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趣谈(一)

2016-02-07老乔

老友 2016年5期
关键词:老乔现藏趣谈

文 老乔

汉字趣谈(一)

文 老乔

一、“我”在古代不是“我”

“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现在的“我”与“伐”“战”“戟”“戣”这些打打杀杀的字长得很像,说明“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与现在“我”的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

《说文解字》上说:“我,古杀字。”“我”这种武器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根据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西周时期的青铜“我”和现藏于陕西扶风博物馆西周时期的青铜“我”来看,“我”的形状有点像《西游记》里猪八戒扛的铁筢子,只不过“我”是三根齿罢了。“我”是一种短兵器,装上长柄后才能用于战场上砍杀,那尖尖的三角刺砍将下来时,一般的皮甲胄都是难以保全的。

在古代“我”是兵器的时候,人们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是“朕”“寡人”“不才”“不佞”“小人”“贱民”以及“余”“吾”等等,当然使用最多的还是“余”“吾”二字。那时候“朕”“寡人”都不是皇帝的专用词,《尔雅·释诂》中解释说:“朕,身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规定“朕”只能是天子自称。至于“寡人”,更是大众用词,《诗经·邶风》中就有“先君之恩,以勖寡人”等,“寡人”到了唐代,才成了皇帝的专称。

“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最早见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当时的“我”作为代词使用,指的是“我们”。“我”是怎样由兵器转为人称代词的呢?原来“我”是会意字,它从“戈”。“戈”是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武器,很容易激起大家的斗志,所谓枕戈待旦,大丈夫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因此武士们常取戈自持,凡持戈之人,皆归属我方,“我”便引申出表示自我的意思,从那时沿用至今,再也没有变动过“我”的意思。

二、“脸”的演变

魏晋以前的汉字中,是没有“脸”字的,当时表示“脸”意的字是“面”“颜”等。

其实,人的面部除了耳鼻口眼、额颊腮颔外,还哪有脸可言。“脸”字最早出现时,也没有“颜”“面”之意,只是“颜面”上的某个部位。南朝梁武帝《代苏属国妇》诗:“帛上看未终,脸下泪如丝。”其中的“脸”是“睑”的意思,也就是指眼皮。梁代简文帝《妾薄命篇十韵》“玉貌歇红脸,长颦串翠眉”,还有白居易的《昭君怨》“眉销残黛脸销红”,这里的“脸”都是“颊”的意思,是眼下可以施粉的部位。

没有“脸”以前,“面”就是“脸”。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说文》曰:“面,颜前也。”《汉·匈奴传上》中的“匈奴法,汉使不去节,不以墨黥其面,不得入穹庐”,《后汉书·东夷传·倭》里也有“男子皆黥面纹身”。文中的“面”都是“脸”的意思。至于《三国志·魏志·毛玠传》中的“汉律,罪人妻子没为奴婢,黥面”的“面”,更是此意。今天还在流传的“面子”“面红耳赤”“不看僧面看佛面”中的“面”仍是“脸”的意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脸”的范围越来越大,到了唐代,“脸”和“面”就基本一致了。岑参的诗句“岸花仍自羞红脸”中的“脸”已经是“脸”了。《水浒传》第二十一回:“婆惜也不曾睡着,听得宋江骂时,扭过身回道:‘你不羞这脸!’”此处的“脸”当然也已是脸了。以后更为普遍,一直到明清之前,“脸”和“面”用法一致,都是书面用语。也就是说,“面”在当时依然盛行,白居易“犹抱琵琶半遮面”,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面”如果换成“脸”,就大煞风景了。

沿袭到现在,脸和面范围虽然一致,但我们通常把“脸”当作口头用语,而把“面”当作书面用语了。

责编/花语

猜你喜欢

老乔现藏趣谈
十二月·热烈
摆 渡
A History of 2400-year-old Civilization Unveiled
九月·游弋
古代植树趣谈
《玄宗避蜀图》
照相馆
“羊”字趣谈
哭笑不得
把欢乐留给世界——趣谈幽默达观的自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