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曼殊诗歌中的印度

2016-02-05石嘉欣

山西青年 2016年20期
关键词:苏曼殊梵文印度

石嘉欣

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天津 300204



苏曼殊诗歌中的印度

石嘉欣

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天津300204

苏曼殊一生不长,却留下了不少名诗佳句。其中,印度文化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顺着诗歌中出现的印度俗文化词汇、佛教用语探源,可以看出这种影响来自印度俗文学以及佛教禅宗的思想,这些使他诗歌多围绕“愁苦”展开,徘徊于色空之间,又透着清静的禅趣。

苏曼殊;诗歌;印度文化

提起苏曼殊,人们首先知道他是一个诗人,其次才知道他的小说、散文、翻译多种成就。天然的才气、敏感的神经、真情的流露让这个多情的僧人诗名大躁。在研究苏曼殊的热潮中,有一点鲜有人注意,就是他的诗歌中涉及到了印度文化。本文旨在分析印度文化对苏曼殊诗歌创作及译诗产生的影响、影响的由来以及他如何看待这种影响。

一、印度纯文学的影响

苏曼殊与印度的姻缘要从他接触梵文说起。从12岁出家对梵文产生浓厚兴趣,到向乔悉磨长老学习梵文,再到写下了弥补中国梵文研究空白的《梵文典》。苏曼殊对梵文高度赞美,对印度文学的评价也极高,“衲谓文词简丽相俱者,莫若梵文,汉文次之,欧洲番书,瞠科后矣。”[1]

(一)印度古代文学的影响

苏曼殊在诗歌《耶婆堤病中,未公见示新作,伏枕奉答,兼呈旷处士》中有对印度直接描写。苏曼殊曾两次起意前往印度未果,从“梵土仍寥廓”、“恒河去不息”可以体会出苏曼殊想象的印度地域辽阔、恒河水长流不息,该诗中还提及古印度神话中的“须弥”山。另在《本事诗(十首)》其六中,苏曼殊将心上人百助比作印度传说中的乌舍神女,表达了自己的浓浓爱意。《本事诗(十首)》其二,“生身阿母无情甚,为向摩耶问夙缘!”[2]使用了古印度传说的摩诃摩耶夫人的意象,咏叹自己的身世之苦。

印度古代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深得曼殊推崇,但要说苏曼殊最喜爱的,还是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他在《燕子龛随笔》里,称誉迦梨陀娑为“梵土诗圣”,还将梵本《沙恭达罗》当做爱情信物送给了日本女友百助眉史(在他本事诗第七首中记录了此事)。至于迦梨陀娑的另一部作品《云使》,苏曼殊也是喜爱有加。《沙恭达罗》和《云使》正好契合了他的艺术审美观,丰富的想象、优美流畅的语言、对细腻真挚的爱情的歌颂,这些都拨动着苏曼殊富于浪漫的心弦。印度这种艳情味极浓的作品给了苏曼殊创作灵感,大批深情绮艳的诗句从他笔下流出:“此后不知魂与梦,涉江同泛采莲船。”“华严瀑布高千尺,未及卿卿爱我情!”郑逸梅曾以“风华靡丽”四字概括曼殊的本诗(十首),高旭也称赞他的诗是“其哀在心,其艳在骨”。

(二)印度近代文学的影响

随着曼殊对梵语的掌握,苏曼殊翻译了一首印度近代女诗人陀露多的诗歌《乐苑》。曼殊在译诗前嗟叹陀露哆的才华,被陀露哆的爱国精神打动,于是译此诗示世人。曼殊对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印度深为同情及感慨,对时局动荡的中国也满怀一腔热血,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更是感时忧怀,写下了一首首爱国诗篇。如东居杂诗(十九首)其二,“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只泪流!”此时的曼殊虽然流寓日本,贫病交加,但对祖国的命运仍然牵挂。又如《为玉鸾女弟绘扇》,这首诗表面上写佳人独立江头“似怜亡国苦”,实则抒发诗人因袁世凯窃国而引起的“亡国”之忧。

