文化等。波士顿儿童博物馆非常重视成人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在场馆中有大量给予成人的指导,来传递儿童博物馆的教育理念。同时为了让儿童在场馆中能够有完整统一的体验,波士顿儿童博物馆联合芝加哥儿童博物馆在2012年发布了 《共同学习》[13]儿童博物馆员工培训手册,主要内容涵盖了为儿童与家人提供服务的标准,员工培训方案以及考核工具等。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有20多个展览区域,展览内容十分丰富,以下介绍其中几个展览项目来体现场馆的教育内容和目标。

“波士顿黑人”展览项目通过还原波士顿黑人社区真实的场景让儿童了解黑人的文化,包括日常生活、饮食、音乐、舞蹈、服装等,用新的方式来启发家长与儿童一起探讨关于民族、种族、身份以及社区的话题,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儿童博物馆展览项目,通过直接的体验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儿童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以及儿童所生活的社区的多样性。

还原建筑工地的真实场景,让儿童有机会去体验和想象建筑过程带给城市的变化。此外通过给儿童提供多种不同的构建材料,让儿童和家人有机会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构建自己的作品。在展览中有大量的图文版给成人解释儿童构建过程中会锻炼什么能力、构建的方式有哪些以及成人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协助。

“学前准备”展览项目源自于社区特殊的需求。波士顿是一个多种族聚居的城市,很多英语非母语的儿童及家长在入学前并没有机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希望通过这个展览项目,让儿童在入学前做好充分的认知及心理方面的准备,让家长学会如何协助儿童做好相应的准备。通过还原学前班的教室环境,让儿童和家长有机会体验真实的“入学”过程,学会整理书包、坐校车、在学校交朋友、上课等等,在这个展览区域内为家长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来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学习如何鼓励孩子的好奇心、促进社会情感发育、培养独立性以及保持身体健康等。

(二)圣何塞儿童探索博物馆(Children's Discovery Museum of San Jose)

圣何塞儿童探索博物馆的使命是激发创造力、好奇心和终生学习的兴趣。该馆相信今天的儿童是未来的战略家。其教育内容涉及艺术、科学、环境、文化、健康等领域,同时通过研究项目来不断改进场馆的展览及教育活动设计。地处硅谷的圣何塞儿童探索博物馆着重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并在场馆各个展览项目中都有体现。

“圆形的秘密”这一展区激发儿童和成人一起研究和探讨关于圆形的话题,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圆形,思考圆形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探究如何利用圆形来解决问题,了解圆形在墨西哥舞蹈、印度宗教及越南交通中的应用等,通过一个圆形将数学、科学、工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内容都涵盖进来,在启发儿童思维方面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沙桌是很多儿童博物馆中的展览项目,但圣何塞儿童探索博物馆通过提供更多的道具将精细动作的锻炼以及对数学和科学的探索融入到了沙桌中,利用称、天平、漏斗以及各种大小的容器,让沙桌不仅仅提供感官的体验,还能激发科学的思考。

“探索小屋”是为5岁以下儿童设计的“学习实验室”,“字母书柜”是其中一个展览项目,每一个字母方块都可以转动,转动之后会出现一个用这个字母开头的物品或相关的特效。这是一个充分利用儿童好奇心去引导自主学习的典型展览项目。

(三)芝加哥儿童博物馆(Chicago Children's Museum)

芝加哥儿童博物馆的使命是建立一个把玩和学结合在一起的社区来改善儿童的生活。这一使命指引着芝加哥儿童博物馆全方位思考如何为儿童认知、社会情感、体能等各方面发展提供最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教育内容,其教育内容涉及艺术、文化、多样性、健康、语言及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其中艺术教育是芝加哥儿童博物馆的一大特色,除了艺术工作坊的各种艺术活动之外,艺术教育体现在场馆各个角落。艺术教育活动由场馆的艺术老师和当地艺术家联合设计实施,通过绘画、印染、缝纫、素描、雕塑等各种艺术活动让儿童有机会发挥创造力来表达自我。

