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以海峡两岸设计工作营教学为例
2016-02-05张旭钟蕾
张 旭 钟 蕾
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以海峡两岸设计工作营教学为例
张 旭 钟 蕾
本文以天津理工大学与台湾华梵大学海峡两岸设计工作营教学为例,阐述以 “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为主题的工作营教学目的、教学设计与流程以及教学成果作品展示。设计工作营教学通过认知、体验、启发、互动、参与的教学模式,结合图形转换、空间转换、功能转换、材质转换为课题训练方式,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及两岸设计教育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工作营;课题训练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象征,凝结了民族文化精髓,展现了地域人民的精神状态,在地域文化与传承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国家宏观政策到全民保护意识均有了显著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逐渐减少和消逝,而我们愈加迫切地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新方法、新途径,唤起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正是在此背景下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将其在物态、功能、造型、材质、色彩等内容进行转化,形成迎合现代生活方式并能够有效传播非遗理念的设计方式。
“京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作为首届天津理工大学与台湾华梵大学海峡两岸设计工作营的设计主题,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展开设计教学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认知、体验、启发、互动、参与式的教学模式,结合图形转换、空间转换、功能转换、材质转换的课题训练方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
一、教学目的与立意
传统设计课程以培养学生专项设计技能或专题设计为内容,而设计工作营教学以校际交流、文化交流、教学交流为背景,以具有较好专业基础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呈现短周期、长时间、多任务、多成果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选择了海峡两岸共同的社会文化现象,旨在通过两校师生的设计成果推动两岸设计交流及非遗保护与传承。设计课题以北京、天津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设计元素进行再设计。通过讲座与授课,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认知”;通过对北京、天津两地实地调研,使学生切身“体验”非遗魅力;通过分组教学,教师以案例解析“启发”设计概念;教师全程参与,通过“互动”教学参与指导设计过程;通过模型制作、展览布展、展览汇报,增强学生的设计“参与”感。以认知、体验、启发、互动、参与的实践教学方式,使两岸师生共同实现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设计师的绵薄之力。
二、教学设计与流程
海峡两岸设计工作营将天津理工大学与台湾华梵大学两校学生进行跨年级分组,将天津理工大学10名本科生、5名研究生,台湾华梵大学5名本科生、5名研究生分为五个设计小组,每组由两名研究生与三名本科生共同组成,分别由五位教师指导教学。
设计工作营共计6天,教学设计分为认知教学、体验教学、启发教学、互动教学、参与教学五个阶段。
1、认知教学—工作营开营及课题发布
工作营教学由于涉及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在教学环节中往往需要有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阶段与准备。认知教学作为工作营教学的第一环节,是后续设计任务能否顺利展开的必要前提。在认知教学过程中,两校系主任分别就设计选题进行辅导,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设计案例进行解析。使学生了解工作营的设计目的,并在认知的过程中思考设计手段,提升学生设计思辨能力。
设计工作营课题为“京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具体设计任务从三个选题中任选其一完成:①创意手工产品设计;②生活日用品概念设计;③文创礼品设计。
2、体验教学—设计调研
体验教学作为设计工作营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直接手段。工作营开营仪式及课题发布之后,全营师生赴北京、天津两地展开设计调研。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过程,并以此为设计元素,完成工作营设计任务。
师生在北京感受故宫的皇家气魄,对故宫文创礼品专卖店对现有产品进行调研分析,并随机与购买文创礼品的消费者进行交流,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在南锣鼓巷感受北京胡同文化,对沿街的创意店铺进行考察,采集设计问题及元素。在天津参观天津杨柳青年画博物馆,师生们聆听讲解并亲自体验杨柳青年画制作流程;在天津泥人张博物馆,泥人张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制作工艺,师生亲自体验上色过程;在天津五大道、民园体育场、古文化街等历史风貌区,感受天津历史文化,体验建筑构造。
通过两天的体验教学,在设计调研过程中采集京津两地非物质文化元素,深入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师生间交流。实现了师生情感体验、非遗文化体验、设计现场体验等多种体验效果,为后期设计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铺垫。
