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思考*

2016-02-04蒋宏大

山西青年 2016年21期
关键词:微时代理论课思政

蒋宏大



“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思考*

蒋宏大*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微时代”的悄然到来呼唤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教学理念的转向,通过挖掘“微时代”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开展“生活化”的新媒体社会实践,创新教学平台等方式,实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回归生活世界”目标,切实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效。

微时代;思政理论课;回归生活世界

2015年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事物忽如一夜春风来一般登上大众的社会生活,人类正在悄然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①而代表国家未来希望的大学生群体,已经逐渐将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融入到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越来越受到这些微媒体的影响。截至2015年6月,学生中上网的人数与全国网民群体的占比比例最高,为24.6%。②在此背景下,思考和探讨如何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对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时代”的定义

所谓“微时代”,是指伴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移动终端的使用门槛降低与应用的日益普及,在社交媒体发展迅猛的趋势下,将数字通信技术作为基础,通过手机等显示终端即时获取使用文字、图像和音视频等多种方式传播信息的活动时代。按照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说法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③2016年1月22日,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随着手机屏幕尺寸的越来越大和不断提升的手机应用体验,网民将手机作为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愈加明显。

二、“微时代”背景下“回归生活世界”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理念转向

作为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对海德格尔、萨特等20世纪的许多思想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胡塞尔眼里,世界应该是由“意向对象”构成的,而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客观存在”世界,当然“意向对象”也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实证科学中“客体”的概念,而是指一种观念的本质存在。他强调,世界如何对意识而存在比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更重要。因为这种纯粹主观的东西决定了客观的意义,科学知识的意义基础就在于生活世界当中。只有彻底地追溯这种主观性,“才能达到世界的最终的存在意义”④。也就是说,一切经过科学研究证实的成果意义基础,都必须回溯到“生活世界”这一“原初的自明性领域”当中。因此,在胡塞尔眼里“生活世界”概念提出的“唯一任务和功能在于阐明这个世界的意义”⑤。在现实生活中,科技的迅猛发展往往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只要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就可以认识整个客观世界,而遗忘了任何人类活动的“成果”都必须最终回归于对人的“意义”——这是对人性的重新审视和觉醒。从这个意义上说,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成为哲学史上的一次划时代变革⑥。

令人遗憾的是在胡塞尔那里,他所强调的复归对人重视的“人”是脱离现实生活世界的“抽象的人”,秉持的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实现不了对人的真正尊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关注的是现实人的生活世界,其强调哲学回归生活世界,本质上是一种向“人的现实”和“现实的人”的历史性回归,是对人性的真正尊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秉持的是现实的、感性的和历史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性论。教育回归生活不仅在于教育场域中客体的"物"回归,更重要的在于主体的"人"的复归。这为我们“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高校思政理论课作为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其追求的核心价值就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两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学生不能仅扮演听众角色,应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分析、体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换言之,用生活理解知识,更让知识为生活服务,这是思政理论课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要求和目标。

三、“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现路径

(一)挖掘“微时代”生活素材,实现教学目标“回归生活世界”

精心备课是将鲜活的生活题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前提。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在备课中重点思考如何拉近同学生活中的“熟悉场景”与思政理论课课堂的距离,这是思政理论课教学与同学产生共鸣的前提和基础。首先,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角度,我们认为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老师要想方设法融入到同学的“微时代”生活中去备课。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可以以微信、微博等各种微媒体为媒介,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互动过程中了解和熟悉学生生活,观察学生特有的视野来理解看待社会生活,从而把握同学们所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教师对所获素材的二次加工,因地制宜地将教学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机整合,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转化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丝丝相扣,从而帮助同学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理解教材中理论问题。

其次要将备课融入到教师的“微时代”生活中去。“两课”教材内容更新快,作为“两课”教师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看、多听、多记,善于洞察生活,在微生活中发现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线索。不放过任何异常或新鲜的现象,用职业眼光去审视它们。有时,一次偶然微信中的聊天,背后就有可能隐藏着有价值的课堂案例素材,老师可以从中发现大量富有时代感的教学素材,将同学们熟悉的生活元素与全新的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帮助同学在理解抽象道理的时候辅助于丰富的感性材料,让高深的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而实现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以生活化、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演绎生活场景,在“回归生活世界”中把握教学内容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和学生的注意力的投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导入与同学们相关的熟悉生活场景案例往往能极大地调动大家学习的热情。因此,我们通过同学熟悉的生活场景素材导入新课,往往能使同学迅速融入课堂教学中来。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内容为例,为帮助同学更深刻理解道德的概念,给学生展示了针对这章内容创设的导入情景——南京中学生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引争议的公德状况探讨。

【情景再现】7名中学生在南京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漠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站在身边。这组照片与另外一篇“老人给孕妇让座,学生无动于衷”的帖子,受到近2万名网友关注。有网友说“90后没素质”,有网友说“让座不是义务”,还有学生上网跟帖说“我们比他们这些老人累多了!”。“我不是不想让,我有时太累了!每天学习到大半夜,早晨五点就起来。你们来拎一拎我们背的书包,有一二十斤!两手空空什么都不拎的老人,早锻炼的时候,劲头比谁都大,我为什么要给他让座?”你怎么看?⑦

