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的突击先锋
2016-02-04铁桥
铁桥
自1946年开始,美国的地面装甲力量的核心一直是建立在“巴顿”系列坦克上。这个系列以M26“潘兴”坦克为基础,包括M46,M47,M48和被称为“终极版巴顿”的M60等多个型号。国际军界对这些坦克的评价普遍不高。在同一个时代,苏联先后发展和制造了多种性能优异的主战坦克,使得华沙条约组织在陆地突击兵器方面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因此,美国陆军下决心要赢得竞争优势。
从MBT70到M1
如果想生产出一辆在火力、防护力、机动力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的战车,当时只能在掌握不同技术的国家间开展合作。恰在此时,美国人刚刚破坏了德国同法国合作的“欧洲通用坦克”计划,而为了安抚德国,同时借助德国的强大研究和设计力量,美国提出与德国共同研制一款全新的、集多种高科技技术于一身的“世界坦克”。此时的德国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也想利用山姆大叔“钱袋子”。一场“强强联合”的坦克研制计划一拍即合。
1963年8月1日,美国和德国共同签订了“20世纪70年代主战坦克研制计划”协定。研制的代号分别为MBT70坦克(美国)和Kpz.70坦克(德国)。1963年12月,双方确定了7条主要战技指标:战斗全重50吨左右;单位功率在18.4千瓦/吨(25马力/吨)以上;装152毫米两用炮管,有双向稳定器;装自动装弹机,乘员3人;采用高性能火控系统提高首发命中率和夜战能力;采用高性能悬挂装置,车高和车姿可调;具有对抗敌弹直接和间接攻击的坚强装甲防护力,有三防装置。
其中,最显眼的是152毫米两用火炮,以发射炮射导弹为主。这符合当时美国人“科技挂帅导弹当家”的狂热思想。为了让新型坦克能够“踏平世界”,美德不惜代价将那个年代能用的所有高科技都堆了上去。除了炮射导弹和自动装弹机,还包括液气悬挂装置、先进的多燃料发动机、多种遥控操纵装置,简直成了世界先进科技展览车。
结果,这种高科技堆砌的“梦幻坦克”由于大部分部件的性能和应用思想完全无法实现,加上美德两国从一开始就产生了技术冲突,两国部件生产商为了争夺生产权而发生了激烈斗争,最终让这个“梦幻坦克”项目流产。
随后美国在MBT70基础上开始研制新的XM803坦克,于1970年制成样车,但仍因结构复杂、成本过高,又于1971年底被国会否决。随后,美国陆军提出XM1坦克计划,于1972年2月成立了一个由使用单位、研制单位和陆军参谋部3方组成的特别任务小组,正式开始研制工作。
美国陆军接受了MBT70和XM803两车研制失败的教训,在XM1坦克研制之初就严格控制成本,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提高性能要求。XM1的19项设计要求中,特别强调了乘员的生存力,其次才是观察和捕捉目标能力及首发命中率等要求。为此XM1坦克设计采用了新的防护配置和现代火控系统。根据1973年10月“赎罪日战争”的经验,对设计要求又作了部分修正,如要求增大战斗行程、加强侧面防护、改进车内弹药储存等。
最终克莱斯勒公司获得了竞标胜利,从而开始了该坦克的全面工程研制。全部研制工作于1979年11月完成,期间共制造了11辆样车,试验总行车里程达到了89635千米,发射各种炮弹超过19000发。
M1详解
防护第一
M1采用了防护优先的设计,整车高度只有2.35米,仅比苏制T72坦克高出不到20厘米,比M60坦克低了半米还多,降低了战场被发现概率。它采取了重装甲设计,其炮塔前端的主装甲厚度甚至超过了600毫米,是当时全世界最厚的炮塔正面装甲。美国80年代末研制成功陶瓷贫铀复合装甲并用于改进M1后,使其炮塔正面防护能力达到世界第一。
