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翻译方法中的平衡性研究

2016-02-05张桂玲刘旭彩1

山西青年 2016年12期
关键词:平衡性翻译方法

张桂玲 刘旭彩1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英汉翻译方法中的平衡性研究

张桂玲*刘旭彩*1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32

摘要:在翻译界,对英汉翻译方法的争论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本文主要研究翻译方法中平衡性的倾向问题,以“直译、意译”和“归化、异化”翻译方法为例,探讨如何在两种翻译方法中达到平衡,旨在给译者提供一种新的英汉翻译途径,对翻译方法的结合与应用有更深的理解,掌握两种方法的平衡,使其翻译出更为大众所喜爱的作品。

关键词:翻译方法;平衡性;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

一、引言

英汉翻译的历史悠久,起初人们多从翻译的方法、技巧与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索,例如严复的“信、达、雅”、奈达的“翻译对等”理论以及后人提出的“直译、意译”和“归化、异化”理论。后来译者发现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简单转换,更是一种复杂的文化转向。这就对大家讨论何为好的翻译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如何能翻译出好的作品一直是译者关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提出翻译既然是一种复杂的语言与文化实践,好的翻译不可能使用一种方法就能完成语言与文化的转换,它需要的应是多种方法并用,而且要取得一种相对的平衡,使译文既不会显得过于生硬,也不会看起来过于疏远原文。世间万物都讲究以平衡维系稳定,笔者相信在翻译中找到平衡,才能翻译出好的作品。本文主要对“直译、意译”和“归化、异化”翻译方法中的平衡进行分析。

二、直译和意译

直译与意译是最早提出的翻译方法,主要体现语言层面的意义与形式。直译指的是在译文中我们不仅要传达原文的内容,还要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及语句形式。其表现就是“字字对应”。而意译是指原文的有些内容与形式不宜用或不能用译文直接表达出来,这时我们就要经过分析,以另外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要更侧重于意思翻译,不拘泥于表面文字,使译文更符合译文的语言文化。这两者哪一个能达到翻译的对等呢?翻译的对等是译者追寻的最高境界,有译者说翻译的对等应该用直译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对应,实现真正的对等;但另一些译者认为英语与汉语是两种语系,认为在意义上实现对等才是真正的翻译对等,提倡用意译。笔者想问:有没有译者可以肯定的说他只用直译翻译法,有没有译者肯定的说他只用意译翻译法?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译者们逐渐意识到直译与意译的翻译方法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统一的。所谓的对立就是两种方法侧重的方向不同,而所谓的统一就是在翻译中这两种方法需要相互结合着使用,最终形成好的翻译文本。在翻译文本时,直译和意译方法如何使用以及结合时哪种方法使用的更多,就成为了译者关注的焦点。下面举例说明直译与意译翻译方法中的平衡倾向。

例句1:I give my youth to the sea and I came home and gave her(my wife)my old age.

①我把我的青春给了海洋,回到家,我把我的老年给了我的妻子。

②我把青春献给海洋,等我回到家里见到妻子时,已经是白发苍苍了。

读者读译文①时,是否感觉生硬别扭,这就是直译的缺陷。译文②与译文①相比要通畅、雅致许多,译文②在翻译时,对译文进行文学性修饰,读起来就更形象生动,这就更倾向于意译,而前半句还是直译,所以译文②翻译时意译多于直译,这里的平衡也就倾向意译。

例句2:For Maria,this is a great success in her life,just as the brave winning over a great battle against the gigantic man in the black forests.

