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水源涵养区保护措施布局研究
2016-02-05欢戴飞袁希功张春强
李 欢戴 飞袁希功张春强
淮河流域水源涵养区保护措施布局研究
李 欢1戴 飞2袁希功1张春强1
一、引言
淮河流域水源涵养区为《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一级区中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江河源头等保护区,包括淮河桐柏源头、汝河上游、浉河上游、淠河上游、南四湖泗运河诸河上游、沭河上游等15个湖库型水源地上游水源涵养区域,总面积约2.52万km2。
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三级分区中,淮河流域15个水源涵养区分别属于4个三级区。其中,汝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板桥水库上游)、薄山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颍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白沙水库上游)、澧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孤石滩水库上游)、沙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昭平台水库上游)属于伏牛山山地丘陵保土水源涵养区;淮河源头水源涵养区、浉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南湾水库上游)、淠河上游水源涵养区(佛子岭、磨子潭水库上游)、史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梅山水库上游)、西淠河金寨、裕安河流上游水源涵养区、响洪甸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属于桐柏大别山山地丘陵水源涵养保土区;东淝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属于江淮丘陵岗地农田防护保土区;南四湖泗、运河诸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沭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沙沟、青峰岭水库上游)、沂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田庄水库上游)属于鲁中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
二、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现状
1.水土流失现状
淮河流域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总体还比较脆弱,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坡面土层不断变薄,养分和粘粒物质大量流失,土地退化、沙化问题突出,尤其近几年经济发展进程加快,水土资源破坏很大,生态威胁越来越大。
淮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面积1.23万km2,约占总土地面积的49%,平均侵蚀模数1100t/km2·a。由于地形、土质、降雨、植被、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不同,淮河流域水源涵养区不同地区土壤侵蚀程度差异较大。一般浅山丘陵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土地耕作频繁,是水土流失的严重地带,深山区植被相对较好,人类活动相对较少,水土流失较轻。
(1)伏牛山山地丘陵水源涵养区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坡耕地、柞蚕坡、稀疏林等区域。水源涵养区内粗骨土和沙化地大量分布,石灰岩地区缺水严重,植被稀疏;低山丘陵区坡耕地普遍,“四荒”面积大;局部黄土丘陵台地坡面沟蚀严重。由于降水集中,为我国北方的暴雨中心,山区有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板桥、薄山、昭平台水库是重要水源区,水土保持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2)桐柏大别山山地丘陵水源涵养区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坡耕地、坡式经济林、稀疏林地等区域。水源涵养区内坡耕地零星分布,且多与“四荒”地相间,稀疏林多,茶园、板栗等顺坡经济林地面积大;山区土层浅薄,残次林多,农林开发导致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沟道(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山洪灾害频发,水冲沙压农田严重。水源涵养区是淮河中游和长江下游的重要水源补给区,南湾、佛子岭、磨子潭、梅山、响洪甸水库是城市重要水源地,加强水源涵养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构建以大别山为主体的生态格局非常重要。
(3)鲁中南低山丘陵水源涵养区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坡耕地、坡式梯田、退化的荒草地、疏林地及砂砾化严重的土地。水源涵养区内土地垦殖率高,耕地面积相对集中,多为旱地,干旱缺水,农田和经果林灌溉保证率低;山地基岩裸露,土层瘠薄,沙化、石化、沙砾化面积多,天然植被分布很少,林分结构差,植被覆盖度低,土壤保持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
(4)江淮丘陵岗地水源涵养区
水土流失分布较为分散,主要分布于坡耕地和“四荒”地等区域。丘陵岗地缓坡地较多,且多为旱耕地,耕作极为粗放,无有效的排水系统,面蚀中伴有沟蚀。随着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的过度滥采,取土场的随意选择,弃土弃渣的随意堆放等人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
2.水生态环境现状
由于上游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的大量存在和水源涵养功能降低,每年有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水库、湖泊、河道等防洪工程,对防洪体系带来隐患,并存在大量有机物、重金属、化肥、农药等残留物质进入江河湖库,为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增加水体浊度,污染水质。
伏牛山水源涵养区:沙河和北汝河发源于此,河水清澈,含有多种矿物质,水质甘甜,是下游村镇和城市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生产重要的水源地,因此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旅游开发,过度捕猎野生动物,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另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道路的修建以及旅游过程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导致水污染较重,水源涵养功能降低,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影响。
桐柏大别山水源涵养区:滥伐森林、滥垦耕地现象严重,淮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衰退,洪水调蓄区生态系统退化,调蓄功能下降。
