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被“伪科学”蒙蔽双眼

2016-02-07老树

老友 2016年5期
关键词:伪科学流言保健品

文 老树

别被“伪科学”蒙蔽双眼

文 老树

如今,信息渠道多元,内容庞杂,令人真假难辨,更有不少流言披着“科学”的外衣,不仅充斥在朋友圈、各类公共媒体和各色科普文章中,甚至混迹于极少数科学机构和政府专业机构给予民众的健康生活指导准则中,给人们带来许多困惑。

防范“伪科学”首先需要公众的“自我净化”,对那些似是而非的信息,人们要擦亮双眼,养成求证的习惯。在没有得到确认之前,别轻易相信,更别轻易转发,不充当“伪科学”的传播者。

获取信息渠道众多

2016年3月29日人民网的《2015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发布》文章称,数据显示,相较于广播、电视和PC端,目前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已经成为更为普遍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500件社会热点事件的统计表明,其中44.4%的事件由“两微一端”等互联网渠道披露而引发公众关注。移动端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成为网络舆论的策源地,并逐步影响社会舆论的整体走势。

2016年3月22日《解放日报》刊登的《调查显示九成以上公民通过电视获取科学知识》文章提到,据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作为传统的大众媒体,电视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利用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为93.4%,比2010年(87.5%)略有增长;其次是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这一比例达53.4%,比2010年的26.6%提高一倍多;利用报纸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为38.5%。

2016年2月7日央广网《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的文章指出,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微博、微信朋友圈……很多消息一出便迅速被转发扩散。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来源难辨真伪,也就给了一些谣言以可乘之机。它们披上美丽的外衣,悄然渗透到各个领域,让真相离我们越来越远。

谣言广传混淆视听

2016年4月5日央广网《微信年度谣言盘点:超2000万阅读量,你还要被骗多久》一文称,随着微信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种谣言也在指间传播。日前,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联合微信安全团队发布《微信年度谣言分析报告》。报告显示,谣言中比例最高的是失实报道类,占比达31.4%。而传播最为广泛的五大热门谣言,阅读量均超过2000万次,并被多个公众号转发。该文列举了用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推翻大家在科学常识方面的通常认知,以达到“忽悠”转发目的的科学常识类谣言TOP3:谣言1:跑步比久坐死亡率还高;谣言2:晚上锻炼等于慢性自杀;谣言3:吃榴莲喝酒会引起酒精中毒。文章指出对待科学常识类谣言的防谣技巧为:对于不了解的知识和说法,理性对待,多查证了解。

2016年3月30日新华网的文章《科学流言榜发布吹风机能治病纯属谣言》指出,最近,不少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吹风机能治病”的相关文章,治感冒、治冻疮、治鼻塞……文章里天马行空的治疗方法,真把吹风机当成了现代插电版的“狗皮膏药”。其实,真相是:电吹风的热风可能对缓解某些症状会有点辅助作用,但靠它治病,显然不靠谱。有些炎症甚至还会因为热量而发散和加重。因此,专家建议最好不要轻易尝试用吹风机治病,这些做法在临床上也没有得到证实。另外,像网上爆出的婴儿爽身粉会致癌、酸奶加热口感更好、盐吃多了长雀斑、下个软件“声波驱蚊”等说法均不靠谱。

2016年2月28日人民网《2月科学流言榜发布充电宝不能带上飞机上榜》一文提到,春运期间,一则关于充电宝的流言让很多人担心,传言称“充电宝超过2万毫安不得带上飞机,甚至要被机场没收”。真相是:国家民航局规定,乘坐飞机仅可携带额定能量在160瓦特小时(Wh)以内的充电宝,属于“三无”产品的充电宝一律禁止携带,并且严令禁止托运充电宝。所以,正规厂家生产的充电宝可以带上飞机,但只能随身携带,不能托运,而且每名旅客最多只能带两个。但是考虑到锂电池在高空环境下遇热很容易引起自燃,所以不宜将充电宝直接放入行李中托运,避免受到挤压冲撞引发自燃,严重威胁飞行安全。

此外,2月上榜科学流言还有:小孩戴大人口罩也能防雾霾、声呐(声呐最初是指军事上用于探测以潜艇为主的水中目标的主动或被动探测声呐,目前大家把水中的各类利用声波的设备都称为声呐)拥有惊人的杀伤力、有裂纹的砂锅伤肝脏、绿色背景能保护视力、高辐射宇宙射线来袭、引力波辐射真会伤人吗、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等7项。

破谣解惑势在必行

2016年1月19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看到朋友圈谣言你会主动辟谣吗?》文章指出,各类社交平台方便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联络亲友,但时常出现的谣言也干扰着人们对事实的了解。北京某高校心理学研究生陈鹏认为,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量越大,人们用在每条信息上的时间和精力较以前更少。“人们由以前的研读切换成当下的‘浏览式’摄取信息,留给每条消息的思考时间就少了。当然,很多人在潜意识里也不愿意再去思考了,这反映了当下人们的一种浮躁心态。”

2016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微信朋友圈谣言弥漫真伪难辨公务员学者也“中招”》认为,正如过年时“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的谣言,在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副主任何凌南看来,这体现了城市化过程中,各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型给人们带来一系列不确定感和压力。现代的社会,人们用陌生人的车、让陌生人看病、住陌生人的房子,需要基于契约精神的信任。但谣言像癌细胞一样扩散,大大消耗了整个社会的凝聚力。

