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国经典译著的编辑思考
2016-02-06四川旅游学院学报编辑部成都610100
贺 树(《四川旅游学院学报》编辑部,成都,610100)
对外国经典译著的编辑思考
贺树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编辑部,成都,610100)
把高质量的译本奉献给读者,是从事外国经典译著编辑的终极目标。在编辑外国经典译著时一定要忠于原文,与译者交朋友,勤查各类工具书,重视读者意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关注各类翻译赛事以发现和培养优秀译者。
经典译著编辑原文翻译风格
一个东西成为经典,必然有它可以穿越时空的价值。读经典可以让我们找到心灵的力量。但正如于丹所说:“中国文化不是唯一的经典,不见得学中国文化就要把西方所有的东西都排斥了。”[1]因为,“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者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2]。译介外国经典在帮助读者开拓视野、了解异域文化、培养人文素质、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欣赏能力等方面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更多的人分享全世界的精神财富。当然,翻译出版不是简单地把国外的东西引进国内,同时赢得一批读者,产生一些经济效益。翻译出版的意义应该提升到文化交流的高度[3]。笔者这些年责任编辑了《瓦尔登湖》《缅因森林》《自然与人生》《河畔小屋》《四季随笔》《大自然的日历》《生活的准则》《见闻札记》等一大批外国经典译著,期望通过对这些经典译著的译介,让读者“像大自然那样从容地度过每一天,在前行的途中,不要因纤芥之微而改变初衷”;让读者“优雅从容而无丝毫不安;任熙熙攘攘,人往人来,由钟声鸣响,孩子哭喊,决意过好每一天”;让读者“充满清晨的朝气,去远航,去寻找另一条道路”[4]。在编辑这些经典译著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忠于原文、与译者交朋友、勤查工具书、重视读者意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关注翻译赛事、培养优秀译者,是提高译著质量的重要途径。
1 忠于原文
出版社对译文好坏负有一定责任,译文是否忠于原文,是否表达通顺,是否有疏漏,仅靠通读译文是不易发现的,只有比照原文才能解决,因为有的译文读起来很顺畅,但如果对照原文,就可能发现其实是因理解不透或理解错误对原文的误译。
1.1尊重作者的写作风格
作者著书立说,自有其对待具体历史、事件、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观点以及遣词造句的习惯。比如梭罗,他在作品中常常通过谐音、双关、原始义和典故的活用让文字充满谐趣,赋予作品鲜明的特色和别致的意味。这些辞令技巧,恰恰形成翻译的巨大障碍。这就需要译者在母语修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语言风格,尽量再现作者的作品风貌。译著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应深刻理解原作者和译者的风格,从作者的立场去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立场观点,熟悉作者的文字特点,去思考、分析、理解原文,力求原文风格和译者风格的结合,以最能为读者接受的语言再现原作精髓。试举仲泽版《瓦尔登湖》中一例。
[原文]NotlongsinceIreadhisepitaphintheold Lincolnburying-ground,alittleononeside,nearthe unmarkedgravesofsomeBritishgrenadierswho fellintheretreatfromConcord—whereheisstyled “SippioBrister”—ScipioAfricanushehadsome titletobecalled—“amanofcolor”,asifhewere discolored.Italsotoldme,withstaringemphasis,when hedied;whichwasbutanindirectwayofinformingme thatheeverlived.