就“南京中学生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引争议的公德状况探讨”这个话题,同学们争论的焦点在于,让座与否是不是可以用法律来规范,另外,让座是不是一种道德义务,是不是该给所有的老人让座等等,这些问题引起同学们的强烈共鸣,使同学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利用新媒体,开展“生活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教学形式“回归生活世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知行合一,提出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同学“回归生活世界”,鼓励同学利用新媒体积极投身微时代的社会实践。微博的好友圈、微信的朋友圈、手机QQ群部落、百度贴吧的吧友群、豆瓣的各种活动小组等大家熟悉的网络人际沟通交流社交平台,它们都是以手机为媒介,微媒体为平台,以共同的兴趣、爱好、社团等为依据组成不同的群体,思政理论课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让这些沟通对话平台成为大学生成长的社会支持网络,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等等,基于微平台的各类活动都是微时代生活化的社会实践形式,是大学生传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的有益延伸,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因地制宜的利用新媒体,开展“生活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教学形式“回归生活世界”。

(四)创新教学平台,使教学过程“回归生活世界”

随着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手机、平板电脑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随之而来的新媒体应运而生。手机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好是坏,如同人类历史上碰到的高科技产品一样,都曾经引发社会一次次的的争论,其实,科技对人类的影响,如同一把双刃剑,关键是人类如何正确的运用好。

当代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甚至2——3部。低头族随处可见,上课玩,下课玩,路上玩。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多从正面的角度去思考!比如,能不能开发出适合在手机上学习的课程形式?开辟移动学习论坛,让同学随时随地能够方便快捷无障碍的进行学习、交流。能不能充分利用手机的特点,调动同学的主动、互动、参与热情?而实际上,网络新媒体的出现,让这一切成为可能!限于篇幅原因,这里主要以微信为例。

根据目前大家对微信的教学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微信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教学手段顺应时代,教学气氛更加活跃,教学空间得以扩展,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展示了思政理论课课程的新形象,大大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增强了思政理论课课程的实效性。另外一方面微信也拉近了老师和同学的距离,增加了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90”后大学生,在网络环境包围下成长起来,形成了他们特有的人际沟通和心理特点,比如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世界中谈论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更喜欢通过网络使用网络语言与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交流。我们通过微信平台这个畅通互动迅捷的渠道,更好地“走近学生,贴进心声”,从而增加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而这一切就使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回归生活世界”,即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时效性、便利性、可视化性等优点,将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情境由固定程式化转换为24小时、360度全时空的生活化。即无压力、无拘束、随时随地的接收教育场景,从而化解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抵触心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我们开通一个课程微信公共账号平台,请同学们加关注。内容多以和课程主题相关的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文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别是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同时,开以申请QQ部落的形式,通了课程讨论空间,QQ部落的最大亮点在于将微信和QQ无缝接的打通,特别是给同学提供了一个通过手机在随时随地参与课程学习的路径。当然,微信参与思政理论课的方式还包括,充分挖掘微信的已有功能,方便快捷的为教学服务,例如通过微信扫码点名,利用微信投票功能,在课堂上进行问卷调查,很好实现与学生的互动,极大调动同学的参与热情。通过微视频、微漫画、微段子、微公益和微竞赛的方式在网上征集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话题,为我们备课提供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课程微信公共号的建立,收集优质教学资源来满足同学们的学习需要。把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事件进行有机整合,成为思政理论课的移动学习素材;同时,我们还利用智能机器人功能,实现对同学的心理咨询的服务,很好实现和同学的良性互动!

四、结语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1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微时代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作为一名思政理论课教师只有抓住“微机会”不断的探索新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才能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 注 释 ]

①【今天起,开车打电话刷微博发微信等,都要被记分!】上半年,南京超过五成交通事故是由“有影响安全行车行为”引发,也就是说,超过一半是因为开车打电话、玩手机、低头捡物品等影响安全行车行为导致。今天起,南京交管部门将对开车打电话、抽烟等妨碍安全驾驶行为进行集中整治[话筒]via江苏新闻http://overseas.weibo.com/user/2106435821/3882585341868314,最后访问时间2015年9月5日.我们从此类新闻中可以发现微媒体对大家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从侧面也反映了人类微时代的到来.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11页.

③[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7.

④[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7.

⑤[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459.

⑥李荣.理性的重建与人性的复归——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旨趣辨略[J].学习与探索,2006:262-265.

⑦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TM4MTY4NA==&mid=204796160&idx=1&sn=0cae07bc71796978c531972008bcb3c1#rd,2016-8-5.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43.

[2][美]谢尔·以色列.《微博力》.任文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7.

[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9.

[4]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12(11):74.

[5]周序.《教育中的生活世界:从“回归”到“超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3):19-27.

南京财经大学2015-2016学年校级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回归生活世界’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优化——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项目编号:JGY1640)”;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度校级高教研究课题“‘微时代’下高校‘两课’教学新媒体平台研究与运用(项目编号:GJ201524)”;2012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电子商务企业社会责任内涵、途径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720006)部分成果。

蒋宏大(1970-),男,汉族,江苏丹阳人,硕士,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伦理。

G

A

猜你喜欢

微时代理论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