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三大创新

2016-02-05刘丽娜王圣桢

山西青年 2016年15期
关键词:文明环境生态

刘丽娜 王圣桢

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三大创新

刘丽娜*王圣桢*

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生态文明反映了全人类的价值追求,这一思想的初步提出,充分体现了全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以及发展理念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及方法,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表明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有了新突破和更深一步的认识,同时,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也提出了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文化、科技、制度上都有所创新,标志着社会主义国家生态文明思想的进一步成熟,预示着社会主义国家在生态建设领域将取得一定成绩,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生态;建设;创新;科技;文化;制度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态,强调了该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将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平共处、良性循环、持续繁荣、全面发展列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使生态文明地位更加明确,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从历史沿革上看,从秦汉到近代、现代,生态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我们,秦汉时期为扩展北部疆域,沿阴山修筑长城,大面积开垦北部草原,致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草原逐步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严重的土地资源危机,进而威胁了农业的发展;东汉时期,黄河淤积严重农业明显衰退,洪灾泛滥,致使洪灾泛滥,国势衰退;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生态恶化,导致农业衰退,阶级矛盾尖锐,军阀混战,农民起义频繁发生;到了近代,工业文明逐渐传入我国,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逐渐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快速进入工业时代,中国不切实际照搬照抄他国经验,对经济和生态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大跃进”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不仅对环境有所污染,对森林资源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近年来,森林覆盖率虽有所增加但质量严重下降,其涵养水源、蓄水保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大大降低,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每年新增加水土流失面积1万hm2,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大,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增加,每年以200万hm2的速度增加,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已有百分之二十的动物受到威胁。种种现象表明,随着中国工业化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将逐渐不足,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生态环境的强行约束阶段。改革开放后期,意识到片面追求生产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对人类持久发展的制约,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共同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生态危机给人类带来的将是一场灾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都将会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之,生态危机严重阻碍可持续发展,解决生态危机刻不容缓。

寻其根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也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人口数量的无限增多是导致生态问题的一大原因,人口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资料的能力,人口数量的增加与环境承载力不相匹配,粮食供给难以解决人口暴增的问题,导致过渡开垦,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第二就是现代科技问题,现代技术以追求生产效率为目标从而忽视了生态上的要求,其高速推进工业发展使环境问题集中爆发,片面追求重工业的发展,这种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较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第三,价值观念是关键,在社会价值上生态文明就是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而不是以人为世界的中心,目前我们存在的一大困难就是生态保护意识偏低,不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片面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忽略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过度消费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同时,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政策难落实严重阻碍了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环境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多种原因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造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良现状。鉴于此,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党的事业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管理力度,完善制度保障,改善中国的环境现状,化解生态危机,从根本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在保持生态良好基础上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推进生态文明进程。

目前,全球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化解生态危机,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也有必要采取符合本国国情实际的解决办法,逐步改善目前存在的一系列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不断深化对生态建设规律的认识,借鉴世界各国在生态治理领域所取得的有益经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的优势,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发挥各界优势,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为实现永续发展,保障全球生态安全做出应有贡献。具体来讲,解决问题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要提出有效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新观点、新办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鉴于中国目前的国情、社会现状、产业结构、公众价值观念等,我们必须提出一些符合国情、与经济发展不相违背又能够被公众所接受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第一,解决生态问题科技创新是关键。生态文明建设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技水平,发展循环经济,鼓励自主创新,全面提高抵御生态风险的能力,依靠提高科技水平、科技进步解决生产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各个领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五个发展模式即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其中的绿色、创新与协调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改变传统产业研发、生产、销售的模式,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去,将科技创新与环境可持续性相结合。因此,我们更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手段,解决已经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既符合科研工作规律又有所突破的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多元化、多方位的环保科技投入体系,加强对培育和构建环境科技人才平台的建设,强化环境领域的学科建设和相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并完善以企业为导向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形成分门别类、富有活力、装备齐全的环保产业体系。秉承环境科技创新这一理念进行生态建设工作,有利于准确把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统筹兼顾环境保护长期目标和当前所遇的紧迫任务,有利于更加深入的研究重大环境问题和科学规律。只有科学技术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才能真正地推动自然的保护、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的恢复,实现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只有通过环境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共性技术的推广,从而更加快速、更加有力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同时,科学技术创新将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社会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转变得以实现。尤其是高新技术,例如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实现从低产出、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到效益高、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兴产业的更新换代,并且该类产业与生态环保产业将共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产业。生态危机是旧工业革命的恶果,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使用科技手段,新型科学技术是我们解决生态危机的一项必要手段。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环境科技创新这个有力武器。

第二,解决生态问题制度创新是保障。在《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报告中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这项工作关乎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我们要完善生态建设的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提出了新要求,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目标。总书记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把构建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即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作为生态建设的突破口,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过程中,通过制度建设重构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打赢防治环境破坏的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战,保障生态建设的正常运行。

同时,习总书记提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建设提供根本的保障。”用制度创新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以法律法规为基础,从标准体系、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以及重大制度安排入手进行总体部署,使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进入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相关部门要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之间的协调性。逐步形成生态考核体系,改革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加大资源环境绩效和质量指标的考核的比重,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与责任追究。将生态保护与治理落实到每个相关部门,生态治理所取得的成效将纳入相关领导政绩考核中去,同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主体与目标,分配责任范围。对徇私舞弊、监管确实、执行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严格追究负责领导责任;对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违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行为,要严格追究责任,并作出相应的处罚,依法追究其个人与单位的责任。这样才有利于改变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权责不明,管理不到位的现状。充分发挥和综合平衡资源的经济属性与生态属性,使自然资源得以最大化节约、生态破坏行为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系统能够全面修复。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信息公开和公共参与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项决策与具体实施的工作公之于众。鼓励和规范公众参与行为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队伍中来。只有在制度的保障下,才能更有效地推动生态建设,实现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三,解决生态问题文化创新是根本。建设生态文明要以文化创新为先导,构建先进的生态文化,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精神支持。新的理论才能指导新的实践,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影响着生态保护法规、生态治理制度的制定,影响着科技领域在生态文明中的作用,因此文化创新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由之路。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将自然赋予道德的地位,更加注重和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立文化创新系统,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提炼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理论性、前瞻性的问题,通过理论创新来破解生态和发展困境;强化公众生态理念和道德建设,提高社会各阶层的生态与道德意识,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道德观;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融会贯通中西方学者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理论,结合本国国情,推陈出新,实现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转变。

生态文明建设将是一场持久之战,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构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出的新挑战、发出的新信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题中应有之义,生态兴则文明兴,只有在思想、制度、经济建设上严格遵循生态文明标准,转变价值观念,更加重视自然对人类发展的作用,提出行之有效的生产、保护、治理措施,才可能力争在更短的时间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刘丽娜,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王圣桢,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X321

A

1006-0049-(2016)15-0054-02

猜你喜欢

文明环境生态
请文明演绎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