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市原州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及发展构想
2016-02-06牛赟
牛 赟
(固原市原州区水务局,宁夏 固原 756000)
固原市原州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及发展构想
牛 赟
(固原市原州区水务局,宁夏 固原 756000)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构想;固原市原州区
21世纪以来,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治理程度低、彭阳模式推广举步维艰、投资渠道单一、开发性治理力度小等问题。基于此,结合原州区区情,提出了几条发展建议:抓住机遇、科学规划、系统治理;以水保宣传促重视,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分级负责制,强化彭阳模式的推广;坚持合作共赢,加强人才培养,借大数据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等。
1 基本情况
原州区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六盘山东北麓,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中西部,是宁夏固原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土地总面积2 739 km2,2015年总人口45.56万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革命老区,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之一。
本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属内陆暖温带半干旱区,年均气温6.8 ℃,年均降水量300~550 mm,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山洪灾害较多,水土流失严重,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7 800万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3%,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地区。2000年之前,原州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水土流失面积达2 072 km2,占总面积的75.65%,土壤侵蚀模数在4 500~8 000 t/( km2·a)之间,年均输入黄河的泥沙量高达1 369.5万t,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与成效
为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原州区坚持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全面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基本农田建设、淤地坝工程建设及预防监督等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逐步实现了水土保持工作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由低水平向高标准、由重治轻管向防治结合转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原州区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 小流域综合治理
21世纪以来,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原州区加大了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的实施力度,先后开展了茹河(一期、二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坝系工程等建设项目,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山、水、田、林、草、路、沟、渠全面规划,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科学布设封禁治理、坡改梯、小型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配套建设雨水集流、节水灌溉工程,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发展各具特色的林果业、畜牧业等优势产业,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治理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实现了水土流失治理从偏重数量向提升质量的转变。近几年,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又呈现一些新亮点,开展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骨干坝维修加固等水土保持生态项目建设。
截至2015年底,原州区累计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83条(2000年之前23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216.7 km2,其中:坡改梯48 201.07 hm2,造林40 394.53 hm2,种草13 568.47 hm2,封禁治理18 479.5 hm2,修建小型水土保持工程2 417座(眼)。其中建设的梁堡、秋家沟、寺底沟、柳沟等10多处小流域被水利部和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特别是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宁夏茹河流域一期固原项目区,首次将分散的小规模治理改为以项目为单位集中连片规模治理,2000—2006年间共开展胡麻沟、三道沟、羊儿堡、堡家山、河川沟5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治理面积165.8 km2,治理程度由14%增至70%以上,新修骨干坝22座、小型淤地坝64座,兴建小型水保工程541座(处、眼),修建乡村道路30 km,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形成了“山上乔灌成林,山腰梯田缠绕,山下果树飘香”的新农村和谐格局。其中的河川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2009年被水利部和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各种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不仅使原州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遏制,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大大减少了入黄泥沙,而且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为原州区近年的设施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如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二期开城项目区,积极推广“家家建棚、户户种菜、年年增收”的设施农业模式,发展高效农业,建成了40 hm2果菜结合型园区,仅此一项户均年收入就达2万元,且发挥了辐射带动效应,设施种养、特色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在清水河上游东岸、河滩地、右岸诸支沟建成3个生态景观林带,利用已建成的小塘坝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建成柳沟、双泉、大马庄3处垂钓园,形成了集旅游、休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城郊水土保持生态旅游区,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新气象,初步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局面。
2.2 旱作基本农田建设
在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同时,大力加强旱作基本农田建设, 确保以基本农田建设为主的流域治理为实现原州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基础保障。据统计,2001—2012年,原州区共建设水平梯田3.11万hm2,使全区水平梯田保存面积达到4.82万hm2,人均旱作基本农田达到0.14 hm2。梯田建设使 “三跑田”变为“三保田”,粮食单产提高30%以上,切实保障了项目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和村民精神面貌。
