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丧服中“理”与“礼”的考量

2016-02-05杨舒婷

艺术设计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服饰

杨舒婷

丧服中“理”与“礼”的考量

杨舒婷

丧服中的 “理”与 “礼”,是针对当今服饰的商品化、市场化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提出的。当服饰面对更多选择,而技术发展又延展出更多服饰艺术的同时,需要厘清并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流于片面。它既要以物象标示功能价值,又通过外在形象呈现出与社会内容的关联性;既要有本身的个体价值,又具有社会价值和理想价值。其真谛在于使服饰艺术中的 “理”与 “礼”对称、吻合,既不可以“理”为借口固步古制,也不可以 “礼”为借口用浮夸的拼贴技术标榜创新。

丧服制度;理;礼

丧服中的“理”,是指伦理纲常下感性的、切身的、根深蒂固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深层本质,是服丧中约定俗成的公认准则。比如生者与死者的亲疏关系、感情深浅、思想意识下的原始情感链接等。《礼记》中有记载:“丧有四制,变而从宜,取之四时也。有恩、有理、有节、有权,取之人情也。”由此可见,丧服之“理”的根本核心源自于大背景公众舆论下的情。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可分为五大类,也就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合称五服。根据《丧服四制》的条文,见表1五服的亲疏关系。

从表格可见,五服在丧期时间上的差别,有三年、一年、九月、七月、五月、三月等。其差别主要根据与服丧者的亲疏不同、恩情不一分类。关系越亲近,服丧时间越长;反之,服丧时间越短。荀子在《礼论》中有言:“三年之丧,何也?称情而立文”。通过人情的深浅来确立丧服制式,其时间长短的表现形式与亲疏关系相一致。例如:以 “己”为中心划分,父、己、子三代属于家庭范围,血缘关系最近,恩情也是最深。由此根据,人的亲属向上、向下、向旁系不断扩展形成家族关系。上推至父亲、祖、曾祖、高祖;下推至嫡长子、嫡孙、曾孙、玄孙,旁推至兄弟、父兄、祖兄、族兄,亲情则越来越疏远。这种现象《丧服小记》中称之为“减杀”。“减杀”以直系为根本,依据直系向上、向下、向旁,依此称为“上杀”、“下杀”、“旁杀”。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上杀推至高祖四代,下杀推至玄孙四代,加上自身一共九代,形成了习惯上说的九族,最大范围涵盖了一生当中本宗家族的所有亲属。《丧服小记》记载:“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由例可见,在五服中,不同的亲属关系服不同的丧服。船山先生在《船山全书》中注解说:“为父斩衰,正服之至重者也。凡正服之轻重,皆以恩之浅深为等差”。从家庭范畴来看,五服类象依据的皆是以情感为基础的相辅相和,是家族的情感关系、内部秩序。而这种依据则是丧服艺术的真实源泉。虽然它不是法律,但其范围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囊括了全部社会成员,均从情感上严格制约着人们的行为。

丧服的礼,既指经过集中提炼的艺术审美处理,又受到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民族文化、阶级层次、政治制度等大背景的严格法制制约,规范丧礼下人们的服饰穿着、言行举止、稳定秩序,根据朝代的更迭加以变革。《论语·阳货》有录一个故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榖既没,新榖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只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桑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表1:五服的亲疏关系

表2:以“己”为中心划分

孔子认为,孩子生下后,要精心抚养三年才能离开父母之怀,所以天下人都奉行三年之丧,为的是报答父母之恩。“礼”源情而作,是“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并非对立矛盾,而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孔子问宰我“于心何安?”,强调的也是如果连“礼”都没有,何来的心安之“理”呢?

《礼记》礼论篇有云:“丧礼之凡,变而饰,动而远,久而平。故死之为道也,不饰则恶,恶则不哀;尒则翫,翫则厌,厌则忘,忘则不敬。一朝而丧其严亲,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则嫌于禽兽矣,君子耻之。故变而饰,所以灭恶也;动而远,所以遂敬也;久而平,所以优生也”。

如果没有了情感,礼就是一个空壳形式,不能称为礼;如果有情理无礼,则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无法符合可实践的形态承载。《船山全书》解释:“人心之固然,情之正也,亦相济以制礼,互用而咸宜也。”内情是万事万物本源之根,比如当今社会舆论下的民心所向,服饰千年发展下其遮羞、保暖等基本功能依旧沿袭。而外象则是通过行为、符号标志性对本源进行呈现和制约,比如贾谊在《新书》中所言“所持以别贵贱明尊卑者,登记权利,衣服号令也”。服饰之礼具有加强政权效率、做出直观辨识、明别社会秩序上下之伦的更高目的。大到一国之法,小到一个体制内的约束,皆通过外象的“礼”起到对人的影响作用。