二、佛教禅宗的影响

(一)直接描写僧侣生活

苏曼殊在他的诗歌中大量运用了佛教名词,描写寺庙生活。如《住西湖白云禅院作此》,“斋罢垂垂浑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钟。”描写了曼殊在西湖旁白云禅寺打坐敲钟的清净生活。斋、入定、空、色、生天成佛、禅心、香火、劫灰、前身、破钵、袈裟、无生、孤僧、诸天花雨、妙迹、头陀等,这些佛禅用语在他的诗歌中随处可见,展现了一个具有佛心、佛理的诗境。

(二)以“愁苦”为主题

佛教认为人生即苦难,世事无常,所以人会陷入肉体、精神上的苦痛烦恼,曼殊自身的生活体验也印证了这一点。曼殊在诗歌创作中高频使用“愁”这个字眼,并多方面地展现人生之苦,有表现亡国之苦的“故国已随春日尽,鹧鸪声急使人愁”。有叙说命运之苦的“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诸天花雨隔红尘,绝岛漂流一病身”传达出曼殊的贫病交加,身世飘零。还有写诗人多情之苦的,“收将凤纸写相思,莫道人间总不知。尽日伤心人不见,莫愁还自有愁时。”写出曼殊对已嫁作人妇的秦淮河歌妓金凤的思念。“日日思卿令人老,孤窗无那正黄昏。”、“五里徘徊仍远别”这些可以看出曼殊对百助的思念及不忍别离。

(三)“色”“空”之间的徘徊

曼殊一生真诚地爱过一些女子,但他的僧人身份使他不能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双宿双栖,因而曼殊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剧烈的矛盾和痛苦,这种矛盾痛苦正是这些缠绵悱恻诗篇的创作根源。“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禅心一任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忏尽情禅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经眠。”“曾遣素娥非别意,是空是色本无殊。”正如柳亚子所断言:“学佛与恋爱,正是曼殊一生胸中交战的冰炭。”曼殊在我执与破除我执之间徘徊,写出了一行行绝代伤心的愁句。

(四)具有闲适的禅趣

受随缘自适的禅宗思想的影响,曼殊的诗自然闲适又带有禅意,以《柬法忍》为例,曼殊可以将佛教的清规戒律丢到一边,与友人开怀畅饮,到乐趣处提笔作画。“落花深一尺,不用带蒲团。”以心为本,随处可安,不需要蒲团这种客观实在的东西,只要心中有佛,随处都可参禅。再有《题画》一例,“海天空阔九皋深,飞下松间听鼓琴。明日飘然又何处?白云与尔共无心。”寥廓天地间的孤鹤不会考虑明天要飞向何处,白云和鹤都是纯任自然,无拘无束的,曼殊的心境也如这闲云野鹤,自由自在,一切随缘,透出一股物我一境的禅趣。

三、总结

影响和接受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清末民初之际,出于对印度文学的赞赏、对从印度发轫的佛学的皈依,加上自身矛盾人生的作用,印度“微妙瑰奇”的文化深深吸引了苏曼殊,苏曼殊也主动地接受印度文化的影响,自觉地在诗歌创作包括译作中融入了对印度的喜爱。

[1]朱少璋编.曼殊外集——苏曼殊编译集四种[M].学苑出版社,2009.

[2]邵盈午.苏曼殊诗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

[3]柳无忌.苏曼殊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I046;I206.6

A

1006-0049-(2016)20-0250-01

猜你喜欢

苏曼殊梵文印度
清乾隆时期青花缠枝莲托梵文酥油供灯研究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忘却饥饿的读书人
苏曼殊为绝世美人,损及一衣
Clear cell sarcoma in unusual sites mimicking metastatic melanoma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元代梵文咒语铜镜初探
星耀華夏
——岭南历史文化名人图册
曼殊趣事记
印度式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