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H5技术的可视新闻研究
——以2016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两会报道为例

2016-02-05王雅君

传媒 2016年10期
关键词:页面可视化微信

文/王雅君

基于H5技术的可视新闻研究
——以2016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两会报道为例

文/王雅君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可视化成为传统媒体应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报道的重要表达方式。本文通过对2016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两会报道的5条H5可视新闻的分析发现,其具有较高的参与性、交互性、可视化等传播特质,但主题不够明确、用户存留时间短、传播路径单一等问题也制约着这一新闻呈现方式的传播效果及社会价值的体现。

H5技术 可视新闻 微信 两会

全国两会向来是媒体角逐的战场,各家媒体使尽浑身解数,投入包括V R、H5、可视化图表、短视频等手段在内的新技术、新设备以创新新闻表达方式。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先后推出了5条基于H5技术的微信新闻,阅读量近2000万,篇篇阅读量“10万+”。其中,《人大新闻发布群,傅莹邀请您加入群聊》一条截至3月6日20时页面总浏览量突破300万人,这些通过微信平台扩散的新闻专题,一经推送便在朋友圈火爆传播。

一、H5技术下可视新闻的设计原则

1.适应轻“悦读”。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较之于传统的纸质线性阅读,年青一代的用户追求一种轻松、愉悦,能带来感官体验的轻“悦读”。那些枯燥的时政新闻,冗长或者千篇一律的新闻通稿早就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出品的H5新闻专题,灵活的形式、接地气的语言,以及集可视化、交互性、参与性为一体的表达手法,使得严肃的两会新闻变得好看、好玩、有趣。

2.激活用户求知欲。运用新媒体技术对两会新闻进行“软策划”“可视化”等包装成为今年两会各家媒体的基本手法,但是如何包装、如何叙事才能打动用户,吸引用户点击阅读,这是设计一款H5新闻专题产品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推出的“傅莹邀请您加入群聊”,以聊天的形式激活读者的好奇心,刺激了读者的求知欲。

3.增强交互体验。对于各类H5新闻专题产品来说,在产品设计理念上都是殊途同归,最终目的就是深入浅出,适应碎片化传播环境下用户的阅读体验。H5技术会让手机网页看上去更炫酷,功能更丰富多彩。H5支持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功能,减少了网页对播放和读取插件的依赖。同时,H5还开放了地理位置接口,用户的定位服务因此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由于不再拘束于平面的图文结构,H5技术使报道立体起来。正如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的地铁广告所宣称的那样,“我不仅是一张报纸,我是全新的新闻体验”。

二、H5技术下可视新闻存在的问题

1.主题不够直观明确。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一些H5新闻产品在创意设计上投入很多精力,使得产品看起来具有炫酷的科技感,场景和音乐也都很有设计感,但是在链式传播中,其容本身在主题表达上却不够直观明确。在主题的呈现上,内容上过分强调轻“悦读”与页面的游戏化体验,导致很多新闻停留在表层解读上,缺乏个性化视角的深度挖掘。正如知名媒体人石扉客所言,“不少H5做得相当花哨,有效信息要拉到最后瞪大眼睛找半天才能看到”。

一些H5新闻产品为了追求可视化和极致的用户体验而增加问答、游戏等环节,但也增加了用户的阅读成本,而且会因为程序复杂,页面嵌入文件过多而导致用户在使用的过程出现加载困难的情况。数据显示,用户在使用手机时,如果遇到加载超过5秒的网站,74%的用户会选择离开,最终导致用户流失。

2.页面层级深,导致流失率高。在阅读上,H5新闻产品的用户触达率会随着页面层级的加深而减小,页面层级越深,用户流失的概率越高。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H5新闻产品《我送部长开两会》为例,用户进入首页,需要点击“抢单”,然后跳转到5位部长页面,再点击任意部长进行“抢单”,进入第三个页面“抢单司机与部长聊天”的场景。当持续40秒的对话完成后,需要点击“到达目的地去评价”的页面,这个页面又有若干选项供用户点击选择,才送完这位部长。如果需要了解其他几位部长的两会内容,就需要点击“继续接单”重复上述动作。完成整个H5的操作,需要19个页面,每一步的操作都有部分用户流失。

3.H5技术自身的瓶颈。从技术上而言,受移动手机浏览器的限制,H5页面在跳转上不稳定,在软件运行速度上依赖网速和移动终端的性能,还存在对摄像头、陀螺仪等硬件支持较差,开发出来的应用性能较差,不适合处理较复杂的逻辑等问题。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H5的传播渠道偏少。首先,在进入链式传播的过程中,H5主要依赖微信,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传播。其次,H5新闻的传播周期太短。一个通过用户口碑扩散的移动H5页面,其访问热度往往只持续两天左右,虽然也可以通过不同时间的投放持续刺激用户阅读,但它的生命周期决定了它只能在短时间内集聚大量阅读。最后,H5的传播效果难以监测。现在通过监测链接可以知道一个用户的阅读和转发行为,但是这个用户所带来其他用户的二次转发、再转发、N次转发的传播效果就很难全部捕捉到。