[仲泽的译文]不久前我还看到过他在老林肯公墓的坟墓,靠在边上,紧挨着从康科德撤退时阵亡的英军精锐部队的无名公墓,在碑文中他被称作“斯基比奥☒布里斯特”——斯基比奥☒阿菲里加努斯是有些资格被称为——“一个有色男子”,好像他不是有色人种似的。碑文上还赫然强调了一些信息,我由此知道了他死于何时,这无非是间接地告诉我此人曾经活过。
这里的“一个有色男子”就是梭罗的调侃之辞。在“amanofcolor”中,color谐音双关,有“有色人种”和“用以区别身份、职衔等所用的旗帜、徽章和彩带”的意思,此处意为后者,指“一个佩有徽章的男子”。罗马将军是“一个佩有徽章的男子”,而此处的黑人墓主却是“一个有色男子”,两人同姓且称谓谐音,梭罗故此调侃。
1.2比较不同的版本,选择最准确、最能表达原文的译文
编辑一部书稿,不能仅从该书稿的实际情况出发,还要跟已出版的同类书进行横向比较,找到同类书被读者接受和不接受的原因。同时,比较可以从侧面证实正在编辑的译稿是否存在抄袭。如果出现抄袭,不仅影响作者和出版社的声望,也是对读者不负责任。
在编辑《瓦尔登湖》时,笔者就选择了几个版本进行对照,特别是被大家一致认可和推崇的徐迟版本,在编辑之前就将徐迟版潜心地细读了一遍。在编辑过程中,更是结合梭罗的原文,比照几个版本,找出其中优劣,并取最为合适的语言将梭罗的那片湖再现给读者。这不但是对原作者梭罗的尊重,也是对读者的负责任,因为大部分读者很难直接通过原文欣赏出梭罗文笔的优美以及运笔的绝妙处,只能借助翻译来领略《瓦尔登湖》的魅力。编辑能呈现给读者的就是跟译者共同努力下最好的文本。下面略举一例。
[原文]WhenIwrotethefollowingpages,orratherthebulkofthem,Ilivedalone,inthewoods,a milefromanyneighbor,inahousewhichIhadbuilt myself,ontheshoreofWaldenPond,inConcord,Massachusetts,andearnedmylivingbythelabor ofmyhandsonly.Ilivedtheretwoyearsandtwo months.AtpresentIamasojournerincivilizedlife again.
[徐迟]当我写后面那些篇页,或者后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时候,我是在孤独的生活着,在森林中,在马萨诸塞州的康尔德城,瓦尔登湖的湖岸上,在我亲手建筑的木屋里,距离任何邻居一英里,只靠着我双手劳动,养活我自己。在那里,我住了两年又两个月。目前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过客了。
[仲泽]本书文字,或者说其中大半,写于数年之前。当时我孤身一人,在马塞诸塞州康科德密林深处的瓦尔登湖畔生活。我在那里亲手搭建小屋,营谋生计。我僻居其间两年有余(两年又两月),最近的邻人也在一英里之外。此刻,我又重返文明世界,匆匆驻足,聊充过客。
原文“orratherthebulkofthem”,徐迟先生译为“或者那一大堆文字”,很明显,将bulk译为“一大堆”了。且看《牛津高阶词典》(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115页)对bulk的解释,“noun1[sing.]the~(ofsth):themainpart ofsth”,译为中文就是,“名词1【单数】the~(of sth):大部分或主体”。梭罗指出,《瓦尔登湖》这部作品的主体写成于瓦尔登湖畔,潜在意思很明了,这部作品并非完全写就于当年在湖畔生活的时候。
这其实就需要对梭罗写作《瓦尔登湖》的背景有正确理解。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体验生活的时间是1845年7月4日到1847年9月6日,在湖畔生活期间,他写了大量的日记和札记,这成了《瓦尔登湖》这部作品的主体。然而,该书的出版却是1854年的事情,其间,梭罗除了从事其他著述之外,将大量时间耗费在《瓦尔登湖》这部作品的结撰上,对原稿进行修饰、调整等。正因为如此,他才在作品的开篇明确指出:“当我写这部作品,或者说,完成本书主体的时候。”
