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约会暴力旁观者方案简介
2016-02-05朱雅丽刘瑞凝
杨 琼 朱雅丽 刘瑞凝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大学生约会暴力旁观者方案简介
杨琼*朱雅丽*刘瑞凝*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约会暴力是广泛存在的问题,并且对社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约会暴力的一种预防干预方式——旁观者方案,包括了方案的目标、主要内容以及效果评估,最后也简单介绍了旁观者方案对运动员团体约会暴力的预防干预效果。
约会暴力;预防干预;旁观者方案;效果评估
约会暴力指的是两个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人之间发生的暴力,包括躯体暴力、精神暴力和性暴力。1999-2011年中,美国高中女生躯体约会暴力的受害率达9.2%,而男生的受害率为9.4%[1]。约会暴力广泛存在于不同年级、性别、种族和国家中,给个体带来了极大的伤害。鉴于约会暴力对个人身心健康和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的注意力和资源,希望能预防干预约会暴力情况,通过制定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减少或规避约会暴力。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不仅对预防当下的约会暴力是必要的,而且对规避未来可能的约会暴力也是重要的。
大部分的早期的约会暴力预防干预方案都是以说教为导向,技术为基础,如安全约会(The Safe Dates)[2]。约会暴力预防方案重点包括:促进男女在约会关系中的平等、挑战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的态度。几乎所有的预防方案的目标都包含了提高参与者对约会暴力问题的认识,即约会暴力的类型(躯体、精神和性)和严重程度(轻微、中等和严重)、早期征兆、社区对约会暴力提供的资源。这些方案尽管有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方案指着重于个人的改变,而对个人所处的环境没有涉及。而旁观者预防方案着重于环境的改变。
一、旁观者方案简介
旁观者预防方案通过对潜在旁观者的动员和教育来减少暴力,不同于把男生认定为施暴者,把女生认定为受害者的那些方案,旁观者方案一个前提是男、女生都有能力和责任来预防和干预可能的约会暴力。方案认为男、女生不仅是潜在的变革者,而且能够帮助阻止暴力的发生以及帮助那些已经遭受暴力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旁观者干预计划建立于这样的假设中,即当社区成员忽视或对此类行为没有做出反应,他们的默许强化了这一行为[3]。旁观者方案适用人群不仅包含了高中和大学的学生[4-6],还可以是更为具体的团体,包括运动员团体、兄弟会和联谊会等[7-8].。基于旁观者预防方案的总体目标分为两个部分:增加潜在暴力事件被阻止的可能性;培育消除对女生攻击和不敬的同伴和社区环境。
旁观者方案的组成包括很多活动,包括展览和描述亲社会旁观者行为、互动角色扮演、通过戏剧小品来树立积极行为的榜样、通过听第一手的受害影响的资料来培育同情和消除成见、小组讨论旁观者可以在打破纵容暴力的那些社会规范和行为、促进尊重和性别平等的社会规范中的作用等。
绝大部分研究评估了旁观者方案对性暴力的影响,少部分方案同时考虑了约会和性暴力,只有一篇研究只考虑约会暴力。由于方案集中于约会暴力的研究较少,更多的研究应该集中于探讨这个方案对约会暴力的效果。绝大部分的方案都是从(1)旁观者行为的使用、(2)使用旁观者行为的意愿或可能性、(3)强奸神话的接受性(Acceptance of rape myths)、(4)对自己干预能力的自信或效能这四个方面进行效果评估的。旁观者方案确实在干预意愿和旁观者干预的自我效能有积极的结果,但是在旁观者行为上和强奸神话态度转变上却没有很好的结果。
二、训练男孩成为男人(Coaching Boys Into Men,CBIM)效果评估
现有的旁观者预防中只有一篇是只针对约会暴力的,即训练男孩成为男人(Coaching Boys Into Men,CBIM)。
这个方案是对高中年纪的男性运动员进行为期11周的预防。这个实验设计包含了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来源于萨克拉门托县和加利福尼亚州所在的4个城市共16所学校的运动员学生。其中预防组样本包含了847个高中年纪的男性运动员。控制组包含了951个学生。首先,通过对运动员教练进行60分钟的培训,由专业人士向教练提供与运动员学生讨论针对女生的约会暴力的开放性的会谈策略,同时,会有11张“训练卡”来指导教练在赛季每周10-15分钟的与学生的具体的讨论关于尊重和约会暴力预防的话题。专业人士也会在这之间对教练提供帮助。具体的干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提高意识:教练需要帮助定义和识别侮辱性的、强制性的和无礼的行为;(2)促进性别平等的态度/规范:教练帮助促进性别平等和对阳刚之气和男性性别的积极的非暴力的定义;(3)旁观者干预:教授干预技巧。11周干预后的结果表明干预组的男生相对于控制组的男生报告了干预意愿、干预行为的增加。在性别平等规范、躯体暴力实施和识别暴力行为方面没有差异。整个干预的实施促进了对暴力的认识。在干预后12个月的评估中,除被试的流失外,在干预意愿、旁观者行为的使用和对性别平等的规范的支持中没有发现干预效应[9]。
[1]Rothman EF,Xuan Z.Trends in physical dating violence vicimization among U.S high school students,1999-2011[J].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2014,13(3):277-290.
[2]Foshee VA,Bauman KE,Ennett ST,et al.Assessing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the Safe Dates program and a booster in preventing and reducing adolescent dating violence victimization and perpetr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4,94(4):619-624.
[3]Katz J,Heisterkamp A,Fleming WM.The social justice roots of the Mentors in Violence Preven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 high school setting[J].Violence Against Women,2011,17(6):684-702.
[4]Ahrens CE,Rich MD,Ullman JB.Rehearsing for real life:The impact of the Inter ACT Sexual Assault Prevention Program on self-reported likelihood of engaging in bystander interventions[J].Violence Against Women,2011,17(6):760-776.
[5]Banyard VL,Moynihan MM,Plante EG,Sexual violence prevention through bystander education:An experimental evaluation[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07,35(4):463-481.
[6]Coker AL,Cook-Craig PG,Williams CM,et al.Evaluation of Green Dot:An active bystander intervention to reduce sexual violence on college campuses[J].Violence Against Women,2011,17(6):777-796.
[7]Moynihan MM,Banyard VL.Community responsibility for preventing sexual violence:A pilot with campus Greeks and intercollegiate athletes[J].Journal of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in the Community,2008,36(1-2):23-38.
[8]Moynihan MM,Banyard VL,Arnold JS,et al.Sisterhood may be powerful for reducing sexual and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An evaluation of the Bringing in the Bystander in-person program with sorority members[J].Violence Against Women,2011,17(6):703-719.
[9]Miller E,Tancredi DJ,McCauley HL,et al.“Coaching boys into men”:A cluster-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dating violence prevention program.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12,51(5):431-438.
杨琼(1993-),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临床;朱雅丽(1991-),女,汉族,安徽淮北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临床;刘瑞凝(1990-),女,汉族,河北衡水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临床。
B844.2
A
1006-0049-(2016)20-0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