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天水藉河示范区项目建设成效与做法

2016-02-06杨高麟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12期
关键词:项目区示范区水土保持

杨高麟

(天水市水土保持局,甘肃 天水 741000)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天水藉河示范区项目建设成效与做法

杨高麟

(天水市水土保持局,甘肃 天水 741000)

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区;建设成效;经验;天水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天水藉河示范区项目经过两期共10年的综合治理和持续的产业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其主要做法与经验是: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科学谋划,精心设计,充分体现典型示范作用;依靠科技,重点突破,全面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集成搭台”,项目支撑,保障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强化管理,创新机制,增强项目建设活力;加强监督,依法管护,巩固工程治理成果。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天水藉河示范区项目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为了加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探索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机制、新思路和新措施,为黄土高原同类型地区大规模治理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树立实施样板,于1998年立项实施的以藉河流域为主体、天水市城区为中心的全国第一个流域性的大型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工程。经过一期项目(1998—2004年)、二期项目(2007—2010年)共10年的综合治理和持续的产业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1 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1 553.14 km2,水土流失面积1 318.45 km2,涉及秦州区、麦积区、甘谷县的16个乡(镇)和 10个街道办事处。一期项目从1998年10月开始实施,到2004年10月结束,历时6年,共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20.23 km2,占计划任务500 km2的104.05%。二期项目自2007年启动实施至2010年结束,共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85.80 km2,占计划任务178.83 km2的103.9%。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开展了丘三区水土保持模型体系研发和水土保持监测综合数据库建设、系统运行环境建设、“数字藉河”三维可视化管理平台建设,以及水土保持立体监测网络可视化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三维可视化系统、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系统开发。通过项目建设,健全了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实现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一期、二期项目区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动态、项目建设效果的实时监测。

2002年9月,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天水市召开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现场经验交流暨表彰会,全面总结推广了藉河示范区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秦州区、麦积区被黄委命名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先进县”。会议之后,先后有河南、陕西、内蒙古、湖北、江西、河北等省(区)的20多个地(州)市组团前来参观考察藉河示范区。2004年2月,天水市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2009年6月,天水藉河示范区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第一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

2 项目建设成效

藉河示范区经过一、二期项目的规模化治理、产业化开发、优质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以经济林果为主的产业基本形成,项目建设综合防治水平和科技含量显著提高,促进了区域主导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2.1 优化措施配置,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按照“梁峁林草戴帽子,荒坡造林系带子,缓坡耕地修台子,耕地建园种果子,‘四旁’植树钉扣子,田间修路织格子,沟道工程穿靴子”的防治模式,优化配置综合治理措施,建成了一批观光旅游型、综合开发型、产业示范型、生态修复型、能源清洁型精品示范小流域。在每个流域内,从上到下、从坡到沟分层布设,相互配套、有机结合,建成了以道路为骨架,以坡面梯田、经济林果为主体,以地埂绿化为衬托,以梁峁防护林建设与沟道工程为补充的多功能多目标多层次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和径流开发利用体系。

2.2 建设优质梯田,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基础保障

积极探索和实践“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发展模式,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动、项目带动、利益驱动”的工作思路,加强同发改、财政、国土、扶贫、农综、水利等部门的协作,协调各部门把项目、资金向项目区倾斜。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全部机修,人均梯田由治理前的0.03 hm2提高到治理期末的0.13 hm2,共有14个乡镇整体实现了梯田化。通过大面积、高标准的梯田建设,夯实了农业生产基础,为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了基础保障。

2.3 培育优势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化进程

按照藉河示范区项目总体规划确定的林果支柱产业建设目标,重点发展了群众易接受、影响力较大、发展后劲强、产出效益高的名、优、特、新经济林果,建成了麦积区北山1 333.3 hm2优质葡萄产业示范基地、秦州区罗玉沟流域1 333.3 hm2大樱桃示范基地、麦积区南山3 333.3 hm2优质花牛苹果示范基地、秦州区北山中梁乡到甘谷县白家湾乡的3 333.3 hm2苹果示范基地,形成了南北两条大的产业示范带,区域内实现了陡坡耕地梯田化、宜林宜草绿色化、产业基地集约化、农业种植高效化、农机道路网络化的生产格局,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已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增长点。项目区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由25.15%下降到22.93 %,林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由37.58%上升到42.74%,区域内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955.82元上升到5 829.8元。

2.4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资源的利用率显著提高

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06.03 km2,治理程度达到86.67%。水平梯田、水土保持林、经果林、封禁治理等各项措施通过改变地形条件,增加地面植被,蓄水保土,培肥土壤,抗旱防涝,发挥了明显的蓄水保土效益。据监测,项目区水平梯田蓄水效益达92%、拦泥效益达98%,人工林蓄水效益达51%、拦泥效益达64%,人工草蓄水效益达47%、拦泥效益达65%。通过项目的实施,区域内水资源利用率由8.78%提高到了11.91%。

