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生活、生态”融合背景下黔西南州山地旅游发展研究

2016-02-05武晓英

贵州商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黔西南州山地融合

武晓英,李 辉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生产、生活、生态”融合背景下黔西南州山地旅游发展研究

武晓英1,李 辉2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山地旅游发展可以带来效益,但同样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比如环境污染、社区居民感知差、文化商品化等,要避免或者减少这些负面效应,在开发初始阶段提出一个长远性和针对性的理念就显的比较重要。本文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黔西南州山地旅游资源,把“三生融合”的理念贯穿到黔西南州山地旅游发展中,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提出黔西南山地旅游发展的思路,并对今后旅游发展路径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生融合;黔西南;山地旅游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土地总面积16805平方公里,其中喀斯特地形地貌占71.5%,丘陵占20.5%,平坝占7.2%。喀斯特发育完全,石灰岩在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背景下溶(侵)蚀严重,使得黔西南州成为西南岩溶最发育最强烈的集中连片区之一,山地旅游资源丰富,特征显著,为发展山地旅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相对应的就是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加上经济贫困,人类掠夺性的开发资源以及其他的历史、人为因素,喀斯特导致的生态问题也比较典型,如,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土壤侵蚀居高不下等,生态变异敏感度高,环境承载容量低,生态环境脆弱,如何协调好利用山地旅游资源和减少生态破坏之间的关系就显的比较重要。

从人文环境上来讲,黔西南州保留着质朴的民风以及原生态的民族节日、民族音乐等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如册亨布依戏、八音坐唱等,但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具有零散性、边缘性和脆弱性的特点,人们原有的质朴的社会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市场经济意识的冲击。黔西南州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区域,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会必然会使发展畏手畏脚,顾此失彼,那么“三生融合”理念的提出就具有针对性。

一、“三生融合”理念诠释

“三生融合”即生产、生态和生活的融合。[1-3]

生态包括自然生态与社会人文生态。具体到黔西南州是指在发展生产,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修复、改善和保护,减少人为活动所带来的污染和破坏,保留原滋原味的民风民俗,推动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复兴。

生产包括产业竞争力,产业创新,产业融合。具体到黔西南州是指创新旅游发展业态,丰富山地旅游产品、提高旅游竞争力。通过山地旅游与农业相融合、山地旅游与林业相融合、山地旅游与工业相融合、山地旅游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等,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为山地旅游的发展提供支撑。

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具体到黔西南州一方面通过发展山地旅游为州内居民提供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并通过多种旅游文化交流与文艺汇演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传播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使州内居民共享旅游发展的红利;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倡导全民参与,实现旅游扶贫,改善乡村环境,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通过生态、生产与生活的融合,平衡好利用山地旅游资源和减少生态破坏之间的关系,在充分挖掘山地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以保护生态环境,传承民族文化为原则,加强旅游与各个产业的融合,实现旅游产业在区域当中的主导作用,并通过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打造一个具有山地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和宜居地。

二、黔西南州山地旅游资源特征

(一)独特性与唯一性

黔西南州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盆地过度地带,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全,是“中国喀斯特心脏”,世界锥状喀斯特景观独特的集中地。汇集山地、丘陵、盆地、溶洞、峡谷、河流、湖泊、峰林、天坑、溶洞、地下河、飞瀑、温泉等自然资源,其密集度、丰富性、独特性国内少有、世界罕见。马岭河峡谷是世界最大城市峡谷,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断裂地缝大峡谷,峡谷内碳酸钙形成的堆积岩页,层层叠叠地挂满峭崖绝壁,形成绵延数里的30000平方米的天然壁挂,为马岭河峡谷的一大奇观,也是全世界喀斯特分布地带最大的“钙华瀑布”。占地面积600亩的三岔河双乳峰,被地质学家誉为“大自然的唯一杰作”、“天下奇峰”,是全世界7座有双乳形态的山峰中形神皆俱的两座圣洁山峰。[4]

