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医疗新闻伦理失范现象探讨*

2016-02-05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医疗信息

檀 琳

(第四军医大学政治部,陕西 西安 710032,tanlinxa@126.com)



·医疗信息伦理·

新媒体环境下医疗新闻伦理失范现象探讨*

檀琳

(第四军医大学政治部,陕西西安710032,tanlinxa@126.com)

通过对自由化表达、病毒式传播、娱乐化倾向、暴力化舆论、随意化曝光等新媒体信息传播特点进行阐述,并以近年来几起伦理失范的医疗新闻案例为证,剖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医疗新闻可能出现的内容失实、权威失信、道德失誉、社会理性失智、公众隐私泄露失控等不良现象。

医疗新闻;新媒体;伦理失范;案例

2014年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6.49亿人,网络发展进入了质变飞跃的时代[1]。以互联网、局域网、卫星等为渠道,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为终端的新媒体传播形态,正在建立“功能互补、边缘融合、形态创新”的新传播秩序[2]。

但是,便捷自由的新媒体常常发布与事实不符的消息,作出与媒介自身职责义务背道而驰的非规范行为。这种失范现象对新闻伦理产生挑战,对大众造成伤害。据统计,60%的假新闻首发于微博,每周二是一周微信“谣言”传播的最高峰。在“谣言”前7类主题中,疾病相关、健康养生类分列第3、4位[1]。辨伪方能存真,明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伦理的失范表现,是科学传播医学信息、准确撰写医疗新闻、推动提升媒介素养的首要任务。

1 自由化表达挑战新闻真实准确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自由程度较高。部分网站、微博、微信虽然实行实名制,但绝大多数未采取发布前审核制度,论坛等平台的监管难度更大。发布者层面,新媒体信息的发布者可以是通过平台认证的组织机构,也可以是虚拟的个人,几乎没有传统媒体担任“守门人”角色的专业团队;内容层面,新媒体消息往往是转载其他媒体或自己见闻所得,前者不注重标明信息来源,后者大多没有见证人。这些都给新闻信息的真实准确埋下隐患。

真实准确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力,医疗新闻的真实准确还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科学的严谨负责。现实中,新闻的自由表达有时被传统媒体误读,更时常被新媒体过分放大。从某种程度上说,严谨科学的医疗新闻容不得猜想和臆断,与崇尚自由风格的新媒体存在悖论,矛盾升级就催生出虚假医疗新闻等伦理失范现象。

2014年,某新闻网站发布“产妇手术台上死亡”的报道,详细描述“死亡后赤身躺在手术台,医生护士全体失踪”的情节,随后被全国媒体大量转载。当地主管部门仔细调查后还原真相:院方启动绿色通道全力抢救“羊水栓塞”产妇,家属情绪激动冲进手术室时医护人员正在休息并非“全体失踪”,都尽到了应尽责任。这条新闻单方面采信患者说法,忽略“羊水栓塞”的科学事实,频频采用感情色彩鲜明的字句,把新闻讲成了离奇故事,造成较恶劣的影响,成为“2014年度十大假新闻”之一[3]。

2 “病毒式”传播挑战官方信息权威

新媒体依靠技术优势大大降低信息的编辑、传播成本,有效提高受众参与传播活动的热情。但是,复制粘贴、一键转发等操作上的便捷也带来了冗余信息,甚至大量垃圾信息“病毒式传播”的负面效果,过滤无用信息的时间往往大于寻找有用信息[4]。新媒体看似提供了很多选择,但淹没在数据海洋中的受众,失去了对信息的辨析能力。

新媒体中层出不穷、“爆点”不断的医疗新闻是社会和大众都比较关注的内容。但其中有些内容与事实不符,受到专家质疑;大多数没有后续进展,成为过眼云烟。过多或真或假的“专家观点”“温馨提示”可能逐渐扰乱大众的认知系统,让他们的心态从求知好学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对官方发布的医疗信息都持怀疑态度。

