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道德与高校学术不端问题探究
2016-02-05薛晓彦
薛晓彦
青岛大学法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科学道德与高校学术不端问题探究
薛晓彦
青岛大学法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在刚刚过去的几十年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近来科学道德和高校学术不端问题频发大大损害了广大科学工作者的信誉并严重阻碍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努力。学术诚信是大学精神的根本所在,为了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和健康发展各大高校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本文重点阐述了有关科学道德与高校学术不端问题的现状,全面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对目前存在的科学道德与高校学术不端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些改善和治理上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科学道德;学术不端;学术氛围;成因;建议
一、科学道德与高校学术不端问题现状
(一)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概述
20世纪是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给人类文明带来繁荣与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有关人类生存和尊严的伦理道德问题,如克隆人问题等[1]。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使我们不得不去重新思考它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科学道德指的是社会道德早科技活动中的体现,而诚信作为一种基本的德性观念和道德原则自古以来就根植于传统中国文化之中[2]。
(二)典型事例分析
学术不端现象的出现极大损害了长久以来人民心中的神圣的学术形象。近年来我国有多所高校相继卷入学术造假事件之中,有关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检举案件更是不胜枚举。王某于2008年在核查其及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达20篇,而王某本人就有8篇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存在多项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某大学的校长杨某认为当今中国“学术失范”事件频发最主要原因是广大学者们忘却了自己的身份是代表了公共利益的“公共知识分子”,需要坚守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中的普适性价值理想。
(三)政府政策
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大背景下,教育科研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高校注入了新的血液,高等教育在新一轮的改革中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发展更新。20世纪以来,科学道德与学术不端问题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目前存在的诸多科学道德与学术不端问题既反映了学术界与诚信意识相关机制的薄弱,又折射出其背后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浮夸。
二、科学道德与学术不端问题成因分析
(一)科技工作者科学精神的缺失
一般而言,科学精神就是科学的灵魂,既是科学本性的主观体现又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和大量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思想和行为品质的表现。近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虽然在实验设备等硬环境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体现完善和谐的学术生态的软环境方面仍存在严重不足。
(二)科技政策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当前我国在科技工作者的考核管理制度和评价奖励体系等方面都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仍不完善,广大学生普遍缺乏有效的科学精神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预防教育,科学道德与学术不端问题的预防体制仍然薄弱。
(三)科技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科学不端行为中的许多行为属于个人不自律,但是单位和行业又无法进行管制,只能通过法律手段来处理。对科学活动中的学术不端及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我国已有许多科技法规作了相关处罚规定,但是在现实执行起来却有很大的出入。
(四)人才及学术价值认可体制的不健全
许多科技工作者借目前人才评价体制不健全的“漏洞”行投机取巧之事并获得了与其实际能力并不相符的荣誉,目前学术发表审核体制仍不健全,少数期刊负责人和相关专家由于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放松了对所要审查论文的要求。
三、对策建议的思考
(一)重视学术规范教育,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要想有效的遏止科学道德失范行为和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就要从根源上进行防治,使其成为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和对学生进行学业教育的必修课之一。
(二)积极倡导科学道德,加强科技道德监督
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开来,科学精神即是科学道德的核心精神,二者相互渗透和贯通、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而且共同作用于科技活动。
(三)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完善学术评价机制
学术不端行为的不断发生与尚不健全的学术评价机制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当前中国高校普遍存在考核评价机制过度量化而轻视质量的形式容易使教师和科研人员投机取巧行为。
(四)整治学术不端行为,创新科技法律法规
抵制科学道德的失范现象,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坚决维护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进一步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和处理程序进行规范管理,在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的基础上做到快速严肃处理,同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预防和惩罚机制。
四、结语
科学技术的本质目的在于求真,学术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近年来中国在学术道德维护和学术诚信建设中的努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在当今的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下一步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自觉和积极地融入到维护学术诚信和行为规范的世界学术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龙焱霞.试论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J].中国科技纵横,2012(8):202.
[2]张志强.近十年科技伦理研究综述[J].商,2015(12):129-130.
作者简介:薛晓彦(1988-),女,山东烟台人,青岛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及相关领域。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0-0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