鲁中南水源涵养区:水资源供求形势不容乐观,局部地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现象仍然存在,个别指标甚至呈现逐年恶化趋势。个别河段呈重度污染。超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畜禽不合理养殖,导致土壤退化、农业面源污染呈扩大和加重趋势,土壤生态失去平衡。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江淮丘陵岗地水源涵养区:主要开展以抗旱灌溉、防洪排涝为中心的水利建设,但目前水利建设标准还不高,存在问题不少。旱涝灾害频繁,水体污染严重。
3.森林生态环境现状
水源涵养区森林覆盖率下降,水源涵养功能降低,不仅造成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而且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伏牛山水源涵养区:昭平台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属于过渡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具有较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生物资源丰富,有较为完整的原生和次生植被。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保护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植物。
桐柏大别山水源涵养区:矿产资源丰富,无序开采现象比较普遍,该区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总体上,应强化监督管理,限制开发建设活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丘陵地区地表风化物疏松,降水较多,降雨强度较大,现有林种结构不合理。该区还承担着旅游,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和休闲娱乐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区内虽多为封育区,但是这些区域仍有居民生存,风景区内滥伐林木、无证采矿以及修路等工程建设影响生态环境,使得物种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鲁中南水源涵养区:山势陡峭,地形破碎,沟谷众多,天然植被破坏较早,地带性植被分布不均,乔木和灌木种类较单一。土地退化严重,裸岩常成片出现,植被较为稀少,水源涵养能力低。
江淮丘陵岗地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衰减,矿产资源丰富,无序开采现象比较普遍,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局部生态环境恶化。
三、保护措施布局
1.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中的地位及防治方向
(1)伏牛山山地丘陵水源涵养区
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为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重点是沙砾化土壤保育、实施坡耕地治理、保护和建设涵养水源林,发展特色林果产业。
(2)桐柏大别山山地丘陵水源涵养区
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为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的重点是提高林分质量、涵养水源、发展特色种植业、改造水蚀林地,积极搞好面源污染防治、坡面径流调控、河岸维护等。
(3)鲁中南低山丘陵水源涵养区
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为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的重点是土壤保育和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搞好径流拦蓄、重要水源区面源污染防治、节水灌溉。
(4)江淮丘陵岗地水源涵养区
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为农田防护和土壤保持。水土保持重点是发挥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功能,减轻农田所受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影响,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保障农业生产;积极搞好径流拦蓄,加强土壤保育和发展特色产业。
2.保护措施总体布局
淮河流域水源涵养区保护措施总体布局是依托小流域、坡耕地综合治理,在保护现有良好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的基础上,采取库区隔离防护、岸边带保护和修复、污染控制等措施,配套建设植物防护林,严格控制化肥和农业使用,保护江河源头和饮用水水源。江河源头应注重封育保护和水源涵养植被建设,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在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基础上,配套建设植物过滤带、沼气池、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置设施及其他面源污染控制措施。
(1)伏牛山山地丘陵水源涵养区在改造坡耕地、柞蚕坡和“四荒”地,发展耐干旱瘠薄的经济林、生态林,建设沟道拦蓄工程,配套蓄水池(窖)等坡面集水工程,水库上游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的基础上,以水源保护和生态维护为主,保护和恢复白沙、昭平台、孤石滩、板桥、薄山水库上游林草植被,通过适当的生物和工程措施,维系河道及湖库周边生态系统,控制污染、生态清淤、改善水环境。
(2)桐柏大别山山地丘陵水源涵养区依托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改造丘陵地带坡耕地和顺坡经济林地,发展木本油料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和农林复合业,建设山塘和以截、排、导为主的坡面径流调控工程的基础上,主要扩大淮河桐柏源头、南湾水库、佛子岭、磨子潭水库、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等上游预防保护和生态修复范围,保护天然林,营造水源涵养林,增强上游水源涵养和坡面径流调控能力;对矿山开采造成的山体和植被破坏进行修复;加强岸边带保护与修复,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控制面源污染。
(3)鲁中南低山丘陵水源涵养区在改造坡耕地、“四荒”地和低标准梯田,大力发展经果林,对植被覆盖度低和岩石裸露的生态脆弱区,开展封山育林育草,营造水土保持林的基础上,对田庄水库上游实施生态修复,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对主要入湖支流进行清淤,建设人工湿地、生态沟渠;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控制农田径流污染、农村生活污染,改善水质和湿地生态环境。
(4)江淮丘陵岗地水源涵养区依托坡耕地和“四荒”地改造,稳定基本农田,完善田间水利设施配套,在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扩大草场面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上,保护丘陵、高岗地顶部现有林草植被,建设瓦埠湖水源地为核心的水源涵养和湿地功能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控制面源污染;改造集中式畜禽养殖、修建人工湿地、生态沟渠,进行滨岸带生态修复、湖库生物净化,改善水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1.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 233001 2.淮河水利委员会23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