2.5 示范效应显著,为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树立了样板

一是在整合项目、统筹社会力量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具有显著的典型示范作用。统筹发改、国土、林业、农业、扶贫、水利等部门参与项目建设。同时,通过租赁承包和土地流转等形式,鼓励群众、私营企业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形成了“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规模发展和投资不足等问题。

二是在提升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方面具有明显的典型示范作用。建立了完整的监测网络体系,提高了自动化监测水平。开展了丘三区典型小流域水沙过程模型研究、丘三区区域水土流失模型研究、丘三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模型研究,完成了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项目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三维可视化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综合数据库管理系统3个应用系统研发,提高了管理水平。

三是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具有显著的典型示范作用。实行部门联动,整合梯田项目,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创建了一大批以梯田工程为主体,道路、渠道、集雨节灌、路旁绿化相配套的万亩(15亩=1 hm2)以上梯田精品示范工程,促进了全市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跨越式发展。

四是在培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整流域、整乡、整村一次性规模化治理,一次性产业化开发,实现了由一般治理向高效开发、精品示范转变,创建了一批名、优、特、新经济林果产业基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是在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方面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城郊型大示范区的区位优势,以城郊南北两山园林化建设为重点,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旅游产业开发相结合,建成了一个集绿化、美化为一体的城郊水土保持生态示范样板,对探索城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

2.6 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项目实施后,治理区水保林、经果林成带、成片、成网分布,宜林宜草区域得到全面绿化,林草覆盖面积增大,项目区林草覆盖率提高到55.87%,小气候得到有效调节,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区水热状况明显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增强,单位面积生物产量得到提高,植物种群发生了较大变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 主要做法与经验

项目实施以来,项目区各级党委、政府和业务部门围绕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坚持“政府导演、水保搭台、部门唱戏、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以梯田、林果产业和科技支撑建设为重点,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了扎实有效的项目建设工作,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3.1 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1999年市政府将藉河示范区建设列为全市十件大事之首,2000年列为“一把手”工程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生态建设的品牌工程,2001年列为全市十二项重点工程之一,2008年是为民办实事的十件大事之一,2009年是为民办实事的十四件大事之一,2010年为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设中,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了责任书。水保技术人员组成督导组,常年深入施工现场,逐流域现场指导,查质量、促进度。领导小组成员定期不定期亲临一线,监督、检查项目建设过程,协调、处理重点难点问题,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3.2 科学谋划,精心设计,充分体现典型示范作用

为了体现高质量标准、高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高示范效应的示范区建设思路,依据《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藉河示范区总体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每年年初,两区一县项目办就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总体要求,依据批复的初步设计,逐流域、逐图斑、逐地块现场踏勘,坚持将单项措施建设与农业产业开发相结合,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编制年度实施方案。市项目办严格把关、审查、汇总后,上报甘肃省发改委和甘肃省水利厅进行审查论证和批复。

高标准、高质量的规划设计,确定了项目建设的重点、亮点和创办精品示范工程的标准和要求,把规模治理和产业开发的任务真正落到了61条小流域的每个图斑和地块。通过10年的探索和实践,示范区项目在改善区域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体现了科技含量高、技术水平先进、措施配套齐全、治理成效显著、经济效益佳的示范区特色。

3.3 依靠科技,重点突破,全面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运用高新科技手段,探索研究项目的动态监测和综合管理,加大课题研究和科技投入,重点引进推广高新科技成果,使项目建设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一是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设。通过地面监测、抽样调查,利用“3S”技术、无线通信系统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藉河项目区水土保持监测站网体系,实现了对项目区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动态、项目建设效果的实时监测,为水土流失模型的建立和验证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项目区共布设降雨量监测点17个,建成沟道监测点7个,布设径流小区17个,布设植被监测点15个,重力侵蚀、冲沟、切沟观测点6个;建成把口站7个,安装了水土流失自动监测设备,水土保持监测实现了自动化、实时化和信息化。

二是与科研院所协作,积极开展科技攻关。与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强强联手,开展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水土保持效益分析评价模型、典型小流域水沙过程预报模型、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水土流失预测预报的区域模型研究,构建了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系统、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项目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系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三维可视化系统,提高了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含量和综合管理水平。

三是开展符合区域特点的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结合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宽谷丘陵区农牧综合开发模式与示范》科研课题,对中山沟小流域坡面治理基础较好的沟道进行了川台化治理,既拦蓄了径流泥沙,稳定了侵蚀基点,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并通过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提升了治理的科技水平。

四是注重“花牛苹果” “欧美大樱桃” “下曲葡萄”等优良果品的示范推广,打造规模示范基地,提升了林果产业建设的科技水平。

五是按照坡面径流调控理论,以水定树,广泛推广生根粉、保湿剂和树盘覆膜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采取专业队工程造林的方法,把营造与管护融为一体,使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达到90%以上。