①在玛丽亚看来,这是她一生中最了不起的成功,这种成功就好像她英勇无畏地战胜了黑暗森林中的巨人。

②在玛丽亚看来,这是她一生中最了不起的成功。

从这两句话的对比中,笔者认为译文①信息全面,优于译文②,从而得出此时翻译的平衡倾向直译。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例句1中平衡倾向意译法,例句2中平衡倾向直译法,如何确定直译与意译翻译方法中的平衡是难点。笔者认为例句1较诗意,强调意境,倾向意译法,而例句2重在叙述,直译更能完整达意。由此看出,在直译与意译法中,平衡的倾向与原文本的类型及用途相关。在英汉翻译方法中,不仅直译与意译法涉及平衡性,在归化与异化法中,翻译的平衡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也是两种常用的翻译方法,它们是直译与意译法的概念延伸,但又不等同于直译与意译。直译和意译关注的是语言层面的翻译,而异化和归化法却将翻译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上。归化是指把译文本土化,用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以读者为导向,把译文译成读者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而异化是指在翻译上采纳外来文化的语言特色,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类似于作者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使用异化法的目的在于关注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在中国,翻译家鲁迅就曾强调翻译应带有“洋味”。作为两种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也是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在翻译时,应同时使用归化和异化法,使译文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下面依旧举例说明:

例句3: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①人多智广。

②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③一人不及两人智。

译文①简单明了,直言大意,但丢失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其实就是译文过于概括;译文②再现了原文意义,且形象生动,但“诸葛亮”一词是中国特有的人物,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不知其义,也就是译文过度归化;译文③则同时满足了达意、通畅及传达文化内涵等几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既使用了归化法又使用了异化法,异化体现在具体到“一人、两

人”,而归化则体现在“才智”上,两者结合,就比前两个译文要更胜一筹,这里,为了使读者明白内涵意义,平衡就应倾向归化法。

例句4:He is rich enough.To give him money is simply carrying coals to Newcastle.

①他很富有。给他钱简直是多此一举。

②他很富有。给他钱简直是背着煤到纽卡斯尔——多此一举。

译文①采用归化法,虽忠实达意,简洁流畅,却没有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译文②虽看起来稍长,但较好地再现原文意义,没有漏译地名纽卡斯尔,又加以归化法译出其隐含意义。因此就比译文①更生动,也更能为读者所接受。从译文②中,读者可以看到译文用异化法保留原文所有信息,只在最后加入归化,解释其内涵。所以译文倾向异化翻译法。在译文②中,两种方法达到了相对的平衡,翻译出优秀的作品。同时,从例3与例4中分析出,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方法中,翻译的平衡主要以读者为导向,例3中平衡倾向异化是为了让读者弄清原文意义,而例4中平衡倾向异化是使读者能把原文与译文相对应起来。由此得出,归化和异化翻译法中的平衡是由读者的需要、理解及喜爱决定的。

四、总结

近年翻译市场欣欣向荣,众多翻译作品大量涌现,前景良好,但其中也存在巨大的隐患——翻译质量的参差不齐,为了解决这一隐患,期望译者在翻译时应采用多种译法,并关注翻译方法中的平衡性。平衡的倾向需根据读者、文本和社会文化而定,读者的喜爱决定平衡的倾向,文本类型会限制平衡的倾向,社会文化会影响译文的翻译。例如在大多数文学翻译中,平衡需倾向归化和意译,因为文学作品文学性和艺术性较高,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化上都需细加工、多润色,这样自然就需多用归化和意译的方法。而非文学作品,例如法律文件、商务文件,严谨性要求较高,平衡就应侧重直译与异化,以能忠实准确为最重要的目标。英汉翻译方法较多,其平衡难掌握,译者应多研究、多总结、多实践,期望本文能给予读者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1]陈言.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直译”、“意译”之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2):95-102.

[2]高强.浅谈直译法与意译法在翻译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14):263-264.

[3]罗选民.论文化/语言层面的异化/归化翻译[J].外语学刊,2004(1):102-106.

[4]熊兵.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中国科技翻译,2003(3):5-9.

[5]张义宏.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平衡性研究[J].校园英语,2014:180-181.

*作者简介:张桂玲(1991-),女,汉族,吉林九台人,长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硕士;刘旭彩,女,长春师范大学,教授。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2-0085-02

猜你喜欢

平衡性翻译方法
这个动作坚持二十秒预示寿命长
对中长期金融改革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研究
基于熵值法的山西省煤炭行业生产使用平衡性分析
民俗旅游资料日译方法探讨
浅谈日语翻译的方法与策略
中医语言隐喻分析及其翻译方法研究
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方法举隅
浅谈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外宣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