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衢州市河湖库塘清淤三大难题的破解

2016-02-05衢州市水利局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浙江衢州324000

浙江水利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五水共治衢州市清淤

郑 骞(衢州市水利局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浙江 衢州 324000)

衢州市河湖库塘清淤三大难题的破解

郑 骞
(衢州市水利局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浙江 衢州 324000)

河湖库塘清淤是浙江省“五水共治”的重点工作。通过对衢州市推进清淤工作的大量调查和分析研究,总结钱塘江流域源头地区在破解清淤资金瓶颈制约,淤泥循环化和资源化利用,水体清淤后长效监管的典型做法、经验和取得的成效。

河湖库塘;“五水共治”;清淤;衢州市

1 问题的提出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201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了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战略。“五水共治”启动3 a来,全省生态环境大幅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治水取得阶段性胜利。然而,水环境之殇,积久成弊,不少河湖库塘未经过系统治理,淤积严重,污染水体,“淤泥不清、水质难提”,河湖库塘清淤已经成为新阶段“五水共治”工作持续发力的着力点。浙江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1],浙江省水利厅“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浙江省水利厅联合发布了《2016年河湖库塘清污(淤)计划》,确定了全省清淤的年度目标,即1.01亿m3。然而,清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全省各地遇到的一项全新命题,资金保障,淤泥处理,清淤后防止二次污染等已成为制约清淤工作推进的难题。

衢州市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相关部署,积极响应、迅速启动、不折不扣狠抓落实,将河湖库塘清淤作为“五水共治”深度发力的中心工作。衢州市位于钱塘江流域的源头地区,河床比降大、河水流速快,结合源头地区山溪性河流的特征和淤泥分布特点,将清淤重心向山塘、水库,特别是农村的池塘、沟渠等小微水体延伸,科学制定清淤计划,启动了以“清千塘美百河春季治水大会战”[2]为着力点的河湖库塘清污(淤)工作,提出了“清污为先、控源为本、生态为魂”的清淤治污基本原则,广泛发动,迎难而上,积极破解“钱从哪里来、泥往哪里去、清后怎么管”3大难题。

2 创新思维,破解资金难题

衢州市是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地方经济总量偏小,为抢主汛期前的清淤“黄金期”,在上级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全市上下创新思维,积极谋划,破解了资金制约的难题。

2.1 整合项目

加大线上对接,整合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分类等项目的资金,将部分沟渠、村中塘清淤纳入财政补助。同时,把河湖库塘清污(淤)项目与河道综合整治、山塘水库除险加固、旱改水、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进行有机整合,统筹项目资金和项目工期,充分利用水库山塘放空的有利时机,一并开展清淤工作。如常山县球川镇结合低丘缓坡培肥政策,推动经营主体参与村中塘清淤,清淤近4 000 m3,既解决了新开发土地较贫瘠的问题,又通过补助政策,实现了“零成本”清淤。

2.2 多元筹措

大胆拓宽清污(淤)资金多元化筹措渠道,探索采用PPP运作、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山水入股、土地折价等资金运作方式,利用有限的政府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如常山县长风村,与浙江谷舞仁生公司签订框架性协议,由该公司出资对该村淤积水塘进行清淤,并开发月亮湾创意园项目,既完成了淤积池塘清理又推动了地方产业发展,实现了双赢。据不完全统计,衢州市各地多元化筹措清淤资金已达2 000多万元。

2.3 投工投劳

市、县、乡、村4级总动员,广泛动员辖区内党员群众积极参加,通过成立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巾帼服务队等,引领千万群众主动参与,村民们纷纷拿起锄头、铁锹参与到沟渠、池塘清淤中。据统计,全市发动参与清污(淤)人次超过30万,扭转了以往“政府干,群众看”的场面,掀起全民治水热潮。

3 科学规划,破解淤泥处置难题

为防止清淤后的二次污染,衢州市通过统筹规划、分类处理,基本解决了淤泥去向问题。

3.1 资源化利用

将杂质较少、富营养化的水塘、河段的淤泥进行堆积,利用淤泥堆肥技术,降解淤泥中的有害物质。将干化后的淤泥以覆盖形式进行肥田沃土;结合农村垦造耕地项目还山还田、改良土壤、修复崩塌下陷的塘坝、河岸;结合“四边三化”,将淤泥广泛地用于河堤、道路、荒山植树的绿化用土。龙游县小南海镇,投资260余万元在18个村同时开展淤泥资源化利用,已疏浚水塘53个、清理淤泥14.71万m3,淤泥用于还山还田70.7 hm2(1 060亩)。

3.2 分类化处理

将池塘清淤与“三改一拆”相结合,采用“上下移位法”,将拆违产生的建筑垃圾下埋至废弃沟塘,清出的淤泥则上移覆盖填埋建筑垃圾,并结合“三改一拆”政策,全面拆除河道、池塘周边的乱搭乱建,还原池塘与河流原貌。对部分面积较大、淤泥外运缺乏消纳场地的水塘,以“做靓村中塘”为目标,实施村塘整治,改善景观,《浙江日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3.3 无害化消纳