《礼记》云:“故礼仪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比如孝子骤然遭遇大丧,哀痛欲绝,无心修饰,所以丧服制作从简。齐衰是次一等的丧服,齐衰的哀痛之心稍减,所以衰裳的边缘缉了边,显得比较整齐。见下表:

五服在形制上的区别主要在于布料精粗、制作繁简、加工深浅。 古人用“升”表示布的精粗,一升布为八十缕,就是八十根经线,标准宽幅为二尺二寸。斩衰所用三升,线缕的数量最少,布料也最为稀疏粗糙。以此类推,丧越重布料越疏,丧越轻布料升数越多,则越来越精致。从斩衰直至缌麻,从质地粗恶、线缕简陋的苴絰到将麻线加工成细如丝线、脱胶细致的澡麻,升数随着哀痛的递减逐渐提升,布料渐进精细缜密,与日常所穿服装布料已十分接近。

表3:五服等差

表4:家族与国家之间的服丧有相应规章

古人通过人在服丧期间表现的“礼”,来判断失亲之痛的真假,德行的高低。外在呈现之礼实则与丧家心情的哀痛程度一致。可见在丧服制作与应用上,有理又有礼是丧服的主流,通过“理”与“礼”的并存,来规范心与行的一致性,二者呈为一体、相辅相呈、不可分割。丧服艺术上“理”与“礼”的统一,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对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朝代发展,《丧服》中亦有专门性的“变除”条例,伦理纲常的标准受到社会风俗、行为习惯、观念认识等多种因素影响,丧服形态并非一成不变,但根本的“理”变化甚少。

表5:三个层次的关系

古人用五服来衡量一个家族,但服丧的原则,以每个家庭为个体,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每个家庭通过娶嫁,从而扩立为家族;每个家族都是国家的有机构成,需要在国家下生活。因此,家族与国家之间的服丧,也有相应规章。《礼记·大传》简明概括了六种原则,称之为“六术”:“服有六术: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

“亲亲、尊尊、名、出入、长幼、从服”这六种原则概括了丧服中的全部关系。《丧服四制》记载:

“门内之治,恩掩义;内外之治,义断恩。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者也。故为君斩衰三年,以义制者也”。

门内,指家族内部亲属关系;门外,指国家君臣关系,君主、卿、大夫、士等皆为国家关系,关乎国家兴亡的立国之本。船山先生注解:“贵以爵言,尊以分言,天爵天秩,理之大者义亦大也”。在船山先生看来,一个家族乃或一个朝代,只能算一人或一时,丧服饰物、国家礼法都需要随着大背景的变动而变化,但以亲亲、尊尊为核心,是不变之“理”。当二者并存之时,尊尊以亲亲为核心,亲亲需要服从尊尊,也就是个人服从国家秩序的建立。这里的亲亲与尊尊上升于国家政权和社会安宁的广度,贯穿于中华民族古今历史之中,是民族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集中体现,维系着文化传承的精神命脉。

可见,丧服的准则是以人民为核心,以国家为主体的存固发展,以此,丧服制度的深度从简单的亲属关系,进入政治领域。这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公私之间,抵制坚执自我为中心、抵制以家为私,弘扬以国家责任感为高度向心力、凝聚力的原则。深刻揭示了一人之“亲亲”与一国之“尊尊”的实质关系(见表4) 。

上文有提到,三月、七月、九月、三年。那服丧的时间概念是因何而定?这里,《荀子·礼论》篇有明确的解释:

“然则何以分之?曰:至亲以期断。是何也?曰: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无矣,其在宇中者莫不更始矣,故先王案以此象之也。然则三年何也?曰:加隆焉,案使倍之,故再期也。由九月以下何也?曰:案使不及也。故三年以为隆,缌麻、小功以为杀,期、九月以为间。上取象于天,下取象于地,中取则于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谓至隆。是百王之所同也,古今之所一也。”。

丧期的长短,是根据岁月和季节转换,取法于天道而制定的。船山先生有注:“四时之序,温暑寒凉相济而成用”。这里的四时先简单归纳于自然界中春夏秋冬节气变化。丧服原则更明确地记载在《丧服四制》中:

“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夫礼,吉凶异道,不得相干,取之阴阳也。丧有四制,变而从宜,取之四时也。有恩有理,有节有权,取之人情也。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

所谓大体,是本大义以立体也,所谓丧服的四制,也就是“恩”、“理”、“节”、“权”,相呼应于人情“仁”、“义”、“礼”、“知”的四种德行。而仁义礼知的根本则源于四时的天地万物大本,其高度赋予了丧服每一项繁琐差异礼仪中的终极奥义,可见丧服核心的主线源自于天道。三个层次的关系具体见表5:

