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

2016-02-04佘国庆

山西青年 2016年16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大学生教育

佘国庆*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

佘国庆*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当前思政教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要清楚认识并充分发挥出主导作用,认真研究探索出满足当代大学生需求教育路径。本文结合“90后”大学生对道德认识的现状,分析其原因,探索出有效的教育对策。

“90后”大学生;道德价值;文化背景

当今社会发展飞速,物质欲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取消。“90后”大学生生长在多元社会文化背景下,整体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自我意识强烈、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征。“90后”大学生道德水平,总体呈现积极、向上趋势,但部分大学生道德素质不容乐观,表现出不和谐的现象。

一、“90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缺乏明确政治信仰

1.政治信仰不理性

“90后”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国内外形势比较关注,但不理性。凭借主观情感判断是非,容易受社会主流思潮的影响设制约,表现出浮躁冲动,不理智。

2.政治信仰不坚定

当今社会中西方文化并存,价值观多元化,社会竞争激烈,“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处于形成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面对现实的困惑,他们感到迷茫,压力大,容易陷入实用主义与政治信仰的抉择中,难以取舍。

3.政治取向功利化

“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多数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追求物质生活,形成了“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主流,对政治的价值追求趋向实现个人利益。

(二)缺乏社会公德心

1.公共卫生意识淡化

多数大学生在校园里能够讲卫生,但仍有部分不和谐现象,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教室里吃东西,不冲厕所。在检查学生公寓卫生过程中发现学生不整理内务、不倒垃圾导致垃圾发霉,出现烟头。这些现象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破坏了校园环境。

2.公共秩序意识淡化

部分“90后”大学生在校园内不遵守公共秩序,出现了食堂打饭不排队,蛮女交往不得体,过于亲密等不文明行为。上课期间迟到早退,课上玩手机,交头接耳,课间大声喧哗现象也屡有发生,干扰了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

3.公共财产意识淡化

个别学生视学校的严格管理和规范要求为仇敌,将个人的不满发泄到公共设施上,破坏教室门窗、消防工具,造成了安全隐患。不关心学校财产、公共设施,认为与自己无关。这些现象无形给学校造成了损失。

(三)价值取向严重扭曲

1.重个人轻集体

“90后”大学生以自我为核心,认为获得成功在于自身的努力,强调自我价值实现。而不顾及社会责任和义务;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忽视了远大理想;追求实用,为了实现个人的目标不择手段,如为了争取助学金伪造贫困证明材料、将入党评优视为个人利益的实现。这些现象不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

2.拜金轻德

当今社会上一些不公平和腐败现象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带来了影响。造成超前消费,道德底线降低情形,扰乱了大学生价值观念,导致学生缺少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另外校园内微商盛行,几乎人人微商,使学业成了副业。学生眼中品学兼优的学习榜样,悄悄转化为成绩好业绩高。

二、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90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本研究从社会、高校、家庭、学生四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力求挖掘出真正的原因,以便寻求更好地解决办法。

(一)社会环境因素

1.市场经济转型期

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利益不平等的客观事实,使人们过分的追求物质利益,甚至不择手段。认为理想信念不适用,漠视信仰,扭曲价值观。“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够稳定,受此影响,大大削弱了自身对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的追求,迷失方向。

2.西方文化渗透

“90后”大学生追求前卫、自由、个性,这些与西方的价值体系不谋而合。在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学生更容易接受西方的文化和思想,淡化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受到冲击,造成学生对政治信仰的功利化和不理性。

(二)高校教育因素

1.重理论轻实践

应试教育机制下,高校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较弱。只要学生能够认真学习、遵守学校纪律,听从学校安排就视为好学生,至于学生是否真正爱国守法、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缺少考核和实践。

2.重形式轻实效

高校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采取专题教育、主题班团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形势比较丰富,但大多数学生都是听众,能够内化于心者不多,只有少数组织者、参与准备者体会较深,缺少长效教育机制。

3.重个体轻整体

由于德育工作机制缺陷,高校德育工作被分割开展,缺少整体规划。思想政治专业课教师负责课堂理论教学,辅导员、班导师负责专职德育工作。从表面上看,互为补充,全面科学,但实际上,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导师之间没有合理的沟通机制,造成部分学生多方掩盖,教育效果不佳。

(三)家庭教育因素

1.家庭环境影响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和谐的家庭环境下,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相对健康,易于接受学校老师的教育和指导;反之,学生不仅影响学业,甚至心理出现问题,很难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2.家庭道德意识偏差

家庭生活中,父母的思维方式、言行举止和思想观念对孩子影响很大。当孩子从父母获取的思想道德与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不一致时,就会消弱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积极性和认同程度。

(四)学生自身因素

1.利己主义强,社会责任感弱

“90后”大学生生长环境处于小康水平,且多为独生子女,习惯家人的呵护,形成自私自利,不愿付出,不懂与他人分享,缺少社会责任感。在学习上,选修课时看中的是那些教师好说话、给高分,不考虑知识结构与汲取;生活中,与同学交往原则是看是否对自己以后有用,甚至谈恋爱也考虑是否给自己带来优越的待遇;工作中,担心影响自己人际关系,没有主见,随波逐流。这些都不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职业道德。

2.现实主义强,理想信念弱

“90后”大学生大多生活条件优越,受社会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学习态度不端正,花钱找人替上课;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只顾学习,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少集体荣誉感;大学奋斗目标是毕业后很好地就业,很少学生将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到一起。

三、“90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教育对策思考

“90后”大学生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本研究从高校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积极思考,力求打造校园全方位的育人路径。

(一)坚持立德树人理念,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当前多元化、新媒体、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只有面对现实,不断优化校园环境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一方面,优化自然环境,规划整体建设、绿化环境,甚至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爱校情怀,也会强化学生主人翁责任感。另一方面,优化文化环境,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遵循教育规律,精心设计教学和实践环节,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文化热情陶冶学生情操,寓教于乐,育人效果事半功倍。

(二)加强师德队伍建设,提高德育队伍素质

高校需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就要从这两个环节入手。一是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因素,专业课教学过程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融入个人的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更要把二者有机结合。二是在指导学生实践实习过程中,规范学生行为,强化职业道德;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补充学生的价值观,促进学生提高道德水准,更好地适应社会。三是加强对教师培训和监督,制定廉洁自律管理机制,规范教师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使教师人格魅力为德育工作增添色彩。

(三)强化家校合作意识,打造全方位教育模式

家校关系是人际关系中难度较大的关系,但却是教育学生有效的方式。因此,高校应积极拉近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建立家校合作机制。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尊重家长,运用有效的联系手段,采取合理沟通方式方法,不断拓展家校联系的新途径。学校与家庭建立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高校践行教育使命,增强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更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四、总结

“90后”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在社会中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决定了他们将来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应积极践行教育使命,不断探索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路径和载体,与时俱进,克服客观困难,开创更好地教育局面。

[1]江英飒等.高校师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6):256-260.

[2]孙桂福.当代大学生到的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0.10.

[3]丁业震.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的原因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佘国庆(1984-),男,辽宁大连人,计算机硕士,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

G641A

1006-0049-(2016)16-0130-02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大学生教育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