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实践类课程展览中信息语言的表达—以箱包设计课程为例
2016-02-05王耀华
王耀华 杜 娟
设计实践类课程展览中信息语言的表达—以箱包设计课程为例
王耀华 杜 娟
目前许多艺术设计类高校要求教师在设计实践类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展览,通过开放的形式检验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评价体系。课程展览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可以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展览的信息层次,通过视觉信息为主要引导,数字信息为技术补充的手段,有效避免课程展览与教学环节相脱节或流于形式的弊端,实现展览的真正目的。经过箱包设计课程的实践,此类信息语言的表达效果,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设计实践;课程展览;信息语言;箱包设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产业国际化及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与移动互联时代,其最大特点就是知识更新的加速度与学习方式的极大改变。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近年来开设了一定数量的实践类课程,鼓励教师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交流,并采用“设计工作营”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针对一定设计主题在短期内对学生的观念、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训练。为了检验教学成果,学校也十分注重对实践类课程的展览展示,一方面避免封闭式的教学语境,另一方面着重加强各专业与各年级之间的横向、纵向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很多课程展览只是对教学成果进行了形式化的陈列展示,对于如何更加深刻生动地揭示课程的立意与内涵,从信息语言的表达上增强内容的表现力和视觉的冲击力,丰富陈列的艺术语言,从而引导观众参与其中并形成跨学科、多角度的良性互动,是大部分课程展览的短板。此外,教师如何充分利用一些现代化的手段对课程展览的反馈进行及时整合,从其中簇取凝练出有效的意见与建议,指导后续课程更加稳步有效地进行,都将在本文进行探讨。
图1:箱包课程展橱窗之一
一、视觉信息进行引导
当代展览陈列的手段日趋多样,“课程教学展览”属于信息传播的范畴,面对的受众主要是高校师生这一群体,观众的认知习惯和认知水平较高,如果能够合理地安排好展览的信息层次,并借助一定的现代科技手段体现出时代感与趣味性,将会使展览效果事半功倍。
1、开拓设计视域
根据以往的经验,在没有课程展览要求的情况下,学生作业只是获取分数的一个手段,而不能被学生当做“作品”或“成果”来认真对待,大部分作业都被丢弃损毁,或者简单的拍照留档①。如果在课程初期就向同学们明确课程展览的要求,将公开的教学成果展示纳入教学大纲与评分体系,学生会从很大程度上端正自己的做事态度,从学习的输入阶段提升至制作检验的输出阶段,防止在知识的获取与检验之间发生断裂。
以箱包设计课程为例,展览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灯光、色彩、道具、布局等外部条件,作品被置放在与设计主题相一致的小场景中。物品与环境、环境与人、人与物品之间的交流效果会直接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吸纳与转化(图1、图2)。学生会在布展过程中发现种种不和谐的因素,如个体与整体出现脱节,背景无法在表达设计思路的同时衬托主体,设计风格模糊不清等。因此,展览将设计课程的思路进行了拓展,对设计的感悟进行了深化。
2、启发跨学科学术活动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是新型设计学科教育发展之路,在设计学科的课程体系中有效纳入展览环节,可以通过学科交叉更全面地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强化思考。学生对不同年级和专业的课程展览内容进行观摩,不仅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督促、回顾与总结,也是推动跨年级与跨专业学生之间彼此熟悉、启发专业创新、互通有无,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与开发研究的一种途径。不同领域的教师、专家、学者对交叉学科的研究模式和研究路径会产生新的认识,通过相互渗透、相互借鉴而形成新学科的学术活动。
3、实现传播目的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校企合作是产学合作教育的前提②。这种合作模式既弥补了高校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创新精神不足、职业意识淡薄等问题,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从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企业“重制造、轻创造”的不足,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普遍欢迎。无论是高校集中力量大规模操办的毕业设计展,还是小型的专业课程展览,都是学校对外传播的窗口,学校的学术高度与创新程度通过展览可以非常直观且多面化的进行展示。实践证明,高校牵头组建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时,专业领域对口的课程展览往往具有十分强大的说服力,可以在第一时间增强企业对高校的了解,通过以小窥大建立合作的纽带;企业牵头组建此培养模式时,也直接增加了企业挖掘高质量人才的机会。
图2:箱包课程展橱窗之二
图3:米兰大学2015设计周校内展场景之一
图4:米兰大学2015设计周校内展场景之二
二、数字信息加强互动
1、微博、微信推送提前预热
在移动互联设备盛行的当下,微博与微信作为手机客户端安装率最高的应用软件,因其免费、便捷、时效性、可移动性等优势受到高校大学生的青睐,并已成为他们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一直以来十分注重线上媒体的宣传与推广,第一时间注册了官方微博与微信,并一直对其进行不懈地更新与维护。针对很多重要的讲座动态与展览信息,学院都会定期在“双微”上进行发布,面向社会与校内外进行广泛传播,强调学术对外开放交流的决心与决策,进一步深化社会传播力与影响力。
2、二维码信息的互补延伸
在展览陈列中,实物是观众的注视焦点和兴趣激发点,是引导观众认知相关概念的工具。学校课程展览往往由于场地和展期的限制,无法系统与全面地做到博物馆或展览馆的专业化程度,展现出的物质实体也无法顺利地从认知对象转换为知识因子,重要信息也较难被收集提炼,深度和拓展性往往不足。因此,从观众旧有的欣赏习惯入手,辅助当今前沿的、容易调配的科技手段,对展品的创意来源、制作亮点进行信息补充是十分必要的。
二维码具有信息容量大、成本低、持久耐用、制作方便等特点,尤其是文字或网站链接生成的二维码,只需要一个相关软件即可制作而成,快捷便利③。以箱包设计课程为例,除了对设计过程、作品成果的种种直观展示,可以在部分精彩作品旁边辅以二维码,通过搭建信息接口将作品背后呈现的理念与文化内涵予以解释,既突出了课程的目的与性质,又将不同款式包袋的实用性与潮流性通过搭配进行了补充。数字信息将现实空间进行了虚拟延展,同时配合一定的场景植入,给观者带来颠覆成见的兴奋感,既保留了学术氛围,又营造了时尚感。
3、后台数据反馈信息
与观众良性互动是展览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利用手机和微信APP是一种有趣、低成本和新潮的互动方式,特别适合在青年群体中应用,通过微信投票可以对课程作品进行点评。具体方法是可通过公众平台的管理功能设置投票选项,并在推送中将学生信息与相关作品同步呈现,若观众喜欢某位同学的作品,只需为其投上支持的一票。此做法既可以增加与观众的互动,同时也有助于通过后台数据了解获票率、受关注度最高的作品,最直接地获得观众反馈,了解青年学生的审美趋势与思维动态。
图5:米兰大学2015设计周校内展场景之三
图6:米兰大学2015设计周校内展场景之四
三、信息语言表达的问题
1、课程展览环节被孤立
现如今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节奏都是由教师为主导进行掌控,课程展览应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被纳入设计创意之中,形成“主题+展览、设计、制作、布展”这样一个思路明确的教学步骤。学生在立题与设计的同时需要考虑展示效果,将作品展示纳入设计创意当中,鼓励课程展览环节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突破以往主题在前展览在后的教学理念。