现在再看徐迟先生的译文,“后面那些篇页”和“后面那一大堆文字”两者是不是对等的关系?亦即,在徐迟先生看来,《瓦尔登湖》这部作品全文就写定于梭罗在湖畔生活的时期。其实,《瓦尔登湖》是梭罗耗费七年之功精心结撰而成的作品,尽管其主体部分是当年在湖畔生活写就的日记和短札。
这个案例也说明,在编辑译稿的过程中,不仅要忠于原文,还要了解原作品写作的背景和原作者的创作历程。
2 与译者交朋友
2.1多与译者沟通
编辑和译者的关系,应该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结成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编辑在各个环节都应该与译者保持良好的沟通。选题策划时可以与译者探讨选题的可行性,编辑书稿时加强与译者针对具体书稿的交流,成书后与译者探讨可以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在具体的书稿编辑过程中,有些译稿的译文水平较高,在真实传达原作者写作精髓的同时也体现出译者的文字功底,在编辑这样的稿子时,编辑可以向译者学习翻译技巧和方法。
2.2尊重译者的翻译风格
风格人人都有,有的人不明显,有的人特点突出。一种风格,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还有的风格,很少有人喜欢。但无论如何,一种风格既然形成,就是一种客观存在[5]。尊重译者,就要尊重他的风格,不必要求译者改变。当然,这并不是说译者的稿子不能动,而是说要在不否定或改变译者风格的前提下,通过编辑的加工与整理,使作品更完美地呈现给读者。比如仲泽翻译的《瓦尔登湖》,大量使用排比句并活用中国的古典文献,编辑就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改变译者的这种风格,而只能在编辑过程中体现自己作为编辑的判断力:知道在何时使用哪个词语,何时要改动一个或两个词语以使表达更清晰[6]。
3 各种工具书是最好的老师
工具书具有查考字义、词义、字句出处及核实各种数据和事实的作用,同时又具备收集文献资料的功能。编辑尽管是一个“杂家”,但任何高明的编辑,也不可能记住所有的知识,记忆也不可能像工具书那样详细、准确。因此在编辑过程中,编辑除了主动虚心地向老编辑请教,也要积极查阅各种工具书、参考书,比如《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方言词典》《汉语成语词典》《新英汉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新牛津英语词典》《中国翻译词典》等。看稿时有疑难就积极向这些“工具书老师”请教,如此下来会积累很多知识。当然,对编辑来说,“工具书”绝不仅仅是字典、词典等,而是所有可以查证和找到资料出处的书籍。比如仲泽版《瓦尔登湖》里用到很多古典文献,这时就需要去查阅《论语》《孟子》等经典文献。
4 收集读者意见,适时修订
编辑书稿,要从编辑的角度去研究读者的爱好和需要,接受能力和对图书的反映,制约读者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读者需要的变化和差异,读者的结构、层次和阅读心理等。因此,图书编辑要有强烈的读者意识,要随时倾听读者的声音、接受读者的检验,及时向译者反馈外界的评论意见并与译者探讨这些评论,根据评论意见不断完善译文。以仲泽版《瓦尔登湖》为例。
[原文]Kieou-he-yu(greatdignitaryofthe stateofWei)sentamantoKhoung-tseutoknow hisnews.Khoung-tseucausedthemessengerto beseatednearhim,andquestionedhiminthese terms:Whatisyourmasterdoing?Themessenger answeredwithrespect:Mymasterdesiresto diminishthenumberofhisfaults,buthecannot cometotheendofthem.Themessengerbeing gone,thephilosopherremarked:Whataworthy messenger!Whataworthymessenger!
