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名校视阈下中医药高职教育特色发展的创新与实践

2016-02-06沈伟何方正张钦德张立祥

中国卫生产业 2016年31期
关键词:名校中医药特色

沈伟,何方正,张钦德,张立祥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烟台264199

特色名校视阈下中医药高职教育特色发展的创新与实践

沈伟,何方正,张钦德,张立祥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烟台264199

该文分析了中医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模型,总结了其名校工程建设的特色与创新,学校“三对接一融合,领行业、重服务、促发展”的办学特色,推动了学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促进了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助力全国同类院校职教创新,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全国中医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特色名校;中医药;高职教育;创新与实践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启动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遴选确定了一批应用基础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形成了层次类别清晰、具有山东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2013年11月,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被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技能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在特色名校视阈下,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分析影响中医药高职教育特色发展的主要问题,探讨新形势下中医药高职院校如何进行特色发展,形成自身独具的、不可替代的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 背景与现状

当前,中医药事业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已逐步上升至国家级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要求“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提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这些都对中医药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要求,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中医药高职院校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制约了中医药高职教育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专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现有专业不能完全适应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优势专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有待提高,专业建设对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需进一步提升。

1.2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创新

校企之间还没能形成深层次的利益共同体,校企深度融合的程度还不够,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需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条件与中医药行业进步、产业升级的要求尚有差距,教学过程还不能与生产过程“零距离对接”。

1.3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科研服务团队的人力资源优势不明显,针对企业生产一线的实用性科研课题偏少;教师科研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和主动性需要增强;社会服务的组织机构和服务平台不够健全,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1.4校园文化建设还需进一步丰富

部分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缺乏理性、全面的认识,导致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文化内涵建设;同时校企合作、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文化融合的平台及相关的制度、组织保障,也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2 特色与创新(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分析模型)

以山东省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契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主动对接健康服务业,通过实施“三对接一融合”(即专业建设与健康服务业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培育了“精、优、宽、实”专业发展特色,完善了“1125”人才培养特色,打造了社会服务特色,丰富了中医药文化育人特色,彰显了“领行业、重服务、促发展”的办学特色,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示范引领全国中医药高职教育发展。

2.1聚焦中医药健康服务业需求,彰显“精优宽实”专业发展特色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行业、科学布局、合理规划、追求卓越”的理念,按照“适应市场、动态调整、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聚焦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需求,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紧紧跟上产业振兴、调整、升级、发展的步伐,构建了常态化的专业跟随产业发展调整机制,实现了学校专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同频共振,不断完善与中医药健康服务特色产业集群相适应的专业布局,形成了“服务行业、彰显特色、突出品牌、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顺应我省“打造中医药强省”和“健康山东”战略的实施,主动服务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优化升级。通过对接半岛、鲁中、鲁南三大新医药产业聚集区现代医药产业,倾力做“精”药学类专业;对接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及健康服务业,全力做“优”临床类专业;对接护理事业和养老服务业,着力做“宽”护理类专业;对接养生保健和健康相关产业,努力做“实”医技类专业,专业优势与特色更加突出,专业影响力显著增强,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精优宽实”专业发展特色充分彰显。目前,学校建成央财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名校建设的8个重点专业均打造成为了省内领先、国内知名、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

2.2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完善“1125”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始终坚持“产教融合、医教协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和“立足山东、辐射全国、融入产业、服务行业”的办学定位,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建立健全了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四级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产学融合、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构建了“学校-医院”、“学校-医药企业”、“学校-健康相关产业”3种类型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多元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享、有效互动,深化了医教协同、一体化育人新机制,形成了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创新实施以“一个平台、一条主线、两个课堂、五个对接”(简称“1125”)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总模式。积极开展“三位一体订单式”人才培养,强调实施订单的三方主体积极性的共同发挥,通过“方案共定、课程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紧密型合作,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优化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三平台两模块”课程体系、“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五位一体”素质养成体系三个体系;新建了综合性实训中心3个、“校中厂”11个、实训室37个、紧密型产学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厂中校)60个,推进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构建了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其中,专业对口率达到90.6%,比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高出28个百分点。学校毕业生一直以良好的敬业精神、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过硬的专业技能深受社会好评。

2.3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铸就社会服务特色品牌

建立健全引导激励机制,成立了产学研结合促进办公室,组建了8个科技创新服务团队,提升学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依托“三个中心、五个基地”,积极开展五项社会服务工程,全面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了中药调剂员、保健按摩师、中医刮痧师、经络调理师等10余个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工作,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开展了山东省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山东省乡村医生学历教育、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项继续教育服务,形成“广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继续教育体系,助力学习型健康服务业发展;坚持产学研用结合,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技术服务,建设了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2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省级中医药重点科研实验室1个,开展横向课题研究35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60余项,解决技术难题90余项;承担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和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调查工作,起草制定了《山东省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开展中医中药乡村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医药知识进社区等中医药科普教育活动,编写中医药科普著作10部,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开展中医博士专家团社会义诊活动,搭建了集“健康查体-评估-养生保健指导-防治”于一体的健康服务中心,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特色健康服务,打造了惠民生知名品牌。学校为首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单位、全国首批中医药保健服务国家标准研发及专业人才培训基地,荣获“山东省首届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3年来,各级社会培训及服务达49 100余人次,共创收866万元。学校逐渐成为政府信任、企业欢迎、社会认可的中医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库、技术创新的引擎器,成为全国中医药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资源集聚地,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彰显。