图1:设计分析
图2:走进故宫 囊括时空—文创礼品设计
3、启发教学—设计分析
启发教学在认知、体验教学之后,由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展开设计分析与思维拓展,启发学生确定设计概念,明确设计方向。五个小组分别进行头脑风暴,展开设计讨论与设计选题。由于工作营教学时间限制,设计分析及设计表现需要在48小时内完成。设计分析的过程仅有短短的半天时间确定,启发教学对设计进程及设计成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启发教学,通过文字、图形、设计案例等多种手段进行。分为三个阶段:(1)分析阶段,设计分析过程通过对调研成果分析、课题选题分析、已有产品分析。(2)思维拓展阶段,以案例启发、情景再现等方式,展开设计构思与讨论,引导更多的设计思路。(3)思维收敛阶段,在恰当的时间,教师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收敛,明确设计方向、确定设计概念,绘制草图明确设计内容(图1)。
4、互动教学—设计表现
设计工作营教学过程中,教师全程参与设计过程,在与学生指导交流中实现了实时互动、及时反馈。在计算机虚拟效果表现、实物模型表现的两个设计表现阶段,参与其中,为最终设计成果、展览效果把关。
设计工作营需要教学对象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优秀的设计表现能力是其专业能力的重要考量内容。在短时间内进行连续设计,是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脑力、体力、动手能力的综合考验。设计表现过程中的团队协作、合理分工,有效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能力、合理安排设计、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成为团队设计表现的重要因素。同时,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实时互动,设计表现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也成为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
5、参与教学—设计展览与发布
参与教学是工作营教学的独特形式,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设计工作营展览的布展、展览、汇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感,让设计成果更全面地呈现在更多观众面前。设计展板悬挂、模型摆放、汇报讲解需要全组成员的通力合作,每组同学通过10分钟的设计汇报,完整展现设计理念、设计过程、设计成果,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设计展览组建了由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台湾华梵大学7位教授组成的展览评委会,对每组的设计成果进行了点评与指导。在此教学环节中,台湾同学对设计的语言表达、汇报展现以及汇报过程中的自信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台湾同学能够从产品设计理念、使用、制作等多维度内容用口头语言及肢体语言呈现设计成果,这与其日常课程学习的参与式教学密不可分。
图3:连年有光—互动式灯具设计
图4:撕撕入扣—餐具设计
三、教学成果展示
设计工作营在汇报展览中,共呈现了工业设计组的五组设计作品,以图形转换、空间转换、功能转换、材质转换等课题训练方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
1、综合元素转换课题训练
综合元素转换运用了图形转换、空间转换、功能转换、材质转换的多种语言转换形式,实现设计作品的丰富多样性。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语言转换形式,实现产品设计创新。
作品名称:走进故宫 囊括时空—文创礼品设计
(1)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故宫;
(2)设计内容:以故宫内的建筑、装饰、器物为元素,设计摆件、书挡、书签、名片盒、纸夹板一系列5件文创礼品。并设计了产品logo、包装等内容;
(3)设计分析:设计以故宫中轴线为序,选取了天安门、午门、太和殿、保和殿、神武门的不同元素进行分析与再设计。首先将天安门的华表以玻璃为材质转换为摆件设计,赋予其装饰、镇纸的功能;以午门、太和殿、保和殿、神武门的建筑剪影为图形元素转换为书挡设计,同时运用空间转换将建筑剪影间隔设计为分段式可调节宽度的结构,便于书籍的整理与放置;以太和殿建筑为元素进行功能转换,设计为名片盒,寓意宾客如云、高朋满座;以深爱经文不惜化为龙龟驮负沉重石碑的赑屃为元素进行功能转换设计为书签,以书喻碑传达爱书之意;以太平缸为元素进行功能转换设计为纸夹板。在包装盒设计中,运用了故宫门钉元素,与产品设计元素浑然一体(图2)。
2、功能转换课题训练
功能转换训练,将原有产品功能进行转换实现新功能。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对非遗作品解析,探求产品功能的转换。
作品名称:连年有光—互动式灯具设计
(1)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杨柳青年画;
(2)设计内容:以“过年”为主题,运用杨柳青年画元素,设计一款互动式灯具;
(3)设计分析:作品名称“连年有光”取自“连年有余”,以表现华人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场景的杨柳青年画为载体,通过功能转换的形式,将杨柳青年画原有的装饰功能赋予新的实用功能。以层层堆叠的设计手法,在LED灯具的映射下呈现出不同的过年场景。将层叠的“书页”合拢,既是一本厚重年画,也是一部有趣的灯具(图3)。
3、图形转换课题训练
图形转换训练,将图形元素进行转换,以打散、重组、再造等形式融入产品设计中。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图形元素与产品外观设计、结构设计的结合。
作品名称:撕撕入扣—餐具设计
(1)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京剧脸谱;