2014年底,微博爆料西安某医院医护人员摆出“V”字手势,与尚未结束手术的患者合影。该事件以刷屏形式迅速占领网络、微博、微信,引发各大传统媒体高度关注,网友纷纷讨伐涉事医生缺乏职业道德。主管部门通报调查情况,责成该医院向社会公开道歉,并全面整改。但几天内“剧情”接连反转,3名被免职的涉事人员向媒体哭诉“另有隐情”,患者证实“拍照经过我同意”[5]。当真相一层层抽丝剥茧后,当初群情汹涌的媒体纷纷“打脸”,不信任的社会情绪泛滥,大众可能持更冷漠心态[6]。

3 娱乐化倾向挑战医学道德高地

新闻事业的功能主要包括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传授知识、文化娱乐、刊登广告。目前,新闻的娱乐化倾向逐步突显,而信息、教育等功能慢慢弱化,这一现象在新媒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内容上,多是街谈巷议、社会民生,甚至情感宣泄;表述上,多采用俏皮调侃、高度省略甚至不避粗俗的口语,时常创造时尚新词汇;包装上,图片、视频醒目,文字说明简单。

医疗新闻的作用包括发布医学动态、推动医改舆论、普及健康常识、介绍名医名院等,这些决定了医疗新闻必须兼具医学的专业性、严谨性和新闻的通俗性、信息性。耸动的标题、煽情的描述、主观化的推断、不科学的称谓等,不仅造成新闻伦理失范,更是对医疗行业价值和医务人员形象的扭曲,对社会大众生命健康的不负责任。

2014年,朋友圈里流传一条“医生异地救人被诉”的新闻,被众多义愤填膺的同行极力转发并评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该文称执业医师李芊乘火车时帮助高危孕妇生产,但法院认定其非法行医,多级卫生主管部门也对行政复议无应答。随后,文中提及的医院和法院发布官方消息,均称无此人此事。原来,这是某医务人员认为相关法律中对医护人员保护不充分,为发泄不满、吸引眼球、制造事端,凭空捏造发布该虚假帖文[7]。不理智地编新闻、转新闻是医护人员在舆论上的“集体狂欢”,调侃身世式的情绪宣泄看似是无奈之举,其实给本已紧张的医患矛盾伤口撒盐,让白衣天使崇高的道德形象沾染一缕灰尘。

4 暴力化舆论挑战社会理性思辨

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介监督的区域更广、程度更深、跟踪更持续,有助于揭露丑恶现象、推动民生发展。但是也存在这种现象,某些网民利用新媒体平台对他人大肆抨击鞭挞、对事实任意扭曲编造,不断放大受众的非理性心态和情绪,降低大众的理性思辨能力。这种不恰当的监督可能演化成媒体暴力、道德审判、舆论绑架,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8]。

不得不承认,目前医患关系信任危机与新闻媒体不适当的监督密切相关。人民网舆情监督室认为,包括新媒体在内的众多媒体为患者鼓与呼,在打击收受红包、回扣、降低医疗费用中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批判式报道长期渲染使大众不信任医院,轻视医务人员的辛勤劳动[9],很多患者进医院前已形成“职业道德素质低”“医疗费用高” 和“技术水平差”的刻板印象[10]。更令人痛心的是,某些没有道德底线的新媒体对“伤医辱医事件”不仅没有痛斥,反而摆出一份冷漠面孔甚至是叫好姿态,自认为“弱势群体”的大众被蒙蔽了理智,更助长了“医闹”的气焰。

2011年,深圳某医院建议一名无法正常排便的婴儿进行造瘘手术,花费约10万元,但孩子在使用0.8元液状石蜡后症状缓解。10万元与0.8元钱间的巨大反差,引起网友一边倒地痛斥“医疗黑幕”。接诊医生和医院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3名有类似症状病童的家长拒绝手术,造成患儿病情加重[11]。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微博中感叹:我被没良心的记者狂骂事小,舆论误导民众事大!更为乱起哄的网民可怜[12]!