芝加哥紧邻密歇根湖,航行与捕鱼是当地生活的剪影。为儿童设计模拟的船只,可以让儿童有机会扮演水手或渔民的角色,熟悉他们所处地区的生活;同时让儿童了解当地鱼种、捕鱼规则、水上安全及水上沟通方式等信息。这个展览项目是体现地域特点的典型案例。

芝加哥儿童博物馆的艺术教育在场馆中无所不在,场馆中多处设置艺术家利用废旧物品创作的作品,通过“找东西”的游戏启发儿童理解艺术,并进行自己的创作思考。利用艺术工作坊的艺术创作空间在一艘废弃的帆船底部进行儿童集体艺术创作,创作成果被悬吊在展厅正中央,烘托着整个场馆的艺术教育氛围。

“微小藏品”展览项目是利用当地收藏家捐赠的上百种微小藏品设计而成的。儿童在这个展览中可以用各种工具观察藏品、可以分类整理、也可以利用藏品来编故事、策划展览。这个展览项目不仅促进儿童认知、语言、精细动作及社会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同时让儿童有机会了解收藏的意义,产生收藏的热情,更是鼓励儿童对传统博物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个展览项目是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儿童展博物馆教育的典型案例。

(四)荷兰特罗朋儿童博物馆(Tropen Museum Junior)

特罗朋儿童博物馆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儿童博物馆,主要展示非西方国家的文化,场馆坚信真正的理解来自于积极地参与,通过真实的、浸入式的展览环境,场馆希望能够调动儿童全身心、全感官地参与到展览项目中。场馆的展览项目每三年更新一次,每次都会选择一个非西方国家作为展览主题进行策展。馆方期望通过这样的展览,培养儿童成为接纳和尊重多元文化的世界公民。去年刚开展的项目是“摩洛哥之旅”,这个展览通过还原摩洛哥街景以及四个当地儿童的家庭,让参观者有机会真实体验摩洛哥文化与生活。

特罗朋儿童博物馆展览策划的七个要点为:真实、浸入、活力、关联、个性、惊喜、分享,完整体现了该馆所信奉的教育理念,对于该馆每一次展览策划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特罗朋儿童博物馆采用导览的参观模式,因此所有参观者都需要跟随导览人员设定的路线及项目进行参观,这种模式和美国的儿童博物馆完全不同。参观者跟随导览人员去乘坐一架模拟飞机,随着“飞机空乘”非常有特色的介绍,参观者的“摩洛哥之旅”正式开启。模拟飞机的环境营造让参观者感觉就像飞离了阿姆斯特丹抵达摩洛哥。参观者有机会走在狭窄的城市街道中,到不同的摩洛哥儿童家庭中参观,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来了解这个儿童的生活、起居、饮食、文化等各个方面。模拟的摩洛哥公交车、教堂、街道,完全复原了摩洛哥的真实环境,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动手拼接摩洛哥经典的马赛克装饰,坐在公交车上看“外面的街景”,让儿童不用离开荷兰就能够体验和理解摩洛哥生活与文化。

欧洲的儿童博物馆和美国的很不一样,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上,美国的儿童博物馆多在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发展上下功夫,同时也会融入当地的文化及需求;而很多欧洲的儿童博物馆都有自己的主题教育内容,特色非常鲜明。不管每个儿童博物馆在教育内容上有什么差异,其“做中学”的核心教育思想都是一致的。

四、结语

本文从儿童博物馆的核心教育理念“做中学”出发,介绍了影响儿童博物馆展览策划、设计及教育活动内容规划的主要教育理论及相关脑科学研究;通过对比儿童博物馆和其他场馆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展览形式及服务人群上的异同来勾勒儿童博物馆独特的教育价值;通过挑选美国和欧洲一些儿童博物馆的展览项目作为案例来展现儿童博物馆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可以涉及非常广泛的教育内容。期望通过对儿童博物馆核心理念、独特价值以及实际应用的介绍,能够让儿童博物馆的发展在中国受到更多的关注,