2.3 淤地坝工程建设
淤地坝能有效拦截泥沙、调节汛期洪水、遏制水土流失、形成稳产高产基本农田、解决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2003年水利部将淤地坝建设列为水利建设“三大亮点”工程之一后,原州区以此为契机,积极采取措施争取项目,致力于淤地坝建设的规范化、程序化、快速化发展,形成了以骨干工程为主体、以流域为单元的坝系建设格局,有力推动了全区淤地坝建设的全面发展。至2015年底累计建设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68座、中型淤地坝47座、小型淤地坝64座,并对张洪2号等15座骨干坝配套建设了扬水灌溉工程,发展节水灌溉320 hm2,解决了3 800头大家畜和12 500多只羊的饮水困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2.4 预防监督
原州区建立和完善了预防监督各项管理制度,出台了《原州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程序及管理暂行规定》《原州区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原州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划分并公告了水土保持“二区”。建立健全了区、乡两级水土保持执法网络,建立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分级审批制度、水土保持方案年检制度等。重点查处了一批水土保持违法案件,落实了“三权一方案”和“三同时”制度。开展了生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督促生产建设单位依照水土保持法的有关规定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并按方案内容实施治理。同时,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以水土保持法、森林法和草原法等有关保护生态、防治水土流失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为中心,以实施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为重点,多年来先后制作电视专题片29集,新闻报道132次,建立固定、半固定宣传牌790个,刷写标语8 750条,印发宣传材料15万份、宣传画2 000多份,出动宣传车670余辆(次),集中宣传200多次,宣传覆盖面达85%以上。还采取水土保持宣传进党校、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等形式,面向领导、面向群众、面向生产建设单位和基层进行了全方位宣传,逐步营造了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氛围,有效地拉近了水土保持与公众的距离,提高了群众的认识。
3 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 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低,治理任务艰巨。截至2015年底,原州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为58.7%,较固原市平均综合治理程度低18.2百分点,较彭阳县低近20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仅仅依靠中央投资进行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以致治理缓慢且标准偏低;已建水土保持工程管护力量和资金有限,致使保存率偏低,达不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的效果;人为水土流失仍然存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不力,水土保持执法没有得到群众的有效认可,行业法规权威性饱受挑战。根据自治区要把固原建成维护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原州区是固原市生态建设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还很艰巨。
(2) 彭阳模式的推广举步维艰,生态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不能充分有效结合。彭阳模式是指集流域治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为一体的扶贫开发模式,也是近年来宁夏南部山区生态建设中大力推广的模式,原州区至今未能有效推广。究其原因:一是原州区缺少彭阳县那种“一张宏伟蓝图干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魄力和精神,往往是一任领导一个治理方略,缺少一个系统性的、综合性强的、科学合理的中长期水土保持规划建设蓝图,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方向性和可持续性不坚定;二是部分领导对水土保持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认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见效慢,大部分领导没有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生态建设,有的领导甚至认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水土保持部门一家之责,致使水土保持与农业、林业、扶贫、环保、国土等相关部门缺少协调和联动;三是缺少奖罚激励和目标考核机制,未能建立生态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影响了彭阳模式在原州区的推广。
(3) 投资渠道单一,开发性治理力度小。目前,原州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开发性治理力度小,尤其是不能把水土保持与区域药材和林果种植及荞麦、燕麦、糜谷、胡麻等市场供不应求的特色粮油作物及深加工市场联动起来,寓水土流失治理于经济开发之中,吸引调动企业和广大群众参与,导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度慢、巩固率低、效果不明显。
(4)专业人才匮乏,科技研究应用薄弱。能扎根基层的专业技术骨干十分有限,加之经费不足,设备、手段落后,基层科研人员流失较严重,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应用严重滞后于水土保持实践,直接影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实施效果。
3.2 建 议
(1)抓住机遇、科学规划、系统治理。党的十八大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六盘山区列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首,固原是国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也是宁夏乃至国家生态建设和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基于此,固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紧紧抓住国家生态补偿向黄土高原地区倾斜的良好机遇,结合原州区区情,在清水河东岸黄土丘陵沟壑区突出坡耕地治理、生态林和沟道淤地坝建设;在清水河流域上游突出水源涵养林与沟道工程建设,在清水河流域下游突出经果林、农田防护林建设和缓坡耕地及支毛沟治理;在张易河流域突出水源涵养林和沟道治理工程建设;全面完善和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及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建设,并在全面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固原市原州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长期规划。
