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的科学中心
——新兴大趋势对科学中心行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2016-02-08琳达康伦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心科学

琳达·康伦

任 杰②编译

全民的科学中心
——新兴大趋势对科学中心行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琳达·康伦①

任 杰②编译

科学中心是相同的也是不同的。相同之处在于科学中心的核心目标是启发不同年龄和背景的人们参与科学,不同之处在于科学中心规模的差异以及所获得的资金来源方式不同,每个场馆在其所在社区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分析了新兴大趋势对科学中心行业未来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科学中心需要面对的共同主题。

科学中心;大趋势;可持续性

研究新兴大趋势对科学中心行业未来发展的影响,首先需要对大趋势进行界定——它与流行一时的狂热或趋势截然不同,它代表了环境、社会和经济条件的重大转变,而这类转变将大大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大趋势通常需要发展20~30年。无论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或是经济繁荣情况,大趋势会影响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每一寸土地,这些大趋势已经对科学中心产生了影响。然而,作为科学中心,我们是否充分审视了目前的运营模式,是否应该反问自己当前的模式能否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接轨。

关注全球各地的科学中心,不难发现其宗旨非常相似——运用科学贴近不同年龄和生活背景人们的生活,将科学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人们对科学的热情。这些共同的奋斗目标把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世界各地的科学中心在规模和属性上存在很大差异。例如,规模的大小;所在地位于农村还是城市,或位于高山、海洋还是沙漠地带;还有一些科学中心的建设即将完工。但是,这些中心的核心功能是一致的。

1.科学中心非常重视交流和互动能力;

2.科学中心热情欢迎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并为他们定制分类项目;

3.科学中心提供引导观众的工作人员,让观众可以获得最充分的科学体验;

4.科学中心会接触到一些基于不同原因来参观的人们;

5.在日常生活中,科学中心都会对一些影响社会的复杂科学事件进行探究,例如:气候变化和基因治疗。

全球科学中心在观众行为及消费方式、运营成本和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1969年开放的位于旧金山的探索馆和位于多伦多的安大略科学中心,其发展的步伐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列。科学中心使观众能够与科学展品进行互动,将传统博物馆“不许触摸”的指示牌替换为“请触摸”,给予人们崭新的体验。

一、人口结构变化

人类平均寿命的提高和出生率的下降导致了遍及全球的人口老龄化现象——2012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占全球人口的 11%,至2030年预估达到16%,2050年将升至22%。全球老龄化的范围和速度相当惊人,仅仅在30年之后,将会有超过20亿的人口年逾60岁甚至更高。换言之,整个世界正在老化。当然,这也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平均而论,人类活的更久也更加健康。人口老龄化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出生率不断下降。在20世纪50年代,每1000人中有37名妇女生小孩;90年代,这一数字下降到24.3;而至2030年,预计这一数字会降至16。由于人口出生率降低,世界上儿童的数量将会减少——正如一位统计学家Hans Rosling所说的“我们现在已经走过了儿童出生的高峰期”。这真是一个惊人的数据。全球90%的青年人群将居住在发展中国家。这就面临一个挑战:是否有可能将大量青年人群与已饱和的劳动力市场相结合?这些年轻人是选择留下还是到其他地方寻求工作?对于科学中心而言,这意味着什么?

根据 《梅赫伦宣言》①译者注:指2014年3月17-19日在比利时梅赫伦召开的世界科学中心峰会所提出的全球性行动计划宣言 《梅赫伦宣言》。内容包括:1.深入调研如何更有效地与本地社区相结合,服务日益多元化的观众人群,并且要特别留意观众在参与时所产生的性别差异。2.持续不懈地采取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全球影响、并且能让世界各地的人更加意识到科学技术能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无限机遇的行动。3.通过高调开展一些全球范围的活动,让决策者和媒体关注公众参与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4.努力把握好科学中心的两个功能定位:一是向公众普及新的技术解决办法和可持续技术的、值得“信赖”的地方;二是拓展这些新的技术解决办法的潜在应用的“深孚众望”之地。5.通过在广泛的不同背景下利用适当的技术手段,率先开发出让观众参与到科学中心来、并使之在正规和非正规的语境中实现其教育的最优化的方法。6.更加直接地调动公众的参与,并藉由这种参与去帮助人们提升能力、拓展方法,以确保大学及研究院所的工作与社会、与全球范围更广泛的社会关切密切相联。7.在2019世界科学中心年,将举行一次极具创意的庆典,鼓励全世界的人们参与进来,共同研讨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经验。,科学中心做出了一项承诺,即更有效地融入当地社区,逐步使受众群体变得多样化。展望未来,需要对我们的典型来访观众进行重新定义——如果这类范畴真实存在。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科学中心仅被视为是儿童乐园。家庭和学龄儿童成为科学中心的核心受众群体。鉴于人口结构变化,我们合理假设,科学中心的中老年访客数量将逐渐增多;相应地,科学中心工作团队中年龄较大的员工也逐渐增多。受众群体将逐渐多样化,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迁移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是自愿的,有些人是不自愿的;有时他们会在某一个国家永久居住,而有时他们只是短暂的逗留。