2.4丰富中医药文化育人特色,打造“中医药高专”知名品牌

学校始终把具有鲜明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秉承“弘扬中医文化,强化文化育人”的理念,形成独具特色、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中,升级改造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特色的文化长廊、中药花木主题园林等文化设施与景观,新建了药用植物规范化种植示范园和中医药博物馆,不断完善中医药特色的校园布局和文化特征;通过开展中医药文化节、中医中药乡村行、名医大家进校园、养马岛中医论坛等丰富多彩的中医药特色实践教育活动,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文化修养,实现了中医药文化全方位渗透育人,培养大学生对自然和社会具有高度负责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的精神信仰,建立可持续的生态道德观念[1];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为载体,搭建校企文化融合的平台,将企业文化与职业技能训练有机融合。优化了校内实训基地环境建设,营造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形成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将企业文化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有力推动了“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各专业不断提升专业文化理念、丰富专业文化感知、塑造强化文化物质表征,培育了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引领专业特色发展。通过实施中医药文化育人工程,建成了“物质文化鲜明、特色活动丰富、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突出”的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文化育人环境,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实现了“品优技高”中医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 示范与带动

3.1以点带面,推动学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学校以8个重点建设专业为引领,带动了全校其它专业的全面发展,同时积极探索专业群共享机制,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库、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资源共建共享共用。3年来,学校整体推进所有专业同步建设,建设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校级精品课程44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52门,建成了8个重点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库,工学结合特色教材40部;建成校外实训基地168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等建设成果显著。

3.2辐射带动,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学校牵头编制了山东省三年制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中药学、中医学、针灸推拿3个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为山东省中医药职业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积极开展“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贯通培养,与4所中职院校合作开展“三二连读”模式人才培养,与山东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展中药学专业、护理专业“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学校与对接院校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同实施教学管理,共享教育教学资源,促进了区域内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相互贯通,实现了省内兄弟院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共享共用,引领并促进了区域中医药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发展。

3.3示范引领,助力全国同类院校职教创新

学校教师主编的10部教育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1部全国中医药行业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在全国同类院校广泛使用。其中,《中药制药技术视听教材》获全国中医药教育视听教材特等奖、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奖一等奖,在全国30余所中高职院校推广应用,获得了中医药行业和兄弟院校的高度评价与肯定。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学校主持制定了全国高职高专中药专业建设规范、全国高等专科教育中药专业设置标准、国赛中药传统技能赛项竞赛标准、中医药相关专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等国家标准(规划);起草编制了《中医药健康服务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关于加快发展中医药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和《中医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在规划与建设我国中医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指导全国中医药职业院校探索适应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领航作用。

3.4媒体聚焦,提升特色名校社会影响力

经过建设,学校“三对接一融合,领行业、重服务、促发展”的行业办学特色和名校建设的品牌效应逐步彰显,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近三年,山西药科职业学院、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40余所院校来学校学习先进办学经验;学校应邀前往10余所院校开展名校经验交流,促进了名校建设成果和成功经验的传播与推广。名校建设改革成果吸引了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新华网、中国中医药报、大众日报、中国中医网、山东中医药网、凤凰网、中国青年网等各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130余篇,提升了学校名校建设的影响力。

4 规划与展望

站在新起点,把握新常态,学习新理念,确定新目标,回应新期待。学校将把握健康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和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机遇,进一步固化推广名校建设成果,永不停歇地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持续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树立中国中医药职业教育质量新标杆。

4.1质量为先,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强化“质量为先”的发展理念,树立现代质量文化,提升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自主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2]。

4.2同频共振,紧贴健康服务业发展需求

优化专业布局,专业产业同频共振,紧贴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需求。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加快自身转型升级;推进中医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通道;以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的能力[3]。

[1]李薇,杨扬.高等中医药院校生态道德教育初探[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5):123-125.

[2]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Z].2015-12-30.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32号)[Z]. 2015-4-24.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View of Characteristic Elite School

SHEN Wei,HE Fang-zheng,ZHANG Qin-de,ZHANG Li-xiang
Shando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Yantai,Shandong Province,264199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key issues existing in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and innovation of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elite school and school characteristics of“three to one integration,leading the industry,paying attention to service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taking the Shando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a research mode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level of schools,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occupational education,help the similar schools nationwide with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constantly expand the social influence,which is of a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 elite school;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novation and practice

R19

A

1672-5654(2016)11(a)-0077-04

10.16659/j.cnki.1672-5654.2016.31.077

[项目编号]本课题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规划投资项目资助(编号GHCW-2015)。

沈伟(1982.10-),男,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药学。

(2016-08-07)

猜你喜欢

名校中医药特色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全国名校等差数列拔高卷(A卷)
特色种植促增收
名校介绍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如雷鼾声惊醒“名校梦”,15岁少年不堪重负卧轨自杀
赶集挑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