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荀人性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新论

2016-02-05戈晓萌

山西青年 2016年15期
关键词:性善论人性论本性

戈晓萌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103



孟荀人性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新论

戈晓萌*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济南250103

在中国人性论发展史上,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是被大众所熟知的两种学说。文章通过对两种人性论的说明分析,欲得出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启示。

“性善论”;“性恶论”;人性;思想政治教育

在中国历史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都从孔子的人性论出发,但关于人性的理解却不一样。他们对人性有自己的界定,两者既不同又互为补充,有着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笔者分别对两者进行解释说明,更好地得出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内容

(一)孟子“性善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出发,认为人能够以怜悯之心去爱人,具有行善的本性。因此,他明确地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性等同于人的道德性,人生下来就具有的仁义礼智等情感和道德理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1]。道德是人们内心先天就具有的,不是由外部灌输进人们的观念之中。在孟子看来,这些道德不是现在的道德,是现在道德的原始状态,孟子称之为“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2]换句话说,人类天生具有这四个“善端”:怜悯之心、羞耻之心、谦逊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还特别指出,对上述四个“善端”进行继承和创新,仁、义、礼、智“四德”就形成了,继而达到至善的状态。

孟子重视教育和环境的影响。第一,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继承和发扬人的“善端”,即“修心养性”,让人的本性战胜恶的力量。第二,他认为社会环境在潜移默化间会改变人的道德品行。人的道德品质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被改变的。

(二)荀子“性恶论”

荀子认为如果人本性是善良的,那么顺其本性发展就足够了,制约人们行为规范的伦理道德就不复存在了。但是一旦承认伦理道德是必须的,那就说明人的本性中有不道德的因子,需要对它们加以制约和修改。因此,他指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即声色欲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等自然属性。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原始属性,自然本能;而善,即仁义礼智信,是后天教化的社会属性。“伪”在这里不是指虚伪,而是“人为”,就是教育。他说,人的本性是恶的,人都有各种欲望,希望好运避免厄运,想要长生不老,而对死亡恐惧。如果顺从人的本性,个人的道德品质就不复存在,社会就会陷入混乱的局面。因此荀子强调教育的作用,更推崇法治,希望教育和法律对人起导向和约束作用。

综上所述,“性善论”和“性恶论”都把人性和动物的本性相区别,并从人性出发,重于对完善人格的塑造。除此之外,两人都强调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后天改造和影响。认为“四心”只有经升华形成“四德”,才能成为高尚之人。但不同之处在于“性善论”突出“内圣”,即人的主观能动性,人通过自我努力和教育的影响能成为至圣之人;而“性恶论”认为法律规范重于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孟荀人性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现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可,我们在不断开放的同时,也要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对我有用的东西。用今天的标准看,儒家孟荀人性论虽然有其不符合潮流的地方,但是我们应该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继承创新其中好的东西,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仍有重大启示。

(一)关注人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

在先秦儒家看来,人与世间万物的不同在于,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所以是世界上最高等的生物。所以,把人摆在万事万物的至高点上,在先秦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看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建构与发展,是把人作为教育主体,置于根本位置上。而我们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方面上没有看到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人的正常需要。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受教育者仅仅看作是只会接受的客体。鉴于此,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应该把握好儒家人性论的基本观点,尊重人,正确看待人性问题,把对人性的关注和研究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

(二)主体间性的良性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教育将教育者视为唯一主体,受教育者仅仅被放在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的位置上,呈现压抑的状态。学生成为没有独立、自主、创造思维的客体,严重影响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性善论教育思想对当代思政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性。在孟子看来,“尧舜与人同耳”、“圣人与我同类者”。人人生而平等。我们必须建立“双主体”下的平等交往、双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教育者负责价值引导,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基于自身思想基础及内在的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接受教育的影响,进行自我完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再是主体和客体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

(三)法律规范的导向和控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

“性善论”在现代教育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过分强调道德教育,导致我国思政教育出现重德育轻法制教育的问题。荀子的“性恶论”提出人性本恶,但事实上它注重的是“化性起伪”[3],即人要正确看待自己恶性,并在性恶的基础上通过礼乐教化达到善。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偏向于“性善论”,这给受教育者错误的暗示,认为天性本善,没有必要去做通过努力去改变自己的本性,从而导致大部分人不思进取。荀子认为如果只重视教化而不重视“刑罚”,不足以保障教育的有效实施,维护社会统治秩序,他主张礼法并施,即要求德育与“刑罚”并举[4]。二者缺一不可,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1]孔子.论语·阳货.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孟子.孟子·告子上.北京:中华书局,2006.

[3]荀子.荀子·性恶.北京:中华书局,2006.

[4]赵瑞芳.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新论.聊城大学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

戈晓萌(1992-),女,汉族,山东青岛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64

A

1006-0049-(2016)15-0114-01

猜你喜欢

性善论人性论本性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浅析孟子“性善论”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羊质虎皮
本性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