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谢林和马克思内在逻辑继承性
——即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谢林所做的超越
2016-11-23麻磊
麻 磊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论谢林和马克思内在逻辑继承性
——即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谢林所做的超越
麻 磊*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马克思将德国古典哲学当做自己的理论来源之一,特别是黑格尔对其影响不可忽视,但是后世往往将影响马克思的德国古典哲学限制为黑格尔哲学,未免有过度解读之意,而且忽视了马克思哲学思路与谢林的契合之处。谢林的“同一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对马克思哲学产生了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对马克思的影响超过了黑格尔,两者在世界的同一性方面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从反驳黑格尔对谢林的批判开始,其后展开谢林哲学和马克思哲学并比较,以便考察两者的共同思考维度,以便说明马克思所接受的德国古典哲学影响并非仅仅限于黑格尔哲学,厘清马克思理论来源的未解决问题。
黑格尔;谢林;马克思;同一哲学;批判
长期以来,谢林的哲学一般被视为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的一个链条,就像康德和黑格尔两座哲学巅峰之间的峡谷,尤其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谢林的批判,更是得到学界的很大程度的认可。谢林哲学在近现代研究中有被遗忘和忽视的趋势,特别是他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一直被忽视。甚至,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的研究被局限在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中,忽视和马克思哲学与谢林哲学的关系探究。本文绝无贬低黑格尔之意,而是希望全面地看待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特别是谢林哲学在马克思哲学思想来源中的地位。谢林哲学丰富且多变,自成体系,在很多理论旨趣方面它也对马克思哲学的思路有重要启示,不可磨灭。但是要说明谢林作为马克思思想重要影响者,必须首先厘清黑格尔对谢林批判的不合理性并且通过比较找出在哪些方面马克思更接近谢林而非黑格尔,才能说明马克思所继承的德国古典哲学思想并非仅仅来自黑格尔,从而阐明谢林思想的闪光点,从而指出这些闪光点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马克思哲学思想。
一、黑格尔对谢林哲学的批判
谢林的哲学主要经历了“同一哲学”和“天启哲学”两个基本阶段,1804年以前是他的“同一哲学”阶段。他在《先验唯心论体系》,通过艺术哲学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结合起来,达到“绝对同一性”,并在其后指出一个比先验哲学更高级的体系——同一哲学体系,并提出用“理智直观”作为把握“绝对同一性”的最高官能。他的“同一哲学”受到诸多质疑和批判,其中以黑格尔的批判最具代表性。
黑格尔对谢林的批判主要集中在《精神现象学》中,重点是对谢林“同一哲学”的批判。在对“同一哲学”的批判,黑格尔首先提指出了其三个优点,即“同一哲学”指出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识论上的主客观同一性和具体真理这三个观点。但黑格尔重点指出了“同一哲学”有两点是站不住脚的。
其一,谢林的同一是抹煞差别的。谢林认为在主客体之间不存在量的差别之外的任何差别。这种量的差别是指同一性在主客体之间的分配比重。故而,“绝对同一”是主客体性的量上的无差别。黑格尔认为谢林的同一“是纯粹直接的或漫无规定性的空洞的统一”①。黑格尔指出,谢林哲学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差别,而真正的差别应是质的差别,因此他认为谢林的同一哲学过于抽象化,“这种同一,就其坚持同一,脱离差别来说,只是形式的或知性的同一。换言之,抽象作用就是建立这种形式的同一性并将一个本身具体的事物转变成这种简单性形式的作用。”②
其二,谢林哲学虽然在论证“同一”方面殚精竭虑,但忽视了实体的一分为二性质和真理的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发展过程。黑格尔认为,谢林的“同一”是原始的同一,因而忽视了实体的两面性,因而谢林的“同一”是死的,他认为谢林这种“同一”是“堕入毫无生气的单一性中以及是否它不重新以一种不现实的方式来陈述显示自身。”③而黑格尔的观点是,“活的实体”是“单一的东西的分裂为二的过程或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④并且“唯有这种正在重建其自身的同一性或在它物中的自身反应,才是绝对真理,而原始的或直接的统一性,就其本身而言,则不是绝对的真理。”⑤
一般认为,黑格尔是用辩证的同一观批判了谢林“手枪突发式”的同一观,他在对谢林的直接绝对同一的批判中形成了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同一观,并认为不能直接单纯地提同一,而是要指出如何同一并且指出同一的具体内容。这些批评确实鞭辟入里,分析明晰,迸发着天才的思想光辉,但也有其不妥之处。
二、黑格尔对谢林哲学批判的局限性
黑格虽对前人的批判多有精彩之处,但也有不甚合理之处,特别是对谢林的“同一哲学”的批判,有以下几点值得考察。
第一,黑格尔认为谢林的同一是抹煞差别的,认为谢林的同一是一个消融一切差别的黑夜,只有量却没有质的分别,谢林的“自我意识”也不能在此创造出有差别的世界。在此,我们首先考察谢林同一中“量”的差别。谢林认为异质事物无法同一,故而主客体的差别只是量的差别,即同一性在主客体的分配比重不同。至此,似乎谢林也只强调量的差别,也印证了黑格尔的批判。但这里是一个隐蔽的质的差别。因为绝对无差别的公式是A=A,而谢林所表现的是无质差别却有量差别的A,那么不妨表示为A+和A-,那么A+不同于A,A+可以表示为B,那么A=B是否是仅仅量上的差别?如果这里介入费希特对A=A即“自我设定自我”的绝对性论证,他说自我“设定着自我的自我,与存在者的自我,这两者是完全等同的、统一的,同一个东西”⑥,那么我们可以说,A只能等同于自身,那么A=B是不成立的。当A的量发生变化时,A的质同时发生了变化。而且,谢林只是认为主客体在同一性分配比例的量上不同,只能说明当两者作为同一性内部未分化混沌时是量的差别,即用量来表现同一体中最初的不同。但当两者各自发展表现出来,量的差别出现的那一刻,即被同一分化且称作主客体时,已经是质的差别。