5 随意化曝光挑战公众隐私权利

新媒体高度社会化,熟识的人可以在微信中分享,不认识的可以从微博中了解,因此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越来越难分开,新闻涉及个人隐私内容不可避免。一方面,新媒体把关功能弱化,或有意或无意提供了涉及他人隐私的信息;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将他人分享的碎片化信息拼接组合,可以还原出其现实世界的真实图景,这种隐私暴露被称为“人肉搜索”,虽为被动但往往会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与其他社会信息相比,医疗隐私遭到暴露的可能性更大。在医疗报道、医学科普、医患交流中,有时为了准确表述难以避免地会披露与病人有关的重要信息,甚至发布一些恶性肿瘤、器官畸形或手术的照片,令当事患者和普通公众难以适应。这些一旦经由网络等新媒体泄露,改正和说明都来不及,即便彻底删除也难以消除不良影响。马来西亚、委内瑞拉多名实习医生先后在网上发布手术室接生、女性私处的照片,当地卫生部门已介入调查[13]。

另一种情况,出于新闻炒作和个人目的,借新媒体曝光医务人员住址、联络方式等个人信息。2015年,医生周某被举报“用急救车送亲友”,主管部门调查后认定其公车私用并进行了处理。即使涉事医生已出面道歉,但还是没有得到愤怒网友们的原谅,个人资料、照片被悉数发布在网上,给他的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不良影响[14]。

[1]唐绪军.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2015)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3-5,52-64.

[2] 白华鲜. 新媒体及传播秩序的新变化[J]. 理论界,2010(3):157-158.

[3] 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白红义,江海伦,等.2014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5(1):27-38.

[4]张承宇. “微”力量——作为新媒体的微博研究[M]. 济南:齐鲁书社, 2013,96-104.

[5]王乐文,方敏. “手术室自拍”引发风波后[N]. 人民日报, 2014-12-24(11).

[6]李浩燃. 别让信任为不良情绪埋单[N]. 人民日报, 2014-12-23(5).

[7]杨绍功. “李芊医生”之类的“精神伤医”也需严惩[N]. 北京青年报, 2014-06-29(2).

[8]张春华. 网络舆情:社会学的阐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172-177.

[9]何新田,白梅,潘若辰. 今日舆情解读:多管齐下缓解医患矛盾[EB/OL]. (2012-11-30)[2016-04-01].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2/1130/c212785-19755276.html.

[10]秦晓强,尹文强,黄冬梅.医院暴力事件网络舆情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与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1):21-25.

[11]刘勇、赵炎雄. “八毛门”掀波澜 手术恐慌症蔓延[N]. 南方都市报, 2011-09-15(32).

[12]见贤. “八毛门”:喧哗之后的真相令谁难堪[N]. 羊城晚报, 2011-10-22(2).

[13]陈慧. 检查病人私处时医生竟拍了这张照片[EB/OL]. (2015-08-28)[2016-04-10].http://society.huanqiu.com/photonew/2015-08/2793448.html.

[14]王宁,蒋成柳. 医生用急救车送亲友为图方便 涉事医生个人资料照片惨遭人肉[EB/OL]. (2015-01-25)[2016-03-25].http://www.chinadaily.com.cn/interface/zaker/1142841/2015-1-25/cd_19398657.html.

〔编辑吉鹏程〕

DiscussiononEthicsAnomiePhenomenaofMedicalNewsunderNewMediaEnvironment

TAN Lin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China, E-mail:tanlinxa@126.com)

Inthispaper,thecharacteristicsofnewmediainformationdisseminationareinterpretedindetail,includingtheexpressionofliberalization,virus-disseminating,inclinationofnewsentertainment,violenceofpublicopinionandover-exposureofprivacy.Thisarticletakestheimmoralcasesofmedicalnewsinrecentyearsasexamples,deeplyanalyzestheseriousphenomenaofmedicalnewsundernewmediaenvironment,suchasmisrepresentation,lossofauthority,morallossofreputation,lossofsocialrationalityanddisclosureofpublicprivacy.

medicalnews;newmedia;ethicalanomie;cases

2016年度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医疗卫生改革发展与医德医风建设新常态研究(2016Z005)

R-052

A

1001-8565(2016)04-0678-03

2016-05-01〕

2016-07-25〕

doi:10.12026/j.issn.1001-8565.2016.04.41

猜你喜欢

医疗信息
医疗UDI
医疗合同中医方违约责任的判定
订阅信息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展会信息
什么是医疗告知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