此外,黔西南州在气候类型上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终年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于地球上最适宜人类居住的温暖气候环境。全州全年平均风速在2.0m/s左右,即“轻风”,游客在街头、景区漫步,轻风拂面,使人倍感凉爽舒适,而且不容易起尘,使环境特别清新。黔西南州气候条件的优越性,在世界上是“之一”,在国内是“唯一”。

(二)原生态与脆弱性

黔西南州地处中国西南腹地,历史上交通不变,商品经济不发达,再加上山区少数民族的民族封闭性使得这里受外界影响较小,喀斯特山区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的原生态特性得到很好保存。但也正由于交通不发达、生产力较低、人类才会掠夺性的开发资源,导致的生态问题也比较典型。如,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土壤侵蚀居高不下等,生态变异敏感度高,环境承载容量低,生态环境脆弱。随着交通的好转和外来游客的增加,在山地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一旦游客量超过其环境承载量,必将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损害。

(三)多样性与复合性

黔西南州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气候条件,奇异多姿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美丽的少数民族乡村,各具特色的农业、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多种资源交叉存在,复合成体。奇美秀丽的喀斯特山水构筑了黔西南独特的生态本底,丰富多彩的文化构筑山地旅游发展的灵魂,如喀斯特地质构造形成形式多样的地貌组合,构成了黔西南山地景观的硬质骨架;山谷中分布的河流和湖泊与山体骨架形成刚柔并济的景观对照;复杂的地形,再加上水平和垂直气候带的影响形成了山地小气候,在山地小气候的基础上形成丰富多样的生物景观和农业景观。同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各民族向自然界采集原料、汲取养分,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4]

三、黔西南州山地旅游发展的偏差

(一)生产链条有待拉长

现阶段,黔西南州目前旅游业正在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升级,但旅游业发展的水平仍然较低。2015年全州实现旅游收入140.12亿元,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5.1%,但门票收入所占旅游收入的比重较大,关联产业收入不高,旅游产业链条还没有被拉长;观赏性表演以及游客能真正参与体验的互动娱乐项目较少,餐饮、购物功能不足;山地旅游与信息产业、制造业、金融业、保险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还不够。

(二)生态问题开始凸显

交通不便一直是限制黔西南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县县通高速的实现,以及旅游接待设施的完善,特别是“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的成功举办和旅游宣传、旅游市场营销力度的加强,游客接待量越来越多。201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238.21万人次,同比增长27.66%,其中马岭河峡谷景区接待人数45356人次;万峰林景区接待人数96575人次;双乳峰景区接待人数98554人次。大量客流带来的生态问题开始凸显,自然生态方面,大量旅游接待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占用了大量土地,再加上喀斯特地貌本身生态的脆弱性,使得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水土保持工作任务加剧;随着水上项目的开展,南北盘江、马岭河、纳灰河、万峰湖以及景区周边村寨饮用水源地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人文生态方面,保留着原始的,粗犷的民俗风情的地区,是游客最为向往的地方,但这些景区开发后受到外界现代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冲击较大,有些民俗风情甚至被虚假化、商品化和庸俗化。

未来随着沪昆高铁、渝黔高铁、成贵高铁黔西南段的开通,黔西南州旅游人数将再创新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考虑本地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力,超出了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于挽回和不可恢复的破坏。

(三)生活品质需要提升

随着黔西南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旅游将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愿景不再仅仅是借助旅游业实现铺路架桥和基本生活设施的改善[5-7],而是希望旅游业的发展能为他们提供日常休闲游憩的后花园,增强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赋存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一些老少边穷地区,这里的人们迫切需要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实现脱贫小康。