(2)设计内容:以京剧脸谱为设计元素,将便携餐具的重复使用与脸谱的变化加以结合;
(3)设计分析:作品取名“撕撕入扣”,以京剧脸谱的图形进行转换,通过层层撕下的结构设计,实现外出携带的餐具免洗并多次使用的功能。既结合了京剧脸谱的绘制技艺,又体现了产品功能创新(图4)。
4、空间转换课题训练
空间转换训练以空间为载体,将空间位移、空间再造等手段运用于产品设计中。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对调研对象进行空间转换思考,如北京故宫、天津五大道等。
作品名称:宫廷计—故宫周边产品设计
(1)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故宫;
(2)设计内容:以故宫整体建筑群为元素,设计一款益智游戏,包括棋子、棋盘、包装等;
(3)设计分析:作品取名“宫廷计”,结合故宫的整体规划布局、建筑形态、皇家文化、封建等级制度等元素,将故宫空间及故宫文化完整转换设计成益智游戏。使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感受故宫魅力、体验宫廷文化(图5)。
5、材质转换课题训练
材质转换训练以材质为载体,将原有产品材质进行转换实现材质、功能的创新。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分析非遗作品,选择适合的产品进行材质转换。
作品名称:点津之笔
(1)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书简;
(2)设计内容:以传统书简作为设计元素,为两校设计工作营设计礼品笔袋;
(3)设计分析:作品以传统书简为材质转换对象,以天津方言的汉字表达为内容,将竹材转换为布料实现笔袋的功能,作为两校设计工作营纪念礼品(图6)。
图5:宫廷计—故宫周边产品设计
图6:点津之笔
四、思考与展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设计,运用设计手段对非遗再造,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同时唤起现代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通过设计工作营教学,能够感受到海峡两岸师生对设计的执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特别是与同学们共同相处的几日,更深入地了解两岸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及性格特点,为后续的设计指导与分工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设计工作营教学为提升两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深化两校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在此过程中发现两岸设计教育差异,为我们今后的设计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1、张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研究》,《包装工程》,2015.10。
2、宋方圆:《快捷的即视效果—用GIF动画探索图形动画的教学方法》,《装饰》,2015.3。
3、乔国玲:《陈设设计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探索》,《装饰》,2014.11。
4、陈顺和、周维崇:《活化景观设计实践教学的新路径》,《装饰》,2015.11。
致谢:文中五件设计案例均来自首届天津理工大学与台湾华梵大学设计工作营,在此向提供作品的师生表示感谢。
张 旭 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讲师
钟 蕾 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
Redesig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aking the Design Workshop Across the Straits as an Example
Zhang Xu Zhong Lei
This paper takes the design workshop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Taiwan Huaf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purpose,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the process of the workshop with the theme of “Re-desig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the display of the teaching results are elaborated. Design workshop teaching through the cognitive, experience, inspiration, interaction, participation in the teaching mode, combined with graphics conversion, space conversion, functional conversion, material conversion for the subject training mode, explore non-heritage protection and heritage and cross-strait design education exchan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design; workshop; subject training
J124-4
A
1674-7518(2016)04-0125-0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中心委托课题(CRIHAP201602);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项目(YB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