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八大套》对金元散曲的吸收运用
2016-02-04张璞
张 璞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7
《山西八大套》对金元散曲的吸收运用
张 璞*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7
山西八大套是一种套曲形式的鼓吹乐形式,曲目形式上借鉴了金元散曲中的套数形式;曲牌来源也吸收金元散曲多个方面的曲牌,包括唐代宫廷音乐、民族器乐、北地汉族俗曲、佛教歌曲等,是山西八大套中曲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鼓吹乐;山西八大套;金元散曲
曲牌山西八大套,简称“八大套”,是晋北鼓吹乐的主要组成部分,流行于山西省晋北五台、定襄、祁县等地。“八大套”有八个大型独立的套曲构成,八套共包含各种乐曲七十九首,除去重复部分,还有六十一首曲目。一般分为祭祀、婚嫁、殡葬、庆典、庙会等几种场合。“八大套”产生于清光绪年间,是经五台县槐阴村赵成贵整理成套。清朝同治中期至光绪初期为八大套形成的时期,之后进行不断地演奏、改编,逐渐形成了这一晋北地区独有的音乐形式。八大套在晋北地区的普遍流行,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适用各种场合,是与其曲调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密不可分的。八大套的音乐来源广泛,佛教音乐、民族器乐、民歌等。本文将从形式、曲牌两个方面窥探山西八大套中的金元散曲元素。
一、金元散曲“套曲”形式的运用
“八大套”吸收了元散曲“套数”的音乐特点。散曲中的“散套”,又名套数或套曲,是由两个以上的同宫调只曲联缀而成的组歌,一般都有尾声。套以首曲为名,套数的首曲在某种意义上即规定了此套的基本形式,《唱论》中写到:“有‘子母调’、有‘姑舅兄弟’,有字多声小、有声多字少,所谓一串骊珠也。”列举出了散曲套数中一套基础带过曲、套内带过曲、和首曲。体现出首曲的重要性和灵魂所在。山西八大套属于民乐当中的“正套”,即乐曲与乐曲之间链接的顺序固定,规律性较强,属于比较成熟的民间套曲形式,其中每套由多首曲牌按固定顺序联缀演奏,通常以每套第一首曲牌的名称作为该套曲的名称。如《大骂渔郎套》套曲包含有:《大骂渔郎》、《霸王鞭》、《醉太平》、《采茶》四首乐曲组成。此处以《扮妆台》套为例说明,(谱例详见《山西民间器乐选“八大套”》(山西群众艺术馆编))从整个套曲的尾声处可以看出,以《扮装台》为主题,后面七首曲子的尾声均采取了相似的节奏型、音高,甚至某些小节完全一致。这种使用同一结尾结构类似于元散曲中的《收尾》,《收尾》常用于结束全套,使得各曲在歌词形式上,甚至所配音调上,都大体相同。同时《扮装台》套对《扮装台》加以着重运用,串联起之后的七首散曲,使之成为一个既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各具主题特色的整体。这种手法类似于散曲中的“一曲着重运用”的形式,是指在相关联的多个曲牌之中,突出运用一个曲牌及其变体,使它多次出现于别的曲牌之间,成为前后贯穿的线索。山西八大套对元代散曲套数形式的运用,增加了其规范性,但也使得其能更加灵活地运用于各类民俗民间场景中;体现出了山西八大套的传承性和包容性,保留了元散曲的结构特点,并结合鼓吹乐的音乐表演形式加以利用,使得山西八大套的这一套曲形式成为鼓吹乐当中独有的特色。
二、金元散曲曲牌的运用
山西八大套个套乐曲的曲名上来看,八大套中曲牌有五个来源,一是唐代燕乐,如《扮装台》套中《万年欢》是来自于唐代《霓裳羽衣曲》中的一个曲牌;二是金元散曲,《驻马厅》等都是宋代曲子词中的曲牌名称;三是明、清戏曲,《剪灯花》,《霸王鞭》等均是吸取了明清时期的歌曲和小调;四是五台山的庙堂音乐,如《普庵咒》《箴言》等。1.吸收金元散曲多个方面的曲牌(1)唐代宫廷音乐《万年欢》原唐教坊曲,宋时为大曲和词调。《宋史·乐志》云:“中吕宫”。《高丽史·乐志》名《万年欢慢》。山西八大套中《万年欢》数第二套,多用于百姓消遣自娱,与唐代宫廷宴会中娱乐消遣的功用不谋而合。(2)民族器乐《鹅郎套》描写了元代名曲《海青拿天鹅》的故事情节,表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狩猎生活。《海清拿天鹅》是现今所知流传年代最早的琵琶曲,元代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诗云:“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表明这首乐曲在元代已出现。(3)北地汉族俗曲《山坡羊》是一首北地牧歌,后演变为北曲、南曲,在山西八大套中《山坡羊》该套庄重典雅,在祭祀时多用。(4)佛教歌曲禅门佛事赞偈仪式的乐曲,如《普庵咒》2.对于曲牌的沿用金、元时期,元朝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充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社会现实生活,成了当时音乐艺术中重要的主题,也推动了当时音乐艺术的发展。兴盛的金元散曲和杂剧,便是集中的反映。山西八大套不仅吸收了金元散曲“套数”的特点,更强化了由多曲组合成套数的演奏形式,而且至今仍然保留着像《山坡羊》,《朝天子》,《傍妆台》等金元散曲和杂剧中的曲牌名称。《山坡羊》一词出自于北曲,原本应是一首北地牧歌,始名为《山坡里羊》,最早采用此调入杂剧的是杨显之,较早用于散曲的是陈草庵,两人均与关汉卿为同时代。《山坡羊》在明清时期以降流入小曲与诸多地方戏曲当中,经过不断的发展成为古曲当中流传最广的几个牌调之一。金元散曲《山坡羊》与八大套中的《山坡羊》对比如下: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散曲《山坡羊》采用了规整的十一句格,节奏较为简单。“八大套”中的《山坡羊》篇幅较长,增加了更多的节奏型,连线的使用也使得整曲更加丰富。他们的相同之处在于,两首曲子的强位以及高音都大致相同,可见八大套中的《山坡羊》是从金元散曲《山坡羊》改编、发展而来的。山西八大套作为晋北地区鼓吹乐的代表,经历了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历经衰败,它不仅融合了唐宋元明清时期不同形式的曲风曲调,同时也是劳动人民和民间音乐家的智慧结晶,这其中传承的散曲“套数”和曲牌更是令这一山西地区独有的艺术形式更具特色,展现出晋北民间鼓吹乐粗犷、豪放、嘹亮、激越的特征,它是晋北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音乐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山西民间器乐曲选(1)》.山西人民出版社,1958.
[2]褚历.山西八大套的曲式结构[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02).
[3]景蔚岗.“山西八大套”名实辨正[J].音乐研究,2004(01).
[4]孔繁洲.《山西八大套》考略[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2).
[5]王少华.山西《八大套》的套曲结构[J].音乐研究,1980(01).
[6]袁静芳.民族音乐概述(八)[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01).
张璞,男,山西太原人,湖南工业大学在读学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
I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