三、H5技术下可视新闻的设计策略

随着H5新闻应用的普及,用户正在褪去对其的新鲜感,面对技术瓶颈如何提升其传播力的问题亟待解决。

1.以移动场景作为入口,提升新闻转化率。移动互联网带来最重要的改变就是场景的跟随,没有场景支撑很难适应社交传播的环境。面对用户的社交阅读习惯,如何设计一款简单高效、可视化的又充满情感共鸣的新闻产品,是推动新闻进入朋友圈分享,提升转化率的第一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条H5新闻产品《人大新闻发布群,傅莹邀请您加入群聊》,把3月4日的人大新闻发布会以微信群聊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逼真地模仿微信用户日常生活中的聊天场景,以诙谐的对答方式把傅莹与现场提问记者的语音嵌入其中,让严肃紧张的新闻发布会变得轻松、活泼、有趣、好玩。更重要的是这种场景设计,能够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发布会现场,过一把与傅莹聊天的瘾。这种以聊天场景作为入口的H5新闻,既给用户带来了新的参与体验,也以一种极具亲和力和诱惑力的叙事,使其迅速在朋友圈刷屏,提高了转化率。

2.以创意为驱动,激活“睡眠用户”。媒体融合的关键是内容,但是擅长内容生产的传统媒体更需要掌握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强化互联网思维。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说什么、怎么说、何时说,都需要摸索。新媒体交互、平等、开放的特点决定了传统媒体不能机械地将内容直接搬到新媒体上,以“我说你听”的形式单向传输。在新媒体的语境下,传统媒体需要揣摩用户需求,以内容创意为驱动,通过“新闻+创意”的方式,让原本严肃枯燥的两会新闻变得生动、有趣。

作为新闻生产者,应把每个内容当成“产品”去运作,站在用户的角度,以吸引人的创意唤醒“睡眠用户”的阅读兴趣。2016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各路媒体在新媒体创意上都在各显神通。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的H5新闻《你有一份来自总理的神秘快递》就是这样一款富有创意的产品,其以日常生活中签收快递的场景作为切入,巧妙地实现和用户互动。当用户打开H5的时候,叮 一声,“快递”来了。“先告诉我你是谁”,有市民、学生等6个身份按钮供选择。拆开“快递”, 的一声,飞出“私人定制版”的惠民政策清单,每一条都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把原本“高大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装到大家最熟悉的生活场景里,实现了严肃时政新闻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刷屏传播。

3.利用关系设计页面,实现链式传播。移动社交传播时代,一条信息只有具备了内容、关系、价值上的高度契合,才具有链式传播的可能。其中,关系是一条信息实现“核心——边缘模式”扩散路径的关键环节,复杂的弱关系有助于实现信息扩散的“长尾”。在注重互动性和信任度的微信环境中,要想把H5内容一个链条一个链条的分享出去,需要先借助用户关系。因此,在进行微信H5页面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何利用关系触发用户的分享动机。在趣味化、可视化、动态化的前提下,一个好的H5页面还应该根据具体产品特性和传播要求,以相关元素引发用户利益和情感共鸣,增强用户的代入感。通过情感释放和表达,让H5内容成为用户关系链上共同关注与讨论的话题。此外,故事永远是最吸引人的艺术形式之一,讲述一个好故事,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勾起用户的回忆,引起共鸣,从而促使用户分享。

H5新闻《看!有人把十三五画下来了》,通过一张张画风细腻、赏心悦目的手绘动态图,以黑白画与彩色画的今昔对比,以及精心打磨的复古文字,勾起人们的怀旧情怀。将国家“十三五”的变化,浓缩到给父母打电话、回家、看病、蓝天、梦想等生活的细节里,以小家话大家,以个人的变迁展现祖国的发展。其中,以出行难、看病难等社会顽疾作为话题的引爆点,引发用户思考,戳中用户诉求,引起分享愿望。

四、H5技术下可视新闻的发展方向

H5技术优化了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体验,以低门槛、可视化、互动性等特征带来了一股新闻H5设计的热潮。未来的微信H5新闻在设计上可以与AR/VR技术相结合,以提高画面的美观性与和用户的互动性,增加更多交互性的人机互动、多媒体渲染,提升用户体验。不仅如此,还需要搭建跨平台、全入口、多载体传播的链接,延伸单一产品的用户“长尾”。最终突破H5技术瓶颈,打开目前闭环的现象,鼓励用户生产和用户运营维护,进而解决用户存留时间短、流失率高等问题。

作者系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1]余列平.数据可视化、H5、短视频:进击的新闻新表达在中国何去何从[J].传媒评论,2015(04).

[2]曾祥敏.时政报道中的信息可视化产品研究[J].现代传播,2015(07).

[3]慎海雄.“新闻+创意”:构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新常态”[J].中国记者,2014(11).

猜你喜欢

页面可视化微信
刷新生活的页面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答案
让Word同时拥有横向页和纵向页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