作为来自英国的一员,我目睹了欧洲目前的难民危机。蜂拥而至的难民潮在公众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从无条件接受、团结一致到敌视外来难民。无论这些难民来自于世界哪一个角落,如果我们的科学中心要忠于使命,就需要寻求一种有效的方式与难民建立友好的关系。其实我们早已着手从事这些工作。例如,位于德国的Stiftung Neanderthal博物馆已经致力于开发以移民为主要内容的展览,其目的是向欧洲的公众展示——欧洲人是移民。他们正在邀请难民作为展览的向导,说出他们离开非洲的故事和那些历史记载的移民路线。

同样在德国,德意志博物馆意识到给予移民提供免费开放服务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其展教部主任所说的那样:当你完全无法理解一国语言的情况下,你置身漫步于这个国家的文化场所,怎么可能感觉到怡然自得并有所收获呢?事实也是如此,博物馆所提供的德国课程与德国国家的科学文化、德国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博物馆为文化教育基础薄弱的年轻难民提供工作室,由一些退休的技工自愿分享他们的机械和科技知识。而在未曾经历过移民潮的挪威,Norsk Teknisk博物馆采用尖端技术,诠释古老而顽固的种族观念。这些案例是振奋人心的,科学中心需要有阶段性的变化去研究适应人口结构的巨大变革和不断改变的观众群体。

二、个人需求的变化

全球教育和科技的进步,使个人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如今,全球识字率达到84%,妇女的地位正逐步改善,数以百万计的人群正在摆脱贫困,互联网为所有人接受教育并采取行动提供了平台。全球75%的人使用移动电话。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一些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甚至超过了使用银行账户、电力或清洁水。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们首先会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食物、住所、水——然后再继续满足更高级的需求,例如社交网络和自尊心。据估计在未来10年,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收入将大幅增长——至2030年,世界60%的人口将是中产阶级。值得注意的是,中产阶级被定义为每天的收入为10~100美元。在亚洲,10多亿人群将摆脱贫困,进入中等收入阶层。

人们开始考虑衣食住行(在马斯洛的金字塔底端)以后的问题——寻求更高层次的服务和体验(接近马斯洛的金字塔顶端)。随着人们财富不断增加,他们会花更多的钱在不同的活动上,例如旅游、教育和娱乐。事实上,旅游是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少数几个消费支出呈增长趋势的领域之一,这归因于人们正在寻求体验,而不是产品。这是个性化体验,证明个人的特殊喜好和需求。科技迅速发展将世界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个人、商业和政府逐渐参与到虚拟世界,从中获得信息、处理交易、购物、工作以及与他人沟通。

以下统计数据令人难以置信:2000年,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达到3.6亿;截至2012年,这一数字上升至24亿;在5年内,用户增加人数超过10亿,增加的用户主要来自亚洲;全球90%的数据是在过去两年中创建得来。每天、每一分钟,你仅需触摸一个按钮即可从众多来源中获取信息。每个人可以在线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呼吁采取行动,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每个人都是社会评论家和记者。

科学中心在一个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世界中运作,我们为获得潜在客户而竞争,我们并不具有STEM的日程表。在科学教育领域,还有很多同行也提供体验式的科学教育,他们可以提供的精密科学技术设备的价格远远超出了科学中心的预算。我们需要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义和评估,使我们的运营方式变得更好。首要的是,我们提供了一项基本社会经验——人们很少单独来科学中心——取而代之的是与他人结伴或者与组团前往。尽管网站参与率很高(例如Facebook),但在线平台不可能提供稳健的社会关系,人们仍首选面对面互动的方式。在最新的调查中,49%的美国青少年认为他们更青睐与朋友们面对面的方式,其中的一位表示“这才是与人相处最真实的方式”。科技创造美好生活,让生活变得更轻松。科学中心能够也需要利用科技,但应该以一种直观而优雅的方式予以应用。我们经历了20世纪的那个时代,那时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科技是显而易见的。时至今日,科技的改变是翻天覆地的却不易被察觉。科技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其存在度却逐渐下降。我们是科技的主人,科技是我们的仆人,这才是其本来的面目。