部分污水处理厂、生态氧化塘、园区排渠的污泥污染程度较高,为此引进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公司的技术,建成全省首条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污泥生产线,在回转窑烧制水泥的过程中掺入一定比例的污泥进行高温处理,有机物污染物被完全分解,病原菌、寄生虫卵全部被杀死,重金属等物质转化为水泥成份而被固定,解决了污泥的二次污染问题,实现了污泥处置循环利用。截止目前,衢州市已在市区、龙游县、江山市建成泥回转窑协同处置污泥生产线3条,处理能力总计达400 t/d,服务半径达50 km,已累计处置有害污泥2.8万t。

4 强化管理,破解清后管理难题

清淤是手段,只有通过长效管理,才能有效巩固清淤成果,从根本上防止清后水体的污染反弹。

4.1 控源头

以控源为本,继续狠抓生猪养殖整规、洁水养鱼、农村双治等工作,统筹推进截污纳管、重点污染行业的整治,确保污水不入河、不进塘,并建立污染源管控的长效管理机制。全力落实流域河长制度,强化淤积巡查监测,建立轮疏工作机制,防止清污(淤)后二次污染,确保“有淤常疏、清水常流”。

4.2 引活水

在完成清淤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水系连通、生态调水工程。以常山县千红灌区南干渠节水灌区项目为引领,开展常山港何家金川片区水生态系统治理项目,对已完成清淤的池塘及时跟进净化措施,采取挖塘蓄水、挖渠引水、挖沟排水等方式,打通水系“断点”,将水库、水塘与河流连接起来,利用机泵从常山港抽水入塘,激活清淤后的塘库,将“死水”变为“活水”,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及其自净能力。

4.3 建机制

创建塘长制,联系部门、乡贤认领制,年鱼分红制等长效管护举措。实行乡、村2级塘长制,组织落实专门“塘长”对村中塘进行长效管理,落实“一塘一长、一塘一策、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目前已落实塘长400余名,设立“塘长公示牌”300多块;发动联系部门、乡贤通过捐资形式认领“池塘”“河道”,落实动态巡查、常态保洁,并将治理、管护情况以“家书”的形式定期反馈给寓外乡贤,目前累计发动200多个县级挂联部门、80余名乡贤认领池塘;对部分适合养鱼的村集体库、塘,在整治完成后投放鱼苗,并以《村规民约》约定承诺以“洁水养鱼、年终分鱼”的形式奖励参与投工投劳的村民,打造“年年有鱼”的长效管护机制,提高群众参与“年鱼塘”日常监督和长效管护的积极性。

5 结 语

浙江省河湖库塘清淤工作启动以来,衢州市结合自身水系体征和淤泥分布特点,按照全流域整治的理念,以“清千塘美百河”为河湖库塘清淤重点,把“五水共治”工作由河道的干支流延伸至农村小微水体,通过清淤疏通了河流的毛细血管。结合源头地区经济总量偏小的现状,通过树立系统治理和整合集聚的理念,多元化筹措清淤资金,用有限的政府资金撬动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利用淤泥进行肥田沃土、景观绿化,建设水泥回转窑协同处置污泥生产线,有效解决了污(淤)泥的出路问题,防止清淤后的二次污染。通过严控源头污染,引活水入塘,建立长效机制,极大地巩固了清淤成果。

截至2016年6月,衢州市通过开展河湖库塘清淤工作,累计清淤313.00万m3,新增蓄水量194.00万m3。2016 年1— 6月,全市纳入考核的16个省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均满足水环境功能区的目标水质要求,达标率100%,清淤工作的生态效益初步显现。

[1] 沈洁,马可远.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N].浙江日报,2016 - 02 - 28(1).

[2] 江帆,赵铮琳,毛丽芳 ,等.衢州清千塘美百河[N].浙江日报,2016 - 02 - 17(1).

(责任编辑 黄 超)

TV697.3

B

1008 - 701X(2016)06 - 0023 - 02

10.13641/j.cnki.33 - 1162/tv.2016.06.007

2016-07-25

郑 骞(1986 - ),男,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资源管理和五水共治工作。

猜你喜欢

五水共治衢州市清淤
市政道路软基清淤回填施工技术实践与探讨
关于市政排水管道清淤技术的探讨
发挥媒体作用 助力“五水共治”——《绍兴日报》推进河长制报道的实践探索
浙江省“五水共治”中“抓节水”的重要性及开展路径探析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
图书馆“五水共治”专题文献资源库受到专家好评
牵引式排水管道清淤机器人的研究
衢州市衢江区第一小学
力士德清淤挖掘机
顺势而为 勇担责任 发挥优势 学校召开“五水共治”专题工作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