M1另一个特点是首次实现了弹药的隔舱化储藏。炮塔尾舱中储藏了部分弹药,在尾舱和战斗室中间设置了一个可以由电动马达开启和关闭的复合材料隔板,同时在尾舱上方安装了两大块泄压板。当弹药被击中产生殉爆时,泄压板可以迅速弹起释放爆炸冲击波,避免乘员受到二次效应的伤害,有效地保护了乘员的生命安全。
独特的燃气轮机
重防护带来的问题就是重量严重超标,达到了56吨(后期型号甚至超过62吨)之多。美国没有合适的坦克柴油机,为了驱动M1沉重的身躯,美国首次在坦克上应用了燃气轮机。燃气轮机同传统柴油机相比有着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负荷反应快、扭矩特性好、排烟少、震动小等特点,但油耗过高。为此M1坦克一共装载近2000升燃油,比豹2足足多出了30%以上,但是仅能行驶440千米左右,这也成为了后勤补给的老大难问题。
低成本的火控
由于火控成本要求不高于总造价的23%),M1和M1A1只配备了独立的炮长主瞄准镜,车长通过传光管调取炮长镜头组中的一个望远镜做观察。而炮长主瞄准镜仅在高低向独立稳定,方位向通过调整炮塔方位向稳定装置来代替。这导致炮长主瞄准镜稳定精度不如双向稳定的“豹”2坦克主瞄准镜高,但结构简单、成本低。M1还减少了自动弹道传感器种类,仅保留主要的弹道传感器,即倾斜、横风、目标角速度传感器,其余传感器数据由人工手动输入计算机。各组成部件也采取了降低成本的措施,例如用16位微处理机作火控计算机;激光测距仪采用合成染料片开关和集成电路;热成像瞄准镜采用电子多路传输技术和阴极射线管显示等等。虽然经过了简化,火控精度比“豹”2坦克略有差距,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先进的,能够有效地对抗同时代的苏联坦克。
引进技术再创新的火炮
早期M1使用105毫米炮,后期美国引进了“豹”2坦克所使用的RH44120型滑膛炮,形成M1A1坦克。但美国并没有简单地按许可证生产,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了生产工艺,使之能适应更大的膛压。高膛压火炮配合美国人的独门绝活——M829系列贫铀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火力最强大的坦克。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M1A1在空袭后对付残存的伊拉克陆军,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了胜利。其轻易“屠杀”苏制坦克的过程,打破了流传多年的T72神话,轰动了国际军界。
不断改进
海湾战争后,根据战争中暴露出来的问题,M1A1又进行了一些改进,主要是火控和动力系统部分。最明显的就是加装了带有热成像的车长周视瞄准镜,极大地提高了坦克的态势感知和目标搜索能力,同时换装了对人眼安全的二氧化碳激光测距仪和驾驶员热观测仪。为了节约待机时的主机油耗,还安装了争议许久的辅助动力单元。信息化方面则安装了战场管理系统,能自动地提供双方部队位置、后勤信息、目标数据和命令等。改进过的坦克被称为M1A2型,这个型号确立了第三代改进型坦克的标准。
进入21世纪,M1A2坦克又进行了全新的升级,包括更换了防护能力更好的装甲、二代热成像装置、车载多功能液晶显示器、数字化地图、同时装备了侵彻能力超过750毫米的M829A3型穿甲弹。进一步升级和完善了信息传递系统,车际信息系统能在整个装甲部队内实时传送己方、敌方坦克的位置和行动数据,在车长的显示器上,能看到敌友各方的配置和行动。堪称最强大的能力倍增器。改进过后的坦克被称为M1A2SEP。
经过了多次重大改进的M1系列坦克,其防护性能、火力打击能力、机动能力和信息化能力得到了最全面的完善。与后面的几个型号相比,M1A2最大的优势就是实战的各项经验指标丰富,所采取的改进措施,都是从实战中来、到实战中去,这是任何同时代坦克都没有的。这也使M1A2成为当代最成熟、最完善的坦克。配合美军强大的作战体系,它占据世界坦克的榜首位置,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