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职学生软实力的培养

2016-02-04吕国丽

山西青年 2016年17期
关键词:实力职业高职

吕国丽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00



浅谈高职学生软实力的培养

吕国丽*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000

高职学生“软实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和学生职业竞争能力的必备要素。文章以职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为切入点,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的本质、人文教育的特性,分析高职人才“软实力”培养的必要性,并对解决途径做以宏观概括。

高职教育;软实力;人才培养;课堂教育

“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Joseph Nye)于1990年最早提出的。他所说的“软实力”(soft power)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中国学界从1993年开始关注软实力问题的研究(贾春峰、王沪宁),彼时的软实力是从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出发,和文化联系到一起,称为“文化力”。

2005年李化树首次将软实力和高等教育联系到一起,其内涵不但包括大学文化力,还有大学政治力、大学精神力、大学制度力等要素。职业院校软实力的最初研究是和就业联系到一起,被称为主体竞争实力、职业核心能力、就业软实力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软实力的内涵增添了新的元素。杨金保/沈志鹏(2015)把法制观念、职业心理、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等因素引入到软实力的概念中来。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已经饱受企业诟病。有知识没能力,有文化没素养,硬实力不足,软实力缺乏成为目前职业人才的普遍现象。2012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谭凤娇、何文聪对广东省112家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7.77%的用人单位认为目前大学生最缺乏的职业素质是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55.55%的用人单位认为是解决问题的能力,37.77%的认为是情绪控制,可见高职毕业生软实力中自我管理能力的缺乏。

笔者连续两年向校企合作企业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遵守规则的能力都还需加强,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明显不足。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拥有会做事、高技能的“硬实力”,还要使学生具备会做人、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这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软实力也是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可以促进硬实力很好地发挥。正如软实力概念创始人约瑟夫·奈所言,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该具有“职业保障功能,能使个体素质在‘质’与‘量’两方面均得到发展,进而满足个体职业内涵变化或者职业流动和变换的需要”。职业教育应该软硬兼修,质、量并重。

高职学生软实力培育受政府政策引导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评价标准、课堂教育教学效果、校企合作融合度、校园文化建设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高职教育的定位不清,课程设置上忽视高职生软实力的培养,高职学生软实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等问题”[1]

“进入21世纪后,为突破高职人才长远发展的‘软肋’,实现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创新,为高职学生提供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终极真理,众多高职院校都把培育高职学生软实力作为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2]

为了提高软实力在职业教育中的受重视的程度,将软实力培养制度化、系统化、日常化,应该从宏观(政府)、微观(学校)和具体操作(课堂)三方面全方位立体化进行。

宏观层面,政府应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政策上的引导和保障,改变硬件指标论排名的考量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实力,除了看办学规模、校舍、教学设备设施等硬件外,还要看其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校园文化、校风、学生行为素养等软实力,引导高职院校科学定位。

全面培养高职学生“软实力”,要“从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入手,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上进行职业人文教育理论范式的转型与渗透”。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理念的执行地,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体现对高职学生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要大力加强教师教学文化建设,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树立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发展第一生产力的观念,重塑重视教学的文化氛围,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从而从根源上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软实力的培养搭建实践的平台,增强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需求的契合度。校园文化建设要接地气,体现时代气息。组织开展组织性强、科学有效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社交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育理念得以实施的最持久的阵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教师要树立新型的教学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讲授课程的形式,运用探究式、参与式、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围绕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来改进课堂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模式。寻找“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结合点,将软实力培养无形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不断地探究和整理,形成科学的软实力培养课程体系,创建有效的软实力培养评价机制,使软实力培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1]魏银霞.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2]孙云志.高职学生软实力培育情况调查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2014.1.

吕国丽(1972-),女,汉族,吉林长春人,本科,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文学。

G717.38

A

1006-0049-(2016)17-0161-01

猜你喜欢

实力职业高职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