第二,黑格尔批评谢林“同一哲学”中有合二为一,却没有一分为二,也是欠妥的。黑格尔这个批判的关键是认为谢林哲学不能一分为二以至于发展。他在精神现象学批评了“堕入毫无生气的单一性”和“它并没有严肃地对待他物和异化”⑦之后,他又说,“这种自在乃是抽象的普遍性,而在抽象的普遍性里自在的那种自为而存在的本性就被忽视了,因而形式的自身运动也根本被忽视了。正因为形式被宣布为等于本质,所以如果以为只认识自在或本质就够了而可以忽略形式,以为有了绝对原则或绝对直观就不需要使本质实现或使形式展开,乃是一个大大的误解。”⑧显然,黑格尔对谢林绝对同一的批判落脚到形式被本质化所以被忽视,不能实现形式展开,那么我们可以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中看到对此的“解答”:“因此,哲学的原理必须是这样一个原理,在这个原理中内容为形式所制约,而形式反过来又为内容所制约。”⑨
黑格尔虽无愧于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的称号,但其立场并不是完全没有可商榷之处。谢林哲学自成体系,圆融深奥,黑格尔并未完全厘清谢林哲学的脉络而做出一些并不完全切中的判断,既与谢林哲学自身特点相关,也与自己的哲学立场相联系。或者说,黑格尔用自己也未意识到的隐蔽的视界去考察谢林,难免有些先入之见。而马克思则在更科学的基础上,在相似的思考维度上,做出了与谢林相像的努力。
三、马克思与谢林哲学思考维度的相似性比较
和黑格尔不同,马克思在同一观虽与谢林建立于不同的基础,但两人同一观有很多方面和谢林不谋而合,甚至可以说马克思在某些问题上延续了谢林哲学的生命,这些相似性和契合远远超过简单划分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鸿沟,共同成为启示人类的思想维度。马克思直接论述谢林的文章甚少,其中在1843年《马克思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中,批评了谢林思想的空想性,但也赞扬了谢林的“真诚的青春思想”⑩。无法根据文献直接退出谢林哪些“青春思想”感染过马克思,但两人的历史对话却可以被构筑,正如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这两位未曾谋面却有紧密联系的哲学家一样。
但是,马克思也在集成谢林闪光点的同时突出了自己的特点。因为谢林对同一的论证缺乏一定的过渡性或者说“手枪突发式”,并且他也未跳出德国古典哲学的问题域,因而他的光辉仍有暗点。但在马克思处,问题得到改变。马克思也追求同一,但他对同一的讨论已经超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维范式和语言域,马克思在批判和改造德国古典哲学的过程中,以全新的基础——实践,解决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同一问题,并指出具体同一的途径,即通过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达到主客体同一。马克思在通往二元同一的信念和最终达到的结果上是与谢林不谋而合的——两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同一而不是选择康德式的鸿沟或者黑格尔式的一极统摄其他。但是,谢林最终诉诸于艺术直观,直达天启也是必然的结果;马克思则是在现实中解决问题,而没有把尘世的问题交给神庙。
第二,马克思和谢林在同一分化的方向性上具有一致性,在在矛盾观上也具有一致性。如前文所述,谢林的“同一哲学”追求的是康德意义上的“综合”,因而不是封闭的而是外延的,是在绝对同一统摄下由自然和先验两条线向外发展。人和自然地发展演变,就是自由和必然的发展史,谢林认为,自由中包含必然,这种包含是否定的因素,与个人自由对抗,并在这种对抗矛盾中实现真实、普遍的自由。这种对抗所显示的人和自然发展史,是一种由同一衍化的活生生的生活图景,远非黑格尔所说“毫无生气”,反而比黑格尔的正反合更具现实活力。
第三,两人哲学的现实关怀有相似性。谢林虽因其“贵族化”倾向为人诟病,似乎他的哲学风格是高高在上,但是他的现实关怀不可忽视,特别是它的自然哲学。“同一哲学”为其自然哲学奠定基础。他不像很多西方哲学家一样在精神哲学和自然哲学的比较中倾向于精神哲学的现在行,而是将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并列,而且它的自然是有层级创造性的生生不息的自然。
综上所述,马克思和谢林在追求同一方面的相似性、两人的同一分化的方向性上的一致性和现实关怀的相似性方面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不但相对于黑格尔的视界另有新意,也对哲学的思维产生重要影响。从古希腊开始,哲学的思维是从尘世向上逐步抽象上升的过程,而谢林“同一哲学”的自然哲学方面和马克思的历史哲学都有回归“大地”的思维向度;从经验论和唯理论到康德,认识和物自体的鸿沟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谢林和马克思都在自己的基础上完成超越性的同一。两人的绝妙之处如此相似,认为马克思主要受黑格尔影响的传统观点也应重新审视,不能仅仅将马克思受德国古典哲学影响定义为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
[ 注 释 ]
①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社,1980:163.
②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社,1980:247.
③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社,1979.11.
④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社,1979.11.
⑤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社,1979.11.
⑥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886.11.
⑦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社,1979.11.
⑧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社,1979.12.
⑨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梁志学,石泉,译.商务印书社,1976.27.
⑩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9.12.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社,2007.
[3]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社,1980.
[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社,1979.
[5]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社,1976.
[6]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88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麻磊(1991-),男,山东东阿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
B82-0;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