个人化的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过去的10年中,一些科学中心开始摒弃为所有观众提供同样内容的方式。他们设置个性化的方式,将受众群体与内容紧密连在一起——最终与科学连在一起。毋庸置疑,人们感兴趣的是自身,拿自拍杆捕捉瞬间和拍视频是游客的常见行为。科学中心面临挑战是更进一步,并通过某些方式与游客互动,而这些方式是他们无法在家里、办公室或其他地方进行的。这使得我们能够了解科学中心的核心作用——我们擅长做真正的实事(对于个体而言,具有个性化特点)。

创客运动正席卷全球,这点不足为奇。我认为创客运动是针对数字化环境的特殊反映。人们热衷于探索工作原理,观察不同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制造和创建及最终产生一些对于他们而言属于个性化的事物。因此,更加显得珍贵,值得纪念和分享。以我的经验来看,创客是非常具有数字敏感度的人群,他们会利用数字工具来增强决策的实际体验效果。受这种好奇心驱使,个性化方法正逐渐为科学中心所用。

如果我们问的问题是如何在现代世界中成为一名科学家?答案是深入了解学科知识,并掌握科学方法。然而,还有其他关键要求,例如辩证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和协作能力。关于科学的传统课程、技术工程和数学几乎完全专注于知识的构建。以学习为基础的科学讲座旨在向学生灌输一些事实,并测试他们的记忆能力。然而,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教育学家已经意识到: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积极性和持久性可以后天培养。科学中心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且我们应该发挥这种优势。

三、可持续发展

地球拥有的天然矿产、能源、水和食物资源是有限的,而这些又是人类生存和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物质。许多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贫化,并且对环境变化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加重自然环境和人为构建环境的承受负担。

以下统计结果令人感到熟悉而害怕:随着温度上升2~3度,亚马逊热带雨林可能会干涸,格陵兰冰层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融化现象,并且50%的物种可能会面临灭绝的风险。在未来几十年里,人类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未来几千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所说:“不仅要面对气候变化这一事实,其存在及其影响力正逐渐上升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新全球现象:人为自然灾害”。这是科学中心一直非常关注的研究领域——我们有详细的追踪记录,但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2015年参加在巴黎召开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的所有科学中心网络(包括南美、欧洲、南非、印度和美国的年轻人)向专家小组提出了他们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还有更多的人聚集在科学中心,参与了这次话题讨论,并且在讨论中发挥了他们的巨大想象力。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召开前,科学中心于2012年开展一次类似的活动,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地球潜在压力。其中,奥地利第一夫人玛格丽特·费舍尔代表国际科学中心团体在会议上发言。她说:“科学,就像音乐一样,是一种全球性语言,有3000家科学中心和博物馆使用这类语言。每年,来自90多个国家的3亿多人会积极参与”。有时值得提醒自己记住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统计数据。

四、科学中心未来的展望

展望未来,当我们在2016年11月10日庆祝第一个“国际科学中心和博物馆日”时,我们拥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我们的影响。这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协会之间的创新合作,但它的成功将取决于每一个科学中心的积极和热情参与。世界在不断变化,但变化的速度比以往更快。人口结构变化、个人需求变化和世界范围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将影响每一个科学中心。这就是科学中心为什么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协同工作、分享知识及相互学习。我们的网络组织非常重要,它可以为我们的领域提供相关意见、服务及专业发展。

Science Centres for All——The Emerging Megatrends that will Impact on Science Centres in the Future

Linda Colon
Translated by Ren Jie

Science Centres are the same-but different.They are united in their quest to make science accessible,relevant and inspiring for people of all ages and backgrounds.But they are different in size and scale,in how they are funded and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acing each one of theirs in respective communities are quite distinction and unique.Listening to and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therefore,is critical.The paper will explore common themes that science centres need to address and will attempt to draw some conclusions.

science centre,megatrend,sustainability

① 琳达·康伦:北美科技中心协会(ASTC)董事会主席,英国国际生命中心首席执行官,欧洲科学中心协会前任主席,英国皇家艺术学会成员。

② 任 杰:中国科学技术馆科研管理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馆与大众媒体、科技馆的社会语境、国际科技馆组织;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5号;邮编:100012;Email:rj2010fzj@hotmail.com。

猜你喜欢

中心科学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新年贺词/中心简介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围绕中心,详略得当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科学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