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港流域棉花产业回顾及对策分析

2016-02-06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4期
关键词:回顾对策

翟 晖

(邢台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河北邢台 054001)



黑龙港流域棉花产业回顾及对策分析

翟 晖

(邢台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河北邢台 054001)

摘要:棉花产业在河北省经济作物中长期占据第一位。近年来,棉花产业经历了几起几落。棉花产业的兴衰史,也是棉花人的奋斗史。文章通过分析棉花产业历史变化情况、调研走访座谈等形式,努力破解黑龙港棉区棉花产业的发展瓶颈。

关键词:黑龙港流域 棉花产业 回顾 对策

1 棉花产业发展回顾

1.1 面积

棉花生产经过两次革命,一是地膜棉推广;二是抗虫棉推广,两次革命催生了两次植棉高峰。80年代,随着地膜棉推广,植棉面积逐年稳步上升,到1991年达到高峰,邢台市达18.67万hm2;随后就是棉铃虫猖獗危害,1993~1996年面积迅猛下降,1997~1999年持续走低,1999年达到历史最低点的7.07万hm2;从1997年开始,进口抗虫棉小面积试种,国内制种企业也在探索抗虫棉制种,2000年以后抗虫棉迅速普及,推动了2001~2005年棉花面积迅速恢复,到2007年再到峰值,为19.2万hm2。18.67万hm2以上面积一直持续到2010年;2012~2015年,随着植棉效益的下降,植棉面积逐年小幅下降,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大幅下降,年降2万hm2以上,2015年棉花面积13.4万hm2。

1.2 产量

1991年,面积高峰时产皮棉690 kg/hm2,之后因棉铃虫危害的原因单产逐年下降,1994年最低值产量仅300 kg/hm2,抗虫棉普及后产量一跃上了新台阶,达1 050 kg/ hm2以上,2007年产量达到1 125 kg/hm2,2010年至今一直徘徊在1 200~1 275 kg/hm2。

1.3 价格

由于物价原因,历史价格无意义,没可比性。2000年最低,籽棉价格2.8元/kg,随后几年逐年攀升,最高的时候达14.6元/kg,当然这也是昙花一现;国家出台收储政策后,高时8~9元/kg,低时7~8元/kg,农民勉强可以接受。2014年,国家取消收储政策后,价格迅速下降到6~7元/kg,2015年更是2010年来首次跌破3元,目前是5.8元/kg,并且还是有价无市,买方和卖方都不积极。目前,农民尚有50%左右的存棉。价格大幅下跌是导致植棉面积再度大面积下滑的直接原因。

1.4 成本

随着物价的上涨,植棉成本逐年攀升,尤其是人工成本。以前计算成本不包括人工,现在人工费用占比增加,尤其是大户种植,完全靠雇人种植、打药、除草、收获等,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成本。据植棉效益调查,规模种植的大户均处于亏损状态。

2 棉花产业发展契机

综合各种因素,有些人可能认为内地棉花产业没有发展前途,且将会成为历史。通过实际调研分析,加上与棉农座谈,认为棉花产业还会迎来发展契机。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节水优势

黑龙港地区历来缺水,目前,井深普遍达到400~500 m。可以说已经到极限。随着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深化,水价改革势在必行,如果农民买水浇地,又种植耗水作物,这样种植品种范围肯定受限,那么棉花又成了首选。

2.2 结构调整空间优势

特色种植效益虽然高,但是不适合大面积推广,适合小面积的订单生产。比如2014年谷子价格平均8元/ kg,2015年种植面积扩大,且大户种植增加,商品率提高,导致谷子价格减半;2015年辣椒行情看好,如果2016年扩大种植面积,必然会导致价格下跌。因此,棉农想改变现有种植结构,但是没有大面积调整的空间,最终选择种植棉花。

2.3 产量和价格双重优势

黑龙港属于老棉区的原因是由这一区域地理条件决定的,土地贫瘠、水资源短缺是这一区域最明显的两大特征。实践证明,如果改种“小麦+玉米”模式,小麦主产区平均产量7 500 kg/hm2左右,而棉区仅收5 250 kg/hm2左右;玉米主产区平均产量9 000 kg/hm2左右,而棉区仅6 000~6 750 kg/hm2。棉区种植小麦和玉米不仅产量低,而且浇水成本高。2014年、2015年粮食价格下降,小麦对农户收购价在保护价以下,玉米仅1.6元/kg。因此,黑龙港棉区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

基于以上因素,至少在邢台市棉花产业不会消失,预计2016年棉花面积还可能大幅度下降,面积在10万hm2左右,然后逐年小幅下降,最终趋于稳定,仅威县、南宫、广宗等3县就可保持在6.7万hm2以上。

3 对策及建议

棉花产业衰成这样,基本已经触底,还有反弹的空间吗?现在正是棉花产业休整期,正是产业洗牌、技术革新的重要时期,下一次棉花革命将是“种植模式革命”,我们应该“卧薪尝胆,技术储备,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核心是技术储备,重点解决困扰棉花生产的全程机械化问题和植棉效益问题。一是种源储备。要加快研制适合机收的高密、短枝、集中成熟的品种,从源头抓起,从根本改变棉花种植模式。二是引进研制中、小型号的棉花采收机械。制约棉花全程机械化的主要因素是棉花机收,现在外国及新疆大型机收机械比较成功,但从土地政策层面看,在内地现行的承包制度和植棉效益不易形成大规模种植局面,因而应顺应生产实际研制适合内地的中、小采收机型。三是加快育苗移栽技术及机具的研发和推广。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是增加棉田复种指数、减少用工、规避苗期低温及病虫害等风险的最有效途径。四是完善棉花简化栽培技术。最大程度减少人工,大力推广棉花前重式轻简栽培技术,有效减少整枝、施肥等农事操作用工,有效解放生产力。五是探索粮棉、粮菜等间作套种,提高植棉效益。推广棉麦双丰、棉豆间作,葱头、大蒜、西甜瓜与棉花间作套种等模式,提高复种指数,规避植棉风险。六是分级采摘提高效益。伏前桃、伏桃、秋桃分级采摘,有效减少“三丝”危害,实现优级优价。七是农企对接订单生产势在必行。鼓励大型棉纺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建立自己的棉花基地,或通过经纪人队伍与棉农对接实现订单生产,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棉花基地。

猜你喜欢

回顾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浮法玻璃气泡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育肥猪增重慢的原因与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走,找对策去!
大学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材的回顾与展望
城市可持续交通行为研究述评
贴近实践贴近学生创新方法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