最后引用海恩博士(George E.Hein)一个很经典的类比:“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包括一些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有教育目标的全家出行、为儿童提供的各种培训、鼓励与其它亲友交流等;也包括很多无意识的随机行为:听孩子讲故事或忽略孩子的故事、带着孩子办事或办事时把孩子留在家、处理家庭危机(尽管儿童此时几乎被忽略,但他们一直在通过观察成人的语言及行为来学习)、以及日常父母的各种语言和行为都被儿童吸收,有时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行为会给儿童传递不同的信息,这种差异会让儿童很困惑。”[14]儿童博物馆对儿童的教育就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包括场馆有意识的教育环境、展览项目以及教育活动设计,也包括场馆对儿童提供的服务、场馆工作人员无意识的言行等。由此引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儿童博物馆核心教育理念的传递不仅仅是依靠展览项目的设计,同时也需要场馆工作人员和教育人员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教育理念,并能将这种理念内化为自己的工作及行为模式。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博物馆的核心教育理念才能真正落实,才能对儿童产生深远的影响。

[1]Association of Children's Museums(1992/2012),“Standards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Children's Museums”.

[2]Lewin-Benham,Ann(1989),“Children's Museums:A Structure for Family Learning”,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Vol.13,No.3-4).

[3]Dewey,John(1897),“My Pedagogic Creed”.

[4]Berger,Kathleen Stassen(2008).“The developing person through the life span”(7thed.).

[5]Gardner,Howard E.(1995/2004/2011)“The Unschooled Mind:How Children Think and How Schools Should Teach”.

[6]Vygotsky,Lev S(1986)“Thought and Language”.MIT Press.

[7]Gardner,Howard E.(1983/1993/2011)“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8]Bunch,John B.(1997),“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Program Planning:Applying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inYouthMuseums”,Collective Vision:Starting and Sustaining a Children's Museum.Association of Children's Museums.

[9]National Scientific Council on the Developing Child(2007).“The Timing and Quality of Early Experiences Combine to Shape Brain Architecture:Working Paper No.5.”

[10]Hein,George E.&Alexander,Mary(1998)“Museums,Places of Learning”,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Education Committee.

[11]Lewin-Benham,Ann(1997),“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Museum and Traditional Education”,Collective Vision:Starting and Sustaining a Children's Museum.Association of Children's Museums.

[12]Hein,George E.(1998)“Learning in the Museum”.

[13]Porter,Tim&Cohen,Tsivia(2012)“Learning Together” Boston Children's Museum and Chicago Children's Museum.

[14]Hein,George E.(1998)“Learning About Learning in Museums”,Hand to Hand(Vol.3,No.1).

[15]Association of Children's Museums(2005),”The Case for Children's Museums”.

[16]Falk,John H.&Lynn D.Dierking(2000).“Learning from Museums:Visitor Experiences and the Making of Meaning”.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Book Series.

[17]Laurel,Puchner;Rapoport,Robyn&Gaskins,Suzanne(2001).“Learning in Children's Museums:Is It Really Happening?”Curator 44(3).

[18]Luke,Jessica J.& Windleharth,Travis(2013),“The Learning Value of Children's Museums:Building a Field-Wide Research Agenda,A Landscape Review”,Association of Children's Museum&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Munley,Mary E.(2012)“Early Learning in Museums:A Review of Literature”,MEM&Associates(Unpublished research report).

[20]White,Rachel E.(2012),“The Power of Play,A Research Summary on Play and Learning”,Minnesota Children's Museum.

Education Philosophy of the Children's Museum

Zhang Ni

About 20 years ago,children's museum came to China.But,somehow,Chinese people did not cherish the ide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museum in China was stuck.Some simple concepts,such as what is a children's museum,what are children's museum exhibits,why do we need children's museums,are unfamiliar to many Chinese people.The museum professionals in China are not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children's museum as well.In this article,I will introduce the theories and researche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museums,discu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ldren's museum and other seemingly similar institutions,and present some examples to show the education content of children's museums.I wish this article could serve as a resource for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children's museum and as a reference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China.

children's museum,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interactive exhibits,play

① 张 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呼和浩特市儿童探索博物馆馆长、理事长,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理事;研究方向:国际教育发展;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京师大厦9806室;邮编:100875;Email:zhangni@cmrcchina.org。

猜你喜欢

场馆博物馆儿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博物馆
场馆风采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