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徽派建筑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分析

2016-02-07王桂林杨滨章方

山西建筑 2016年35期
关键词:徽派步行街商业

王桂林杨滨章方 伟

(1.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2.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浙江临安 311300)

基于徽派建筑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分析

王桂林1杨滨章1方 伟2

(1.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2.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浙江临安 311300)

以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为例,基于徽派建筑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相结合的理念,从规划布局、建筑文化、生态环境以及景观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优化建议,有利于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徽派建筑文化,城市公共空间,步行街,景观设计

0 引言

城市的建筑文化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建筑之间的开放空间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蕴含着城市特色文化及人文内涵。商业步行街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商业、文化中心,集中体现了城市风貌和城市形象。目前,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民生、城市建设等各领域都被这股大潮所淹没,各城市商业步行街风格日趋雷同,缺少了城市原有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徽派建筑是皖南地区标志性符号,将其乐山乐水的自然观、淡雅简约的建筑风格及含蓄内敛的文化理念应用到城市商业步行街设计中,对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1 城市公共空间及商业步行街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建筑实体构成了城市和城市群,建筑实体之间的开放空间即为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将城市连接起来,让其富有生气和活力。狭义上的城市公共空间指供居民日常活动的公共空间,如:广场、图书馆、田径场。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泛指一切人们进行公共活动、交流、集会的空间,如:公园、道路、水系。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居民重要的社会活动场所,代表着城市风情,彰显着城市个性,洋溢着城市魅力,是城市文化的体现。

商业空间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富有生机和活力,城市商业空间在满足了公共空间的交往、交流等基本功能以外,还具有明显的特色性和文化性。城市商业空间的种类多种多样,广义上指所有与商业活动相关的空间形态,狭义上则代指商场、步行街、餐饮中心等空间。步行街是典型的城市商业空间,是城市综合形象的代表和城市名片。城市商业步行街已经成为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多功能社会活动中心,集商业、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一个“人性”的空间[1]。商业步行街体现着一个城市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常作为城市规划的重点。但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商业步行街的风格逐渐变得千篇一律,乏善可陈,而且在规划布局、景观设计、地域特色性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 徽派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是随建筑风格而产生的,是建筑内容、特色、外貌等特征的综合体现。作为人类与自然环境不断作用的产物,建筑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时代性,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建筑文化不尽相同。不同的建筑风格蕴含各异的建筑文化,东西方建筑风格迥异,其所蕴含的建筑文化也不尽相同。中国建筑强调自然与和谐;而西方建筑则侧重人文精神,讲究秩序与科学。

传统建筑文化是古人建筑营造技艺的总结与提炼,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一方面对于建筑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建筑空间中景观的设计以及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西方的传统建筑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建筑是自然的附属。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的流派之一,在秉承中国传统建筑的优良传统之外,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徽派建筑以徽文化为依托,发源于黄山一带,现多流行于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及严州、金华、衢州等浙西地区。其选址、整体规划通常因地就势、依山傍水,建筑群自然生长,村落的大小分合、房间位置的前后错落等都因环境的各种自然条件而变化,因此平面布局规模灵活,并多仿生,以求达到“天人合一”境界。如宏村的牛形布局,西递的船型布局。

徽州村落的单体建筑的功能布局、空间形态,装饰特征以及材质选择各方面具有明显徽州地域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独特的建筑形体空间——以天井为核心的三合院。三合院包含了对称、正背、层层相抱的精神,既是“观念法式”,又是“营造法式”。而稳定的格局下又有大小、尺寸、角度、数量、虚实的变化,在和谐的大环境下又不失独立性格,正所谓“同中求异”。此外,徽派建筑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这些雕刻以生动逼真的人物、花鸟虫鱼及博古纹样等为主,极富装饰效果的同时又能体现徽派建筑的文化特色。

以上这些特质构成了徽派建筑独有的文化内涵:乐山乐水的和谐自然观、淡雅简约的建筑色彩和装饰艺术、尺度宜人的建筑空间、有机的规划布局以及含蓄内敛,但又包容开放的文化理念。随着社会经济及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中的弊端日趋明显:空间拥挤,规划不当、景观设计不足、文化内涵及特色的缺乏等。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重要流派,其规划布局、合院结构、建筑单体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当代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尤其是景观层次,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3 淮河路步行街分析

3.1 项目概况

淮河路步行街位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东起环城路,西至宿州路,全长920 m、宽22 m。淮河路步行街是合肥市首条建成的商业步行街,历史较为悠久,步行街上有大量的历史古迹,如李鸿章故居、明教寺、古教弩台等。历史与时代相容,文化与商业并行,当地人称淮河路步行街为合肥的王府井,但随着时代发展,淮河路步行街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3.2 现状分析

1)规划布局。淮河路步行街的整体平面布局是线性结构,主干道即商业步行道,商铺在两侧依次排列,整体规划布局较为合理。步行街上绿化率最高的地方位于步行街道路中间,而且绿化设施都在阳光直晒区域,景观绿化所用小乔木和灌木遮阴效果不好,遮光性较差,因此步行街上人流量不是很大。同时步行街上部分建筑之间所围合的虚空间则是市民喜欢聚集的区域,但这些区域的景观休憩设施相当匮乏。调查发现,在步行街主干道两侧每隔一段距离就衍生出一条辅街,辅街的规模大小不一,是小商贩的聚集地。辅街空间中绿化率较高,大树遮阴效果较好,同时富有生活气息,因此在此休闲娱乐的市民较多。

