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荀子思想在思政课堂中的借鉴意义

2016-02-04蔡建满

山西青年 2016年21期
关键词:性恶荀子孟子

蔡建满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湖南 长沙 410100



荀子思想在思政课堂中的借鉴意义

蔡建满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湖南 长沙 410100

荀子的“学不可以已”重学思想、“积善而不息”的修身思想以及“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是有进步意义的。所以高校思政课堂应重视对荀子思想的介绍和传播,引导学生积极借鉴荀子的先进思想,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荀子;思想;借鉴

荀子名况,世人尊称为荀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大师。他曾游学齐国稷下,齐襄王时被奉为最有声望的学者。后来有到了楚国,楚相春申君曾两次封他为兰陵令。《韩非子·显学》曾将荀子列为儒家八派之一。荀子生逢战国后期,对其他学派都有所批判,也有所吸收,从而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对当时和后世都有较大的影响。荀子思想值得当今思政课堂借鉴的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学不可以已”的重学思想

荀子非常重视后天的学习,《荀子》的第一章,就是《劝学》篇,文章开头作者就鲜明地提出“学不可以已”[1]意思是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荀子指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只有每天广泛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多次反省自己,才能做到智慧开明做事不犯过错。如果不登上高山,就不会知道天有多高,如果不面临深谷,就不会知道地有多厚,不学习先人留下的知识,就不知道学问之大。荀子还以“始乎诵经,终乎读礼”作为“学”的内容和全部过程,这当然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

荀子学习要靠长期的努力,要靠日积月累,要锲而不舍。积土才能成高山,积水才能成深潭,积小善才能成就大德。如果不是一小步一小步地积累起来,就不能至千里之远;如果不将溪流积累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海。他还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这些都有很强借鉴的意义。非常遗憾的是,与孔子、孟子一样,荀子并没有强调创新,强调继承,轻视甚至反对创新,是儒家的一大通病,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注意到的。要补充说明的是,荀子所指的学习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还包括学习其它各方面的知识以及修身、养性,更主要是侧重于“礼”。“礼”是荀子学术思想的核心观念,礼就是一种外在的规定、约束和要求,荀子重新强调了外在规范约束的必要性:“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在这里,礼不再是孔子所说的僵硬规定的形式内容,而被认为是高度理智的必然产物,并非只是圣人的独创。也就是说,“礼”是维持人类社会等级秩序、维持人类社会生存必不可少的东西。

二、“积善而不息”的修身思想

作为儒家学派的另一大家,与孔子、孟子一样,荀子也非常重视修身。《荀子》的第二章,就是《修身》篇,本篇论述了一系列修养身心,即提高自己品德修养的方法。荀子认为,修身的第一步在于治气、养心,治气养心的方法是:如果一个人血气刚强,就以柔和来调节;如果一个人城府太深,就以简易善良来改变;如果一个人勇猛有戾气,则教会他依顺,不越轨;如果一个人心胸狭隘,就慢慢帮他开阔胸襟;如果一个人贪婪重利,就教会他志存高远……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开出的这些治气养心的方法,对于今人来说,仍然有效。

修身要达到的目标是,使人们“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吃苦在先,享乐在后,要达到这种境界相当难,荀子同样以“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来激励人们,只要终身努力为之“积善而不息”,这种“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的圣人境界一定是可以达到的。荀子最后仍然将修身的途径归结为从师学礼:“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可见,荀子所说的“修身”,一直是以“礼”作为准绳尺度的。

三、“人之性恶,但人人可以善”的教育思想

“性恶“论是荀子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孟子主张“性善“,认为先天地具有善的道德理性,而荀子说”性恶“,是说人必须自觉地用现实社会的规范来努力改造自己。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说,人的本质是恶的,人们的善是由于人理性地控制、改变自己内在的“恶”(动物性)的结果。所以在关于修身这方面,荀子和孟子有很大的不同。孟子主张主观意识的内心修养,孟子则着重在客观现实的人为改造。荀子还认为,人要与自然(客观现实)抗争,才能生存下来,因此,荀子强调人们必须刻苦努力,强调人必须“学”。

荀子告诫学生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义而后利者辱”,就是说人要把义放在第一位,把利放在第二位,这样才会获得荣誉,而不致招来耻辱。他认为无论君子还是小人,人人都喜欢荣誉厌恶耻辱,喜欢获利害怕受到伤害。但君子、小人寻求的方法不同,君子以忠信获得荣誉,而小人只想以欺诈去谋取,这也是带有时代偏见的说法。

荀子还认为,就人的聪明才智而言,人人都可以为圣人,“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这与“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贩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是一样的道理。有趣的是,孟子认为人之不同于禽兽的原因,在于人有四“善端”,荀子则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的原因,在于人有优秀的聪明才智,虽然两人同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两人的观点实际上大相径庭。

四、“天人相分”的唯物思想

荀子是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的思想中最杰出的是在自然观方面。《荀子》第十七篇是《天论》,专门论述天人关系,表现了唯物的观点,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天是不以人的一致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有它自身固有的运行规律,社会的治理与祸殃也决定于认为与天意没有任何关系。冯友兰先生就曾指出:“荀子所言之天,是自然之天,其中并无道德的原理。”[2]

《天命》篇还提出“制天命”的观点,认为人类不应消极地顺应自然,而应该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好好地服务。荀子的这种“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是有进步意义的。尤其是对一些有封建迷信的学生和家长有帮助意义。所以高校思政课堂应重视对荀子思想的介绍和传播,引导学生积极借鉴荀子的先进思想,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1]张觉,注.荀子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G

A

猜你喜欢

性恶荀子孟子
Innate Evil of Human Nature,Law,Technique,and Position:Inquiring into the Essence of Han Fei’s Thinking
荀子不是性恶论者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磨刀不误砍柴工
和谐
好皇帝能不能也是好人
好皇帝能不能也是好人
以性恶论说荀子的困境及其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