艺术设计学院的本科教学是1+2+1的模式,分别对应系属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与工作室课程。无论是二、三年级的专业课程,还是四年级的工作室课程,都可以将课程展览纳入教学并进行深化,老师将独立的教学单元或项目交由学生,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最终的展览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的职责就是进行适时引导与审核评估。价值在于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2、作品与辅助展品的关系本末倒置
严格说来,图片、照片、模型等是实物例证,仅仅是信息载体,而不是陈列展览的主体部分。运用前文所提到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目的是为了深化陈列展览内容、丰富展览展示形式,充分调动青年学生观展时的互动性,引发他们的思考,是深入挖掘与深刻阐发人文思想的手段。所有的高新技术与辅助展品都不能等同于学术价值、思想内涵与艺术品位。因此,展览应该力求技术与艺术、内容与形式、传统与时尚、审美与娱乐的有机统一,既要谨防对科技的盲目崇拜,又要审时度势充分利用有限的条件化腐朽为神奇。
3、多维时空的拓展受到局限
现代传媒中艺术展览的现代性往往涉及到时间、空间等因素。近十年来,由于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艺术活动的形式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新的艺术传播形式和功能获得了重大的进展。展品已经脱离传统的展柜或展台呈现出更加灵活多变的观看形式,被展览呈现的不仅是作品本身,而是将观者与作品、时间与空间这些因素绑定在一起,彼此交叉互补。多维空间中的展览视角更为宽广,展览空间真实性更强,因此,对每一件艺术作品在展览中的结构、动态、表情、所处环境的变化都需要进行研究。
由于现代艺术展览是集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多学科类的综合性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展览形式与艺术性的设计审美要求的综合性也都趋于更高的境界④。如米兰大学于2015年设计周期间的校内展览,从场所的选择到展览的形式都十分灵活(图3、图4)。这些作品与多维时空的配合度可以判断出作者在创作时已经对时间、空间等因素进行了考量,并将面积并不充裕的空间充分利用,将局限性转化成特色进行输出,更加注重与观者的交流互动(图5、图6)。我校大部分的艺术展览或者课程展览,大多采用简单直接的观赏形式,并未特别强化传播的特色和意义,导致传播的功能十分落后,无法有效强化艺术作品的内涵。
四、结语
艺术设计课程展览是一种开放式的、动态监控的过程。首先,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能够更为全面地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与投入、学生的学习成果与效率等方面进行监控,从而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其次,“课程展览环节”可以折射出教学的格局和变迁,反映出当前社会教学的发展动向,是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的依据;再次,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实际上已经带来了就业格局的明显变化,随着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某一专业领域出类拔萃,相关领域具备一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以箱包课程为例,通过课程与展览的一体化设计与学习,学生除了可以成为箱包、皮具、帽子等配饰类产品的高端设计师,其就业方向也可以向橱窗设计师与展示设计师等领域拓展。
高等院校对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艺术设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能否及时调整教学体系与知识架构,遵循学科教学的系统性、连续性与科学性;教师能否在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上抓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尊重并强化完善本专业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与专业性;设计实践类课程展览能否有效传递信息,揭示课程的内涵与立意,都是检验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标准。
注释:
①王伟荣著:《基于作品展览模式的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以浙江工商大学广告学教学为例》,安徽: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
②易新河、文益民、陈智勇著:《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广西:高教论坛,2014。
③康钰著:《浅议二维码技术在陈列展览中的应用和发展》,上海: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2012。
④程耀著:《现代传媒理念下的艺术展览策划》,广东: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
注:本文为北服重点教改项目《案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编号:ZDJG1404)的阶段性成果。
王耀华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讲师
杜 娟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副教授
The Expression of Information Language in Exhibition of Design Practice Course—Take Baggage Design Course as an Example
Wang Yaohua Du Juan
At present, many Art & Design Colleges require teachers to hold a design exhibition for student works at the end of practice courses, which could optimiz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curriculum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by open methods.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we could be reasonably capable of arranging the information level of exhibition of course. The exhibition could effectively avoid the discrepanc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f visual information is the main guide and dig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complemented by information level.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Baggage Design Course, the effect of expression of such information language has had certain promotion function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Design Practice, Course Exhibition, Information Language, Baggage Design
J124-4
A
1674-7518(2016)04-01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