(2)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分级负责制,强化彭阳模式的推广。根据新出台的全国及宁夏自治区水土保持规划,原州区属于宁南陇东丘陵沟壑蓄水保土区,未来应按照宁夏南部治理的防治思路,重点做好蓄水保土工作,形成山川兼顾改善生态的水土流失防治总体空间格局。要提升对推广彭阳模式重要性的认识,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放到原州区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建设。第一,按照《全国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实施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在全区扎实推进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借助党员领导干部在党校培训学习的机会,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对水土保持相关知识及彭阳模式的了解;第二,强化彭阳模式的推广,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分级负责制,形成县级领导亲自抓,水利水土保持部门直接抓,区、乡、村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机制,协调实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确保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第三,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各项水土保持生态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全面落实;第四,提高节水灌溉效率,通过农业节水反哺工业、生态旅游业等措施,解决原州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水资源瓶颈问题;第五,整合水土保持、国土、扶贫办等各方项目及资金,进行综合性开发治理,确保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真正把水土保持工作对扶贫开发的作用发挥起来,以彭阳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促原州区经济大发展;第六,加强与执法部门的交流协作和联动,提高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部门的执行力和权威性,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巩固和保护治理成果;第七,以固原市原州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长期规划为蓝图,学习彭阳县“一张蓝图干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精神,坚定建设目标和方向,持续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3)坚持合作共赢,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投入机制。要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坚持水土流失治理与经济开发相结合,生态补偿和农民奔小康相结合,在加强财政对生态文明建设投入的同时,发掘区域资源优势,搭建招商引资与网络销售平台,探索建立并完善稳定的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和多元化生态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和不同投资主体参与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经济开发;大力开展“村企联创”活动,把乡村农家乐与坡改梯有机结合,借助旅游开发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本进入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完成安全饮水、村庄绿化美化等辅助设施建设,充分调动老百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以小项目带动大工程。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从资源开发建设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的水土流失治理,也可以考虑从城镇土地出让金和水资源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4) 加强人才培养,借大数据、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建立更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激励机制,为基层人员创设更加灵活有效的工作平台。吸收并借鉴其他城市公共文明协管的经验,充分发挥云技术、网络平台的优势,加强与国土资源、林业、气象、城建、环保部门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借助农网通、村村通工程,发挥移动4G、联通沃等在手机数据流量方面的优势,实现点对点的水土流失现场数据的可拍可存及可传,全面提升数据的可靠性、一致性、代表性,为水保生态建设服务。
4 未来发展构想
4.1 推广过程化精细化管理,建立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评价体系,推广过程化精细化管理。借鉴外地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科学设定评价内容,逐级建立评价指标,着重突出绿色GDP概念,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比重,实行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一票否决制”,推行生态危害官员问责制。精细化水土保持监测的各项指标,尝试应用遥感技术确定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需要监测的指标,并以此为标准对干部进行政绩考核和评价。
建立社会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及各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定期向人大、政协和公众通报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并接受监督;扩大群众对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规划项目和重大决策,注重细节及过程化管理,通过听证会、论证会和社会公示等形式,接受群众评议和监督;努力探索借助第三方评价机构、专家和专业人士等专业力量,进行专业考评,作为党委政府内部考核评价的必要补充。
4.2 推动水土保持社区化建设,利用现代媒体加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与引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逐步把“文明社区”纳入到水土保持社区发展战略规划中。推动水土保持社区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作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既要强化乡村水土保持宣传教育,也要提升城镇社区居民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充分利用水土保持法实施周年纪念日、“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等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进社区、进课堂、进党校、进企业等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并支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尤其是网络平台、App及微博、微信等,不断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控,在加强传统方式宣传的同时,积极制作具有行业特色的小动画、微课视频等,拓宽生态文明宣传渠道,树立水土保持行业的网红,开展更加符合年轻人需求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营造全社会保持水土资源,建设绿色家园的良好外部环境。
培育和繁荣生态文化。要把基层街道、村队的网格化管理与水土保持宣传的田间化有效结合,借助基层行政管理单位的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乡村建设活动,倡导水土保持理念,培育特色生态文化,增强乡村城镇居民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营造关心、重视、支持水土保持的社会氛围,促进生态文明道德和行为的养成,推动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形成自觉保护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
(责任编辑 张培虎)
S157.2
C
1000-0941(2016)12-0020-04
牛赟(1971—),女,宁夏固原市人,高级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水利水保工程勘测设计工作。
2016-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