四、三生融合背景下黔西南山地旅游发展的思路

(一)秉承大旅游发展理念,延长旅游产业链条

黔西南州要利用大区位、依托大资源,推动旅游业与其它产业融合,推陈出新发展大旅游,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推动黔西南州旅游跨越式发展。[8]比如:黔西南山地植被好,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山地和水体交错有致,有利于开展山水康体度假、森林有氧闲居、健康养生等旅游休闲度假活动;另一方面,黔西南州医药食材、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基础较好,可以推进山地旅游发展与医疗养生相结合,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发挥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等民族医药的保健养生作用,开发药膳、药酒、药茶等功能性保健食品,把医疗、气候、生态、康复、休闲等融入养老产业,培育发展养老、康复、老年运动等一体化特色产品。此外,黔西南州有山地、丘陵、盆地、溶洞、峡谷、河流、湖泊、峰林众多,适宜开展避暑、登山、攀岩、远足、山地穿越、野营、溯溪、滑雪、漂流等山地运动,既满足了现代居民健身康体的需求,又使得人们可以充分享受自然山水和新鲜空气给人们带来的身心愉悦与放松,可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户外运动装备制造业发展。

(二)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维护良好生态

黔西南州山地资源的唯一性、原生态性、多样性和复合性为山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泉,但喀斯特山地生态和人文环境的脆弱性告诫我们在发展山地旅游的同时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守住生态底线,在山地旅游发展中注重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促进山地旅游与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共生共荣发展。

(三)秉承全民参与理念,提高生活品质

山地旅游发展不仅可以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且可以通过推进街心公园、休闲街区、城市绿地、城市广场等公共游憩区建设和公共场馆的免费开放,实施旅游优惠券、旅游一卡通、旅游惠民日等惠民便民措施使当地居民共享旅游发展的成果,提高其参与当地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旅游、参与旅游、支持旅游、营造山地旅游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数。真正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目标。

全民参与旅游是实现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在政府引导下强化居民旅游意识、提高居民服务技能、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提高居民参与层次、合理分配旅游利益,让山地旅游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居民,实现旅游扶贫。

五、“三生”融合背景下黔西南州山地旅游发展路径

近年来,黔西南州充分利用独特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形成了黔西南州独有的户外特色山地旅游品牌。通过举办“全国山地运动会”、“万峰湖野钓大赛”、“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万人徒步万峰林”等大型赛事活动,每年参加、参与各类山地旅游活动和活动期间到黔西南州旅游的总人数超过数百万人,影响人群和带动观光游、休闲度假游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黔西南州山地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在“三生”融合背景下,形成体系,即以维护良好生态为基础,提高全州居民的生活品质为目标,延长产业链条,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一)以保护生态为基点规划山地旅游产品

通过黔西南州的旅游产品进行资源整合,以保护生态为出发点,丰富黔西南州旅游产品,通过开发自然观光、民族风情体验、科普考查、户外运动、度假养生等产品系列,以最小的开发代价,实现外来游客的旅游体验,实现黔西南州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1.自然观光系列。观光旅游是发展最早也是最成熟的旅游活动形式,同样,山地旅游产品的开发同样不可摒弃传统的观光产品。山地资源是山地旅游的基础,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高山、森林、湖泊、瀑布、溶洞等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在对该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应当根据喀斯特地貌资源脆弱性的特点,实施开发与保护并重。

2.民族风情体验系列。独特的自然景观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山地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社会生活习惯、农耕文化、宗教文化、民风民俗,保持着比较好的原生态性,通过挖掘这些民族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民族演绎、民族节庆、民族特色小吃等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品供给。

3.科普考查系列。喀斯特地貌景观是集山、水、石、景于一处,它的形成、结构、类型、功能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黔西南州作为布依族苗族聚集地,少数民族本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同样也具有现实意义,将这两者作为山地科普考查产品系列的重点对象。

4.户外运动系列。山地旅游研究始于登山探险运动,以此为出发点,借助地域优势,逐渐发展攀岩、露营、索道、滑草、漂流、野钓、徒步等多样化的山地旅游类型。

5.度假养生系列。主要利用山地植被覆盖率高、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等优势,打造“大氧吧”、“大空调”的健康养生、避暑度假场所,以此来提高游客对黔西南州山地旅游的持久兴趣和稳定忠诚度。

