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型批评视角解析霍桑《红字》中“罪”与“赎”

2016-02-05许哲颖

山西青年 2016年15期
关键词:霍桑红字原罪

许哲颖

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天津 300204



原型批评视角解析霍桑《红字》中“罪”与“赎”

许哲颖

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天津300204

原型批评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红字》这部隐喻性较强的浪漫主义小说。这部作品看似简单,讲述了一个关于通奸的故事。但如果读者不熟悉西方文学传统尤其是圣经传统,作为“异质”文化中的读者就很难真正的进入到文本内部。本篇文章将以原型批评的视角对《红字》中所体现的“罪”“赎”意识做出新的解读。

《红字》;原罪;替罪羊

一、原型批评与霍桑思想的矛盾性

20世纪初神话原型思维正式被引入文学批评。加拿大文学批评家弗莱以弗雷泽人类学研究和以荣格心理学研究为基础,提出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综观整个文学史,神话原型在不同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不断重复出现,依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传统的主流西方文学大都能从中挖掘出有关古希腊神话和《圣经》的原型。

19世纪美国浪漫派大师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以17纪新英格兰的清教主义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一件发生在北美殖民时期的恋爱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嫁给了年迈的医生奇灵渥斯,他们之间并没有爱情。在孤独中海斯特与年轻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并生下女儿小珠儿。海斯特被当众惩罚,戴上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海斯特坚贞不屈,拒不说出孩子的父亲。独自抚养女儿珠儿长大,在后来的日子里由于高尚的品行受到了人们的敬爱。这个故事的背景虽然是17世纪,但作者的真实意图却是在影射的其所处时代—超验主义盛行的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是对清教传统的颠覆和反驳。霍桑意识到清教伦理对人性的压抑和对摧残,但又无法彻底摆脱这种他从小就耳濡目染的旧的文化传统。他想寻求改变人类生存境遇的方法,追求完美的理想和道德,但又无法找到既合情合理的途径。霍桑是一个常常处在彷徨、困惑和犹疑心态中的作家,他对“罪”的认识就反映了这一点。霍桑反对超验主义人性本善的观点的,他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上帝会惩罚罪人,但只要人不失去其信仰就会得到上帝的拯救和自身的救赎。霍桑小说惯用大量的象征和原型,并赋予这些象征和原型以模糊的含义,导致多种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解释,诱发读者展开想象和联想。

二、红字“A”所体现的原罪意识

《圣经》中记载上帝创造了男人,用他的肋骨创造女人,将他们安置在伊甸园中,夏娃受到蛇的诱惑违反上帝的禁令偷吃智慧果,二人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开始了尘世生活的苦难。这也就是人类原罪的由来。人类在犯下原罪后,又犯下另一桩罪,加深了人类的罪恶。人类始祖离开伊甸园后生了两个儿子该隐和亚伯,该隐、亚伯同时像上帝献祭,上帝选择了亚伯的祭品没有选择该隐的,该隐怀恨在心就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上帝惩罚该隐远离人群流离飘荡在地上,同时在他身上做出一个记号,免得人遇见就杀他。上帝在给该隐惩罚的同时他又向该隐施以保护。该隐犯嫉妒兄弟亚伯,杀死亚伯,犯了基督教十诫中的两条,杀人和嫉妒。该隐是人类的第一个头生子,同时也是人类的第一个杀人犯,他将死亡带到人间。该隐加深了人类的罪恶。上帝给该隐做出的标记,即是惩罚又是拯救,上帝不会放弃他的子民。而小说中红字“A”,与上帝给该隐的标记有着相似的作用。它是一种惩戒,同时也是一种保护。

红字“A”有两个方面的作用,红字“A”是海斯特生活中逃不掉的标记,既是她的耻辱也是爱的产物。海斯特无私的帮助别人,她对别人的帮助从不做任何的索取,也从不需要他人的感激。她态度孤傲且独立,保持着极大地做人的尊严,她对别人的帮助不是出于讨好,而是源于善良的本性,和对自身的救赎。霍桑在批判超验主义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中对人的自我完善观点,他人的首要责任就是自我完善,而不是刻意追求金玉富贵。理想的人是依靠自己的人,而海斯特通过自我完善就变成了一个理想的人。“A”如同上帝的一柄戒尺,在给海斯特带来巨大痛苦和惩罚的同时,也给了她保护。这与上帝在该隐身上所做出的记号有着相似的作用。红字“A”对海斯特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它不断鞭策海斯特向善向上帝靠拢,不断接近真理、爱和美。海斯特通过努力实现了自身的救赎,同样也感染了那片带给她痛苦与耻辱的土地上的人们。

三、清教主义与“替罪羊”

早期殖民地采用政教合一制度,早起移民者以宗教的理想勾勒出国家未来所追求得目标。这种宗教热情,从一开始的提倡勤俭节约,勤劳奋斗逐渐走向极端,扭曲人性,毁灭人应有的幸福。海斯特所生活的小镇也是这样,清教徒们死守着他们的戒律,将海斯特视作不可饶恕的罪人,疏远她,侮辱她。带上红字后的海斯特似乎得到了一种全新的体验,胸前的红字“A”似乎能够让她感应到潜藏在别人内心中的罪恶。“表面的贞洁不过是骗人的伪装,如果个人内心的真实都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话,除了海斯特·普林外,好多人的胸前也都会有红字闪烁着。”①海斯特是向众人展露其罪恶的罪人,她多次走上刑台,将自己的所犯下的罪暴露在阳光下,海斯特是那个特定时代的牺牲品,海斯特是清教主义和男权社会的牺牲品。耶稣为解救世人,宁愿钉死在十字架上牺牲自己,救赎世人的罪恶,作为祭品奉献给天主。在这里,霍桑同样为这个伪善社会预示了他们的救赎之路:那就是由海丝特对罪的痛苦经历来感染世人,海斯特以其所经历的苦难、舍己为人的善行以及对人心隐情的敏锐直觉让她的清教徒邻舍们反思自己的罪恶、狭隘,从而培育内心的善良、仁慈和博爱。由此可见,霍桑强调人对自身的超越必须源于对罪的感悟,有了对自身罪的深刻认识,人才会有深切悔改的意识,才能实现人自身的超越。霍桑认为人只有真正感悟到自己内在的堕落性,才会产生赎罪的动机,只有通过忏悔和赎罪的途径人才能实现超越并接近上帝。作为“替罪羊”的海斯特,用自身的苦痛经历拯救世人所犯下的罪恶。

四、总结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认为,文学艺术的产生是人的潜意识活动而产生的结果。《红字》作为一部含有多重意象和原型的深刻作品,体现了霍桑对人类原罪意识,以及对人类所受的惩罚与实现灵魂救赎的可能性的深刻思考。

[注释]

①[美]霍桑著,侍椼译.红字[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1036.

[1][美]霍桑著,侍椼译.红字[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李红.《红字》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个性分析[J].作家杂志,2013(1).

I712.074

A

1006-0049-(2016)15-0169-01

猜你喜欢

霍桑红字原罪
玫瑰有刺
玫瑰有刺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霍桑与权力技术的现代转型:红A字和催眠术的启示
阿奎那关于原罪的实在论解析
罪与罚
《年轻的布朗先生》:对信仰的批判与坚持
原罪
智力跷跷板
蓝笔写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