丧服之礼体现了三种价值层次关系:以天道为主线、以国家为主体、以人道为核心的并进原则。一个是自然界的奥义,一个是国家内部的制度秩序,一个是家族人情的意识形态。三者的共存起到了引领、规范和制约的作用,之所由生,渐进分支。

丧服作为一个严密的服饰系统,从五服十一章的具体分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理”与“礼”之间的关系互为表里、同生共存。有理又有礼的丧服制度在服饰文化中具有深刻而进步的影响,反之,有“理”无“礼”或有“礼”无“理”的丧服形制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在《礼记》的丧服记载中,古人将“礼”与“理”皆统称为“礼”,两者不可完全划分而论。孔子亦言:“礼也者、理也”。表示了其不可分割性。

丧服的制度极大地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合理性和价值至上性,是中华民族伦理精神和文化系统的核心价值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背景范畴下,三个层次有时而合,有时不能交全。丧服的各部分功能性各异,适宜、合度在三种不同层次或形制上均有明显的不同,需要我们将其置于一个相互比较的系统中,予以观察、做出判断加以辨析,不能执于同一尺度来量度。

发展迅速的当代潮流中,不论服饰商品亦或服饰艺术,浮躁、失衡的情况层出不穷,丧失了所谓“艺术的自由”的经典意义。服饰市场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消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事件,而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艺术的综合事件。

当设计者对于服饰的研究进行继承和反叛时,不能只把目光局限于形象和风格的领地一叶障目,需要有客观、科学、全面的意识。在勇于探索表现手法、视觉元素的同时,也需要明其根源和本质,不被一时风向的偏蔽所误导,建立起有“理”又有“礼”的服饰发展观。就如《礼论篇第十九》所云:“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1、王夫之:《船山全书》,岳麓书社出版社,2011。

2、吕澎、易丹:《中国艺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3、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

4、《礼记训纂》,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

5、纪昀、邹博:《四库全书》,线装书局出版社,2011。

6、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

7、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杨舒婷 上海戏剧学院 博士生

第66届世界小姐中国区总决赛北服模特孔敬夺冠

2016年10月20日,第66届世界小姐中国区总决赛暨颁奖盛典在北京太庙正殿举行。经过数项单项赛层层筛选、总决赛之夜旗袍与高级订制礼服展示等环节,第66届世界小姐中国区总决赛结果尘埃落定。

2016年世界小姐中国区总决赛以“中国美 世界美 ”为主题,以传承发扬世界小姐才貌双全、充满爱心、积极向上的精神为整体目标,同时主张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世界,让中国美绽放于世界。本届赛事共开设15个省市赛区及“她生活”网络赛区,吸引了23000余名选手报名参赛。数月来,经过海选、分赛区赛、中国赛区淘汰赛及各项单项赛的层层选拔,42位佳丽脱颖而出,集结北京参与总决赛的角逐。

最终,北京服装学院表演专业学生孔敬 夺得桂冠,成为新一届“中国小姐”。与此同时,她还获得超模( T台 )单项奖冠军、才艺单项奖季军、最佳上镜奖等多项奖项!

Courtesies and Etiquettes in Mourning Apparels

Yang Shuting

“Courtesies” and “Etiquettes” in mourning apparels are two parallel concepts noted with regard to the phenomenon of commoditizing and merchandising modern apparels. When more options are there for apparel designers to chooses, one has to define the boundary of “Courtesies” and “Ethics” that apparels are to demonstrate i.e. apparels in a form should not cease improving but to merely seek echoing courtesies. Likewise, they also should not be designed overly creative in the name of “Etiquettes”.In ancient China, there is a traditional saying that “most extreme form of etiquettes are shown in mourning”. This essay, via adopting mourning apparels as a means, attempts to distingu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urning apparels from perspectives concerning ideologies, state institutions, and natural influence factors. It is expected that, as the apparel industries keeps evolving, designers might want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s.

mourning apparels;Courtesies;Etiquettes

孔敬荣获第66届世界小姐中国区总决赛冠军

J18;J523

A

1674-7518(2016)04-0037-05

在我国古代有 “礼莫重于丧”的说法。从篇幅而言,《丧服》只是《礼记》中简短的一篇,但其中的礼节相当复杂,内涵也极其丰富。本文以丧服为载体,从意识形态、国家制度、自然背景三个方面,粗浅梳理丧服的纹路、层次间 “理”与 “礼”的关系。力求在服饰艺术不断进步的当代,引发设计师对复杂美学思潮与哲学观念的本体思考。“服饰之事虽微,乃历代礼仪之所系”。

猜你喜欢

服饰
数字化服饰还原在越剧角色塑造中的创新传承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唐代参军戏角色服饰的考证与推定
雪人的服饰
金代吏员服饰浅探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冬季服饰
服饰之美——高华村
Wearing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