(二)促进旅游产业融合

利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依托资源,推动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大旅游,推动黔西南州旅游跨越式发展。

1.促进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农业,按照“生态抓基地、产品抓质量、旅游增效益”的要求,形成一批影响力大、附加值高的山地观光农业基地。

2.促进旅游业与林业融合。一是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通过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休闲吸氧与生物探秘有机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二是实施林相改造,规模化建设景观森林及草原。

3.促进旅游业与工业的融合。强化工商旅融合,研发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大力发展玉石玉器、奇石根雕、农特产品等旅游商品加工业;发展以传统工业技术展示、工业文化传承为主体的工业旅游。

4.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充分挖掘民族文化、饮食文化、诗词文化等非物质文化,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持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活动,大力提升黔西南州非遗美誉度和文化影响力。

(三)加强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假设,提高社会居民生活满意度

图1 黔西南山地旅游发展路径

结合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搭载“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快车,规划和建设、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州各类规划应与旅游发展规划相适应,从规划上保证将全州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并以城乡景区化、项目景点化的要求,对县城、乡镇、农村、项目进行造景打造,打造全域化旅游产品,以此来提高社会居民以及外来游客的满意度。

以“三生”融合为背景,通过从生态、生产、生活三个角度来提出黔西南山地旅游发展路径,其中生态是根本、生产是手段、生活是目标(见图1)。

六、结论和讨论

黔西南州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为其发展带来契机,如何在发展经济、居民生活和保护生态之间平衡是旅游开发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基于“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分析了黔西南州山地旅游发展在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之间所存在的偏差,并对今后的发展理念提出建议,但这只是“三生融合”理念引导山地旅游发展的开端,具体该如何应用,结合经济地理研究方法,引入空间分区,对生产、生活和生态进行指标量化,是未来需要研究的一个方向。

[1]马世发,黄宏源,蔡玉梅等.基于三生功能优化的国土空间综合分区理论框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11):31-34.

[2]朱媛媛,余斌,曾菊新等.国家限制开发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优化-以湖北省五峰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5(4):26-32.

[3]陶慧.基于三生空间理念的旅游城镇化地区空间分区研究-以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6(2):153-160.

[4]基本州情.黔西南州政府网[EB/OL].[2012-08-02]http://www.qxn.gov.cn/View/Article.1/53134.html.

[5]陆林.旅游城市化: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J].旅游学刊,2005(4):10.

[6]韩非,蔡建明.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J].地理研究,2011(7):1271-1284.

[7]戴均良,高晓路,杜守帅.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扩张和土地利用控制[J].地理研究,2010(10):1822-1832.

[8]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尺度问题[J].经济地理,2005(4):433-436.

[责任编辑:毛会晶]

Mountain tourism development researc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fusion in southwest Guizhou

Wu Xiao-ying1, Li Hui2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Xin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Xingyi, Guizhou 562400)

Mountain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bring benefits, but also can bring some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oor community residents awareness, cultural commercialization, and so on. To avoid or reduce these negative effects, it is importment to put forward a long-term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cept in the development initial stage. . Basedon th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this paper put the idea of" “production, living, ecological fusion " through the Qianxinan mountai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planof local tourism.

“production; living; ecological” fusion; Qianxinan; Mountain tourism

2016-04-25

2016年黔西南州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研究项目“‘三生融合’背景下黔西南州特色化山地旅游产品开发研究”(qxnskkt-2016-02)。

1.武晓英(1988-),女,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旅游规划与管理及城市发展。2.李 辉(1986-),男,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旅游规划与管理及城市发展。

F590

A

1671-9549(2016)02-0035-05

猜你喜欢

黔西南州山地融合
山地草甸
黔西南州安龙县“十四五”石材产业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