2010年1月版的翻译是直接化用古文,“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对此译文,有读者认为太过中国化,不能很好地反映梭罗原文的真实面貌。于是,通过与译者沟通,2011年9月修订版将译文改为,“卫国大夫遣使于孔子,孔子邀他入座,所询如下:你家主人近日何为?使者谦恭应答:他意欲改过但收效甚微。使者离去,孔子如是评价:何其出色的使者,何其出色啊!”同时将《论语》中的原文以脚注形式做了标注。
其实在这方面,林语堂先生就做得很好。他在编译《生活的艺术》等作品时,就不断根据读者实际需要,相继修改了许多内容,并根据其中的章节《拟科学公式》举行“林语堂比赛”与读者互动,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7]。
5 注意自身能力的提高
5.1练好扎实的基本功
作为一名编辑,基本的文字功底必不可少,这里不详述。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编辑外国经典译著时,因为书稿中涉及人名、地名、机构、体制、树名、花名特别多,且在一部书稿中多次出现,译名统一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若处理不好,会给读者造成误会和混乱。因此,需要编辑特别注意这些人名、地名、花名、树名等的统一,绝不能对同一名词出现前后不一致的翻译。
5.2注意平时的练笔
编辑应该注意练笔,以选题的模式来锻炼自己对一本书的理解,也算对所编图书的总结和思考。如此,会促使编辑围绕该选题的内容和主题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构思、反复推敲,这会极大地提升编辑水平和修养。这是笔者从老前辈陈翰伯先生那里学来的经验,他的这一经验不但影响了笔者,也影响了一大批在编辑界非常有名的老师。商务印书馆的周颖如老师在其《怀念我们的老总编辑陈翰伯同志》中就写道:“陈翰伯同志也号召我们注意练笔……这是名副其实的练笔,使我们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8]
6 关注各类翻译赛事
要提高外国经典译著质量,发现和培养优秀译者,组织好的译稿是重要前提。因此,编辑除了联系现有的优秀译者,也要善于挖掘新译者。要关注各种翻译类比赛,如韩素音青年翻译比赛、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CASIO杯翻译竞赛、戈宝权文学翻译奖等,这些赛事中时常会有优秀的翻译者脱颖而出。关注这些赛事,是从事经典译著编辑工作的责任编辑发现和培养优秀译者的重要途径。
一部译稿到编辑手里,前后还要经历很多环节才能成书,这不仅是译者的成果,也是编辑心血的凝聚,因此,每每看到自己编辑的书出来时,都有一种“自己的孩子终于出生”的感觉,带着欣喜,带着万千宠爱去反复摩挲。所以,在“孩子”的孕育过程中,编辑就应注重多方“营养”的供给,这样才能呈现给读者最完美的作品。
注释
[1]于丹.于丹《论语》感悟[M].北京:中华书局,2008:155
[2][意]卡尔维诺著;黄灿然,李桂蜜译.为什么读经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4
[3]孙玉.外语出版物编辑散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86
[4][美]亨利☒戴维☒梭罗著;仲泽译.瓦尔登湖(修订版)[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124
[5]刘元彦.加工与整理[M]//曾彦修,张惠卿.编辑工作二十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01
[6][美]布雷恩☒S.布鲁克斯,[美]詹姆斯☒L.平森,[美]杰克☒Z.西索斯著.李静滢,刘英凯译.编辑的艺术(第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3
[7]冯智强,朱一凡.编辑出版家林语堂的编译行为研究[J].中国翻译,2011(5):27-33
[8]周颖如.为他人作嫁衣:译稿编辑生涯三十年[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11
ReflectionsonEditingtheTranslationsofForeignClassics
HeShu
(EditorialDepartmentofJournalofSichuanTourismUniversity,SichuanLiterature&ArtPublishingHouse,Chengdu,610100)
Foraneditormainlyengagedineditingthetranslationsofforeignclassics,hisorherultimategoal istopresentreaderswithhighqualitypublications.Toachievethisgoal,apartfromimprovinghisorheroverall competence,theeditorshouldconsultreferencebookswhenevernecessarysoastoensurethefaithfulnessof thetranslatedworks.Feedbacksfromthereadersshouldbetakenintoaccountbeforearevisededitioncomesout. Inaddition,goodpersonalrelationswithtranslatorsanddueattentiontotranslationcontestsofallkindscanalso contributeinthatthesemayofferareliableaccesstoexcellenttranslators.
TranslationofforeignclassicEditingSourcetextTranslationstyle
G232
A
1009-5853 (2016) 02-0032-04
贺树,《四川旅游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2016-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