此外,步行街的空间开合处理尚有待改进,自东侧宿州路入口—李鸿章故居—明教寺—西侧环城北路入口,整体上是开阔—收缩—开阔—转折—收缩—开阔—收缩—开阔的空间处理手法,但东侧宿州路入口较为紧凑,空间的内向型不足,缺乏开阔感;明教寺前广场过于开阔,缺乏空间围合感;西侧环城北路入口过于内收;并且步行街整体街道的开阔收缩处理的视线转换距离也过长,游客的视线连贯性和空间的连贯性不足,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和心理压抑感。

2)建筑文化内涵。李鸿章故居、明教寺、古教弩台等历史建筑具有明显的徽派建筑风格,与此相对应的是步行街上主要为住宅底层商铺及少数的独立商业建筑,步行街整体建筑风格不统一,商业性质过浓,文化性不足,使得整个步行街缺乏文化标示性和地域特色性。李鸿章故居和明教寺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以发掘二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提升步行街整体建筑文化品味,同时融合。

3)生态环境。干净整洁的环境是吸引市民的重要原因,除去观赏性等因素,步行街的景观设计还具有良好的绿化环境及生态方面的功能,比如降噪、吸尘、净化空气、遮阴等。经调研发现,淮河路步行街上没有可以遮阴的景观乔木,于此同时步行街的一些角落以及两侧步行街衍生出的街巷的卫生状况更是让人担忧。步行街两侧的辅街生态环境较差,尤其是部分餐饮企业卫生状况较差,辅街整体商业风貌也不好,有待统一整顿和改善。

4 优化建议

4.1 优化平面布局

1)鱼骨状街道布局,在保证步行街上主要商业前提下,充分利用主干道两侧的街巷,一主一辅,主次分明,优势互补,商业分级。

2)步行街主入口空间的营造,要谦虚内敛,营造宜人的内向性空间。同时在步行街中间,有些建筑与步行街主干道成一定角度(见图1),此处建筑的入口空间处理便可借鉴徽派建筑的处理手法,将面对步行街主干道的入口空间处理成梯形,这种处理除利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还使得整个步行街产生了时而窄时而宽的节奏变化,同时使“动空间”(人流较多)与“静空间”(人流较少)并存。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静空间”相对步行街系统较静,但它同时又是单体建筑平面序列中动空间的起点,动与静、时间与空间在这里叠加、融合,使得步行街系统具有复合性质[4]。

3)灰空间的充分利用。调研发现,现状建筑之间会有规模不等的灰空间,这些空间较为阴凉,尺度也较为宜人,因此游人利用率最高,但现状没有设相应的休憩设施,与此相反的是,步行街中间阳光直晒的区域却有休憩设施,这种现象与设计的人性化背道而驰。

4)空间的开合收放。根据行为心理学理论,在观赏游览时,每隔一段距离,最好有一次视野的转换。因此淮河路步行街设计时应当考虑人的视觉心理、生理感受,平面布局应当有收有放,有简有繁,富有层次感、充满节奏和韵律。步行街中间李鸿章故居门前的广场空间较为宜人,但中部明教寺前面的广场太过空阔,视线不拢,广场的围合感不足。

图1 优化后的鱼骨状平面布局

4.2 提升建筑文化内涵

淮河路步行街作为合肥市首条建成的商业步行街,对合肥市以后的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有示范作用,因此淮河路步行街的设计应当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内涵、建筑文化特色以及体现当地人文风貌。

现场调研发现,大部分人希望步行街的建筑更具有地方特色,尤其是徽派建筑文化特色,如果能将传统徽派建筑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结合起来则更好。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建筑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徽派建筑文化的影响,这种表现在合肥随处可见。因此,淮河路步行街的规划设计应当借鉴并吸取徽派建筑文化的精华,将其运用到自身的建设当中去。

4.3 改善生态环境

淮河路步行街应当注重植物造景,步行街道路中间的景观分隔带应当充分运用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来为市民营造舒适宜人的休憩空间,不要让休憩设施成为摆设。此外,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营造要注重其特殊性,与其他景观类型区分开来,要有商业步行街的独特性。比如,可以用时令花卉和装饰绿篱来营造浓郁的商业氛围和宜人的空间环境。

此外,淮河路步行街良好生态环境的营造也需要当地政府部门的协助,要加强对步行街及两侧辅街的市容市貌整治管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要靠精心的规划设计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整治,同时也需要广大市民的爱护和保养。

5 结语

徽派建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而现代商业步行街则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发展水平的体现,因此商业步行街的发展不仅要有时代性,更要有文化特色性,将徽派建筑文化中精华部分运用到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的规划设计中,有利于促进步行街的特色化和多样化发展;通过将徽派建筑文化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精髓部分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相结合,从而丰富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方法和手段,推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发展。

[1] 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史争光.江南传统民居生态技术初探[D].无锡:江南大学,2005:26-27.

[3]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4] 毛 靓.皖南传统民居生态化建筑技术初探[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23-24.

Analysis on urban public space on the basis of Hui-style architectural culture

Wang Guilin1Yang Binzhang1Fang Wei2

(1.College of Garden,Northeast University of Forestry,Harbin 150040,China; 2.Zhejiang A&F Universit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stitute,Lin’an 311300,China)

Taking Hefei Huaihe road pedestrian street as an example,based on the integrity concept of Hui-style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urban public space landscape design,starting from aspects of planning layout,architectural culture,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design,the paper puts forward urban public space building and optimizing suggestions,which will be good for embodying urban culture specialty and promo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

Hui-style architectural culture,urban public space,pedestrian street,landscape design

TU984.113

A

1009-6825(2016)35-0006-03

2016-10-08

王桂林(1990-),男,在读硕士; 杨滨章(1960-),男,教授; 方 伟(1990-),男

猜你喜欢

徽派步行街商业
特战演习之步行街区
“购买”快乐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问路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