2016年3月19日搜狐网《关于微信群:谣言仅仅是谣言吗》一文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其背后的利益逻辑。谣言制造者的目的,就是希望谣言得以最大化传播,从而或通过谣言本身或通过谣言的载体谋取特定的利益。从谣言的载体来看,通过网站传播谣言,可以让谣言页面携带病毒和木马,从而使用户的电脑、手机中毒,进而窃取秘密、隐私等;通过微信公众号图文消息页传播,虽然不会传播病毒和木马,但可以为公众号带来阅读量和关注人数。谣言制造者为什么要制造谣言,谣言背后的产业链是什么,值得我们探寻。

2016年4月8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北大博士:退朋友圈保智商》一文称,在微信朋友圈中最易迷失的是老年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具备不错的专业技能,甚至有教授学者等头衔,然而并不能掩盖他们在某些领域中的知识和思维缺陷。更重要的是,他们严重缺乏对网络舆论的了解,不知道信息的制造者是谁,目的是什么,常见手段又是什么。由于信息饥渴,他们对各类能消磨时间的故事读得津津有味,并不介意是否编造;对无效信息有着更大的容忍程度——“万一是真的呢”“转一转又不害人”。“我父母也上微信了,他们那朋友圈没法看,整天分享的都是伪科学、谣言和心灵鸡汤。拉黑不商量。”“自从学会上网以后,妈妈今天告诉我不能吃鸡蛋,明天告诉我不能吃鱼,最后家里啥都不敢吃。她怎么就那么偏信那些谣言呢。”“退圈保智商。”……这些资深却年轻的网民们抱怨的,是“无效信息”在网络上泛滥的现象。

抵制谣言从我做起

2015年6月4日光明网《抵制“伪科学”从朋友圈做起》的文章称,朋友圈是一个开放的圈,“伪科学”在圈内传播速度快,覆盖公众多,圈内朋友如果不加以抵制,不仅微信难以健康发展,公众的身体也难以保持健康态势。要让“伪科学”远离朋友圈,除了需要管理部门和新媒体的共同努力外,作为圈内朋友,对待“伪科学”还需三思而后信。对于朋友圈热传的各种资讯,既不能盲目相信,更应该谨慎转发。在纷繁芜杂的信息面前,永远保持一份清醒、一份定力,自觉把“伪科学”挡在微信朋友圈外。

2015年4月3日新华日报《警惕!当流言披上“科学”的外衣》教您如何练就识别“伪科学”的“慧眼”,方法有四。一是不轻信,见到看上去似乎很“科学”的流言,先问“是这样吗?”“为什么?”二是不轻传,珍视手中的“话语权”和亲友的信任,不对流言传播推波助澜。三是对感兴趣的“科学知识”作必要的求证。首先,最简单的是上网搜索有无辟谣新闻;其次,可以查询专业资料和科学类网站,或者请教专家,甚至自己动手实验。四是共同构筑辟谣防线,对于经过求证,有较高可信度的新知识,可以转发,对于求证后发现不实的流言、谣言,自己不转发,并告知上一个传播者,或者在自己的朋友圈内辟谣、澄清。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因此更应该努力做谣言的终结者。

2016年4月5日东北网《谣言充斥老人的朋友圈,建议子女平时应多关心老人生活》一文认为,中老年人接触网络通常比较晚,对网上的一些内容,缺乏辨别能力和专业的判断。在转发信息的时候,不知道那是谣言,也没有打电话或上网核实。他们仅仅以“为家人朋友好”为出发点,于是,就成了谣言的“无意识传播者”。

如果父母分享的这些内容困扰到了你,该如何去帮助他们不再转发呢?千万不要用“看您,又转发这些东西”,或者用更苛责的语言对待他们。这会使得本来就无力感超强的老人,感到更加失落。此时,沟通技巧,就是只讲事实。微信给了我们一个特别好的平台。坐公交的时候告诉他们:“路上好堵啊,不过,我正好可以趁这个时间跟您说说话。”吃饭后,可以跟父母讲:“看了你们发的微信,其实,事实是这样的……”短短一两句话,可以给父母一整天的温情,让他们的世界从“流言”变为“留言”。

链接:防“伪科学”为你支招

第一招:让你眼花缭乱的科技新名词都值得警惕。类似于“富氧水”“玫瑰盐”“频谱治疗仪”之类你以前基本没听过的新名词,务必保持警惕。这些“一夜爆红”的被冠以“高科技”的新名词,往往宣称在网上或者朋友圈大卖,你要清楚,只有商家炒作才会有这种效果。

第二招:保健品不能当药,有病得去医院。保健品作为一种功能食品,可以辅助补充人体内某些营养。但是保健品毕竟不是药品,并不能治病。许多保健品的销售商,利用消费者对保健品认识不足,将保健品当药品进行宣传,随意夸大产品功效,宣称这种保健品有防治某种或多种疾病的功效,这都是骗人的。专家提醒:不要盲目相信网上或者朋友圈热传的新广告,保健品不能当药吃,有病就得去医院。

第三招:抗癌减肥等均无秘方,越难的事越没有捷径。如今,市面上最流行的就是各种关于减肥、抗癌的秘方或窍门,实际上都是商业利益的炒作。事实上,不管是减肥、预防“三高”病或抗癌,很大程度上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有关。要记住:任何声称靠某一种手段或窍门就能一劳永逸的,都是骗人的。

责编/花语

猜你喜欢

伪科学流言保健品
保健品知识ABC
“半小时才燃脂”是伪科学
口耳相传的“保健品”可不敢乱吃
保健品“网上忽悠术”揭秘
在网络流言的惊涛骇浪中,权威媒体如何做好“定海神针”
真相在真相里活着
今年过节你买保健品了吗
流言
华盛顿大学开“反胡说八道”课
伪科学的属性、特征和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