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儿童探索需要 支持儿童自主发展
——陶行知理念下的小班幼儿科学探索行为的支持策略
2016-02-04缪祺
缪 祺
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幼儿园,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满足儿童探索需要支持儿童自主发展
——陶行知理念下的小班幼儿科学探索行为的支持策略
缪祺
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幼儿园,江苏张家港215600
要满足幼儿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我们就必须支持理解儿童,鼓励幼儿自主发展。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要把教育放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而儿童的探索行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对儿童探索行为的支持不仅能给孩子带来科学知识的增长,还对其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更深远的影响。
满足;支持;探索;自主发展
课程游戏化的精神为自由、自主、创造、愉悦。这与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观点不谋而合。解放儿童的双眼、大脑、双手、嘴、空间、时间,便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幼儿能够愉悦的、创造性的学习。下面我将结合陶行知理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指导纲要》来谈谈小班幼儿科学探索行为的支持策略。
一、解放儿童的空间与时间,架构儿童“自由”心灵
“陶行知思想”指出:要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自由的对宇宙发文,与万物为友。要让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的知识并积极的创造。要满足儿童的探索需要,给孩子充分探索的时间和有目的的创设一个让孩子充满探索欲望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以往我们的教室都会在中间空出一大片集体活动的场地,区域柜和桌椅都沿着教室的四周摆放一圈。乍一看是节约空间,实际在操作过程中,会发现有许多的不便之处。比如,每个区域的场地划分不明显,每次区域活动时都要把桌椅重新摆放。而如今,我们更注重小组化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自由发展。它与以往的集体教学不同的是,既有需要幼儿独立思考和完成的内容,又有合作交流的项目,所以如何合理的设置各区域间的场地,是非常重要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材料柜和作品装饰划分出不同的半开放式学习区域,这样既有私密空间,又增加了区域间的结合。所以,走进我们现在的教室,再也不是那几张光洁的桌椅唱主角,取而代之的是琳琅满目的材料柜,和色彩缤纷的探索物品。
之前,中大班的课程是两课一游戏,如今我们改成了一课一游戏,这就大大提高了孩子游戏探索的机会。孩子们在这样轻松、平等、温暖的环境中自由的探索,能使他们活泼大胆,积极主动,充满自信的学习。这对孩子的人格素养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解放儿童的双眼和嘴巴,满足儿童“创造”发现
“陶行知思想”中提出:应培养儿童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儿童言论自由,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情有疑问。
自然界,是孩子们常常出现自发探索行为的地方。一天雨后的清晨,许多黏黏的鼻涕虫吸附在自然角鱼缸的周围。孩子们在晨间锻炼的时候发现了它们,一时间全围了起来,我也就跟着走了过去。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议论不停,我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正在讨论那一条一条的“小蛇”呢!“老师,这是蛇吗?”“老师,它身上怎么那么粘啊?”“老师,他的粘液好像鼻涕哦!”“太恶心了吧!”对于第一次看见这东西的我,也是很惊讶,我对孩子们说:“这些小虫的身体像蜗牛,但是没有壳,到底是什么,要等老师去查一查才知道。”在课间活动的时候,我为孩子们在网上查了这些虫的知识,原来是蜒蚰,俗称“鼻涕虫”,孩子们听了,都笑着说“难怪它身上黏黏的像鼻涕。”接着,孩子们又了解到了这些鼻涕虫的由来和生活习性。因为孩子们的一个兴趣点,我们班就开展了一次丰富的科学活动,所以的小朋友都全神贯注的听着,我想,这比任何一个预设的科学活动都更有价值。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即使原本的教学活动被打断,不能继续,但是孩子获得了更让他们感兴趣的知识,正切合了“解放儿童”的观点,也符合了指南中强调的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三、解放儿童的双手和大脑,支持儿童“自主”发展
“陶行知思想”中指出:要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和孩子开始了一段养蚕之旅。蚕卵中钻出一条条又黑又小的幼蚕,孩子们的一颗心就都扑在了它们身上。来园前,孩子们亲手采摘嫩嫩的桑叶,擦干净了装在保鲜袋里带来。入园后,孩子们给蚕宝宝们清理“房间”,再给它们铺上新鲜桑叶。历经两个月,蚕宝宝变成了“爸爸妈妈”,又产下了许多黑色的卵。从一粒粒蚕卵到色彩各异的蚕茧,以及后来再收获更多的蚕卵,这其中不仅仅让孩子们了解了蚕的生长,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生活中的直接经验。虽然喂桑叶、清理残渣只是一些小小的举动,孩子们每天细心地照顾这些弱小的生命,慢慢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理解了守护的价值,逐渐地变成了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小家长”。从而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不仅要接纳孩子的探索,更要参与到孩子的探索中去,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科学探索机会和工具,满足孩子多种探索的需要,在生活中做一个处处是“教育”的有心人,从而支持孩子自主发展。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G610
A
1006-0049-(2016)17-0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