3.4 “集成搭台”,项目支撑,保障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

统筹各方力量,创建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解决了项目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确保了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形成了“水保搭台,政府导演,各部门协助,全社会参与,同唱一台戏”的良好局面。一是县区政府将发改、国土、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的退耕还林口粮田、土地开发整理、农业综合开发、集雨节灌、扶贫开发、水源涵养林建设等项目向示范区内倾斜,依照批复的小流域初步设计,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包流域、定任务,参与项目建设。据统计,二期项目4年共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1 271.23万元。二是制定有关激励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建设。按照“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积极探索“民办水保”的投资机制,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如麦积区在南山3 333.3 hm2花牛苹果基地建设中,通过转包、租赁、互换经营和土地股份合作等形式引导、鼓励群众和私营企业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区政府对在南山基地连片流转33.3 hm2以上土地的企业和果农大户实行“四通一供”(通水、通电、通路、通信畅通和供苗)及按3 450元/hm2退耕还林标准补助3年的优惠政策,吸引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参与基地建设。天水雪园农业有限公司、天水市果树协会、花牛镇南山果树协会等企业和果农大户武正全、何双来、武四保、冯冲等人流转土地1 240 hm2,通过市场引导、协会搭桥、能人带动、政府服务,形成了“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三是组织动员农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在水平梯田、林草建设中,积极探索,通过“一事一议、民主协商”的办法,组织、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水平梯田地埂修筑和零散、小面积的林草建设。

3.5 强化管理,创新机制,增强项目建设活力

藉河示范区项目是率先试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监理制”的水土保持生态项目,按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的要求,全面实行了“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工程监理制、群众投劳承诺制和项目公示制”四项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各方责、权、利关系,积极探索和创新了项目建设机制,规范了项目建设管理。

一是建立 “政府推动、项目带动、部门联动、利益驱动”的工作机制。项目区各级政府将项目建设纳入了政府目标管理,层层签订责任书,主要领导亲自研究解决项目资金整合大事,要求农、林、水利、发改、财政等各有关部门将项目向示范区安排;分管领导亲自深入一线指挥实施工作,做到了三保证(时间、资金、机械)、四到位(宣传发动、组织领导、技术服务、验收考核)。

二是创新多样化的施工机制。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夏秋冬为主修建向春夏秋集中修建转变,由人机结合向全部机修、人工培埂转变,由国家投资为辅、群众投劳为主,向项目支撑为主、群众参与转变;同时,组建造林专业队,通过包治理面积、包治理进度、包治理质量和严格奖罚的“三包一严”管理措施,有力地提高了工程质量,加快了工程进度。

三是创新质量监管机制。各级项目办落实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和严要求的“四高一严”建设程序,从措施数量、质量、连片规模、规划落实、组织领导、创新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监管,实行监理人员、技术干部、乡镇干部、村干部和农户参与的“五签字”制度,严把技术指导关、苗木关、质量关、督查关、验收关等五道关口,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实现了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由效益差、低水平建设向效益好、高水平建设转变,由小规模、低标准的小点向大规模、高标准的精品示范点转变,建立了部门、群众、舆论三位一体的质量监督机制,有力地提升了项目建设水平。

3.6 加强监督,依法管护,巩固工程治理成果

各级项目办始终把预防监督和加强工程管护作为治理基础和关键,通过精心组织、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落实责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加大宣传,提高干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组织人员深入到项目区乡镇,向广大群众宣传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新闻媒体、板报、标语、印发宣传资料等宣传形式,广泛宣传水土保持知识,发放宣传资料5 000余份,制作各种宣传牌120多块,书写宣传标语150多条,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支持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制定乡规民约,巩固治理成果。各流域都修建了林木管护房,成立了管护小组,落实了管护人员,制定了乡规民约等管理制度,做到了职责明确,奖罚兑现,有效地遏制了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现象。三是健全机构,加强监督执法。各县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人员加强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采取说服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办法,使项目建设步入了依法管护的轨道。四是把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紧密结合,制定完善了水土保持配套法规体系。2009年,秦州区和麦积区被列为全国第一批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两区都出台了实施水土保持法细则、开发建设项目监督检查规定等配套性文件,实现了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方案审批、现场监督检查、水保设施验收、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等规定及办法达到“五完善”的目标,提升了监督管理水平,规范了管理行为,健全了监督管理制度,保障了治理效益的发挥。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天水藉河示范区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美化城郊生态环境,发展水保生态旅游产业,将天水建设成为现代化、园林式、生态型城市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探索出了一条城乡结合、水土保持与景区建设结合、生态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的成功之路,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责任编辑 张培虎)

S157.2

C

1000-0941(2016)12-0016-04

杨高麟(1970—),男,甘肃甘谷县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

2016-08-10

猜你喜欢

项目区示范区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