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湖各生态功能分区水质及浮游藻类变化趋势探讨
2016-02-20吴小伟王永东
刘 平 吴小伟 王永东
邵伯湖各生态功能分区水质及浮游藻类变化趋势探讨
刘 平 吴小伟 王永东
邵伯湖不仅是入江水道的重要调蓄湖泊,也是扬州市重要的备用水源,更是扬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的重要水域。根据《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邵伯湖整个水域属于入江水道邵伯湖调水保护区,起于高邮湖控制线,止于扬州市万福闸,2020年水质目标为Ⅱ类。本文通过分析2011~2015年邵伯湖水质监测数据以及2013~2015年间邵伯湖浮游藻类状况,探讨邵伯湖各生态功能分区水生态状况及变化趋势,为保护湖泊水环境和饮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一、分析评价范围
依据邵伯湖生态服务功能的保护对象、保护方式和利用途径等,将邵伯湖划分为3个生态功能分区,分别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开发利用区。
二、材料与方法
1.监测站点及频次
理化指标监测断面共4个,其中核心区站点1个,缓冲区站点2个,开发控制利用区1个。公道、送桥、陶庄为省管湖库监测站点,监测频次为每季度监测1次,全年共计监测12个站次;六闸站点监测频次各为16次/年。浮游藻类监测断面与理化指标监测断面一致,并同步进行取样,各监测站点均为每季度监测1次。邵伯湖监测站点见表1。
2.评价项目
水质类别评价项目: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酚、氰化物、砷、铜、铅、锌、镉、汞、六价铬、氟化物、总磷、总氮共18项。
营养化状态评价项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透明度、叶绿素a共5项。
水生态项目:浮游藻类。
3.评价标准及分析方法
评价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评价方法:《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
浮游藻类多样性分析用香农—威纳(Shannon-Wiener index)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
Shannon-Wiener index指数:
其中:Pi=Ni/N
Pielou均匀度指数:
J=H'/log2S
式中:Ni为站位中第i种的个数;N为站位中浮游植物总个数;S为站位中浮游植物总种数;Pi为站位中第i种的比例。
三、结果与讨论
1.水质理化指标分析
(1)水质变化趋势
根据邵伯湖2011~2015年水质监测资料,选取总磷、总氮等主要超标项目,分析全湖区和各生态功能分区水质浓度年际变化趋势。具体如下:
1)全湖区
2011~2015年,总磷浓度总体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2012年浓度达到最高,其水质类别2012年为Ⅴ类,2013年为Ⅳ类,2011年、2014年、2015年均为Ⅲ类;总氮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11年浓度较高,水质类别为Ⅴ类,其余各年较为稳定,水质类别2012年、2013年为Ⅳ类,2014年、2015年为Ⅲ类。全湖区主要超标项目浓度变化见图1。
2)核心区
2011~2015年,总磷浓度总体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2012年浓度达到最高,2012年水质类别为Ⅴ类,2013年为Ⅳ类,2011年、2014年、2015年均为Ⅲ类;总氮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11年浓度较高,水质类别为Ⅴ类,其余各年较为稳定,除2013年为Ⅳ类,其余年份都达到Ⅲ类。核心区主要超标项目浓度变化见图2。
3)缓冲区
2011~2015年,总磷浓度总体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2012年浓度达到最高,2011~2013年、2015年水质类别均为Ⅳ类,2014年为Ⅲ类;总氮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11年浓度较高,水质类别由Ⅴ类逐步改善为Ⅳ类。缓冲区主要超标项目浓度变化见图3。
4)开发控制利用区
2011~2015年,总磷浓度在波动中渐趋平稳,水质类别2011年、2014年、2015年均为Ⅲ类,2012年、2013年均为Ⅳ类;总氮浓度除2011年较高,水质类别为Ⅴ类,其余各年较为稳定,水质均达到Ⅲ类。开发控制利用区主要超标项目浓度变化见图4。
图1 2011~2015年全湖区主要超标项目浓度变化图
图2 2011~2015年核心区主要超标项目浓度变化图
图3 2011~2015年缓冲区主要超标项目浓度变化图
图4 2011~2015年开发控制利用区主要超标项目浓度变化图
(2)富营养化趋势
分析全湖区和各生态功能分区营养化指数年际变化趋势,全湖及各生态功能分区营养化指数介于51.9~58.6之间,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15年略有上升。营养状态2011~2015年均为轻度富营养。全湖及各生态功能分区营养化指数变化趋势见图5。
2.水生态指标分析
(1)浮游藻类评价
2013~2015年邵伯湖浮游藻类的种属构成年际变化不大,均为8门61属,2013年为 136种,2014年为133种,2015年为136种。浮游藻类藻细胞密度在8月最多,2月、5月和11月变化趋势平稳。浮游藻类群落不仅总体数量有季节差异,而且各个门类的数量也随季节变动。邵伯湖浮游植物数量2015年年度变化情况见图6。
2015年邵伯湖总藻细胞密度在5.00×106cells/L~6.03×106cells/L之间,8月份最高,5月份最低。2月绿藻密度最高,为2.05×106cells/L,占总藻密度的44.5%;硅藻次之,为1.31× 106cells/L,占总藻密度的28.5%;其余为隐藻、裸藻、金藻、蓝藻和甲藻。5月绿藻密度最高,为2.50×106cells/L,占总藻密度的50.0%;硅藻次之,为1.62× 106cells/L,占总藻密度的32.5%;其余为蓝藻、裸藻和隐藻。8月绿藻密度最高,为2.35×106cells/L,占总藻密度的39.0%;蓝藻次之,为1.66× 106cells/L,占总藻密度的27.5%;硅藻为1.15×106cells/L,占总藻密度的20.0%;其余为裸藻、隐藻、甲藻、黄藻和金藻。11月绿藻密度最高,为2.03× 106cells/L,占总藻密度的39.0%;硅藻次之,为1.66×106cells/L,占总藻密度的 32.0%;隐藻为 1.09× 106cells/L,占总藻密度的21.0%;其余为蓝藻和裸藻。
(2)浮游藻类多样性分析
2013~2015年期间邵伯湖浮游藻类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趋势平缓,多样性指数均大于3.0,均匀度指数均大于0.7,表明群落种类组成的稳定程度及其数量分布均匀程度较高。
四、结论
综上,2011~2015年期间邵伯湖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和总氮,各生态功能分区的总磷浓度在2012年均有所上升,2012年之后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渐趋平稳;总氮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14~2015年间较为稳定;全湖及各生态功能分区营养化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15年略有上升;浮游植物的种属构成年际变化不大,浮游藻类群落总体数量有季节差异,而且各个门类的数量也随季节变动;浮游藻类群落种类组成的稳定程度及其数量分布均匀程度较高■
图5 2011~2015年全湖及各生态功能分区营养化指数变化图
图6 2015年邵伯湖浮游植物年度变化情况图
(作者单位: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扬州分局 2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