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道致中和
——儒家道家的中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6-02-05

山西青年 2016年15期
关键词:儒道中和中庸

时 越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000



儒道致中和

——儒家道家的中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时越*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000

“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形成和发展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关于中和精神的思想体系,我国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和思想。儒家和道家虽然都是在中和精神的指引下思考,但是内容与方向又不尽相同。分析研究儒道两家的中和思想,发掘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和生存智慧,学习其所蕴涵的积极合理的思想内核,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中和思想;中庸之道;中和精神;当代价值

传统的中和之道是对宇宙万物、人生万象的一个基本的规律总结,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中”是方法论,表征的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佳关系和人的行为的最佳方式。“和”是价值观,表征的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由“中”达“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哲学和生存智慧。

一、儒家的中庸之道

孔子从伦理政治的角度首先提倡“中庸”。《论语·雍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的孙子子思吸收了老子思想的天道观和常道论,写成《中庸》一文,使中庸思想不仅概括人伦而且概括物理,形成完备的中庸哲学体系,形成了中庸之道。《中庸》将“中”与“和”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提出完整的中和思想。中和在儒学当中显然具有核心的意义,它既指向伦理心性,也指向宇宙秩序。“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认为,世界的本体就是人的喜怒哀乐,它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这就是“中”,“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合乎情理的抒发就是“和”。按照儒家的这个伦理方向,人是不应该堵塞这种处于潜伏状态的内在情欲的,但是如果狂乱的发泄,冲垮了儒家的这种伦理秩序,那显然是不符合儒家之道的,所以它要“发而皆中节”。每“发”都符合儒家的伦理渠道,这就是“和”。

《中庸》认为“致中和”应该“执其两端,而用中于民”,也就是朱熹所说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这样,儒家作为一个“述而不作”的复古学派,就遵循了中国文化几乎在发轫之初就注重“和合”的传统,从而把中庸之道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之道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之境,中庸之道的手段是“执两用中”,而中庸之道的最终目的是“致中和”。

二、道家的中和之道

(一)老子的中和之道

老子使生命保持和谐稳定而长久的方法介乎儒家的中庸之道与庄子的相对主义之间。老子讲了很多看起来非常“辩证”的话,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等。也就是说矛盾的两端总是在变来变去的,在这种时候你想持中居正都很难,怎们办呢?在事物两端当中,老子总是让你守住下的、基础的、本源的那一端。你有了这一端,另一端你也能左右它,所谓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老子赞美的是静而不动、不自作却能生万物的母性精神。但是,老子的善变法,没有任何条件的“反者道之动”,使其概念比儒家更含混不清。任何事物都是它的反面,他的概念流动起来没有任何条件。这和辩证法概念的流动还是不一样,辩证法不像老子的概念没有定性的流动。

(二)庄子的中和之道

在庄子看来,一切分析、分化都足以给生命造成痛苦,造成“偏”和“亏”,所以,善于“养生”的庄子就要抹杀一切差别和界限。抹杀差异之后,庄子要使一切都归于混沌。庄子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大和小是一回事,没有任何差别。儒家不是要在二元概念的中间致中和吗?庄子干脆把二元之间的界限给抹杀了。是非有吗?“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结论是没有是非。庄子的“致中和”,就是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和天地万物完全合而为一了,就达到混沌了,回到原始状态了。那种状态就是“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庄子不像儒家的中庸之道,在事物的两端持中居正,也不像老子的“善变法”那样,在两端之中守住基础的、根本的那一端,而是要把自己完全“和合”到天地自然中去,抹杀一切界限,使一切都混沌而模糊不清,达到人与天地宇宙那种亲密无间的大和。

三、中和思想的当代价值

我国儒道两家的中和思想,其正确合理的思想内核为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精神资源。首先,中和精神强调“和为贵”,靠致中和来消除种种差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谐,这有利于改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化,我们要重视“中和”的道德要求,同时发挥道德的“和”的功能,协调好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与国家的关系。要重视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使每个人以平等的社会公民身份,在社会公共场所各项活动中,能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再者,在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中和精神强调天人合一,人要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这对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文明,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最后,中国文化的中和精神是对亨廷顿为代表的文明冲突论的一种有力批驳。我们应抛弃西方那种二元对立的思维,而转向二元中和的中国文化。文明不但是冲突的,更是融合的。今天,我们在努力维护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应把传统的中和精神转化为和平共处、兼爱宽容的基本准则,推进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和谐,这种以彼此兼容、彼此吸收的和合姿态,而不是对立姿态来看待其他文化的多元共存主义,必能带来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季羡林.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

[2]陈科华.儒家中庸之道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哲学研究,2006(2).

时越(1990-),回族,河北沧州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G41

A

1006-0049-(2016)15-0096-01

猜你喜欢

儒道中和中庸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范扬:博采与中和的风范
“老孔同源”与儒道互通——宋翔凤解《老子》思想的文化审视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科学家摸清HIV-1中和抗体产生途径
半碗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