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2016-02-04牛永明

山西青年 2016年17期
关键词:古诗诗歌学生

牛永明

武山县马力镇北顺九年制学校,甘肃 武山 741317



农村中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牛永明

武山县马力镇北顺九年制学校,甘肃武山741317

由读导入,读中质疑;查找资料,帮助解疑。抓住关键,理解诗意。反复诵读,感受韵律。知人论诗,体验情感。大胆想象,领略意境。互动总结,拓展延伸。

农村;中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一至六年级背诵的古诗应不少于70首,七至九年级背诵的古诗应不少于90首。可见古诗词在中小学语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教,才能使学生学好古诗,就成了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我认为古诗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由读导入,读中质疑;查找资料,帮助解疑

(一)由读导入,读中质疑

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文中的古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他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优美,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到他含蓄、凝念、铿锵优美的特点。诵读时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节奏,要有感情的朗读诗篇。

如:唐代诗人李绅的《古风》一诗去读,按下面画出的节奏去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教师要指导学生去仔细品味古诗的韵律之美。学生在反复诵读、感受韵律美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二)借助课本注释,初步解疑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去看课本注释,可以使学生弄清这首诗选自哪里,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弄清部分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弄清一些难懂的句子的意思。如果还有问题要解决,就留在下一步去解决。

(三)查找资料,了解背景,解决疑难

让学生从自己找到的资料上了解作者的处境及写作的背景。

如: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学生只要在资料上了解到: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今贵州省遵义县附近),行至白帝城时途中遇赦,便乘舟东返江陵,这首诗是李白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时所作。通过这些资料学生就能理解作者“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喜悦心情;就能感悟到全诗轻松、欢快的基调。

二、抓住关键,理解诗意

不同的诗篇,难点不同,根据我近年来的教学情况看,理解古诗的关键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弄清古今词义的变化

古诗中的有些字词沿用到现在因年代久远,意义和用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时要重视这种现象。

例如:“儿童急走追黄蝶”(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又如:“昨日入城市”(张俞的《蚕妇》)中的“城”是“城市”的意思,“市”是“做买卖”的意思。

(二)掌握通假字

通假字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掌握通假字对正确理解诗意大有帮助。那么,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即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找了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种现象称为通假,用来代替本字的字叫通假字。对于通假字不能用假借的这个字的意义去理解,去读音,而是要按本字的意义去理解,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它。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中就有两个通假字,“返景入深林”中的“景”同“影”,《鹿柴》中的“柴”通“寨”。“景”应按“影”的音去读,意义也应按“影”的意义去理解(下面的例子就不一一注明了)。又如:“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中的“曾”通“层”。古诗词中的通假字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教学时要特别注意。

(三)注意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是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古诗中的比喻句取喻新奇、生动形象,大多在描绘景物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学习时仔细体会,才能感悟到其中的道理,明确全诗的主旨。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发挥神奇的想象,将北风比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这比喻是何等新奇,格调是多么豪迈!一切景语皆情语”,只要仔细品味,就能发现此句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及全诗的主旨——热爱生活、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2.夸张

据统计,七至九年级语文课本(人教版)中李白的诗有十五首之多,而高度的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鲜明特征,所以,弄清诗歌中夸张的艺术手法,是理解李白诗歌的关键。

如:《行路难》(其一)中的开头以极为夸张的手法领起,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像是一首“祝酒歌”。但第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这就是夸张在这首诗中的作用。

3.互文见义

互文是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的分为两个形式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互相呼应,互相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手法较为特殊,是学习古诗的难点之一。解释这样的句子时必须把上下句的某些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其原意。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北朝民歌《木兰诗》)是互文,应理解为:将军和壮士经历了无数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了。《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中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也是互文。教学时只要抓住互文的特点,让学生仔细琢磨,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突破难点,准确理解诗意的目的。

(四)正确理解“用典”的目的

学习有典故的诗歌,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作者运用典故的目的,就突破了教学的难点。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弄清运典的目的呢?用对比联系法即可。对比联系法就是把典故中的人的境况和作者当时的境况进行对比,找出相似之处,感悟用典缘由。

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教学时把向秀当时的情况和刘禹锡的处境进行对比,学生就很容易感悟到作者借这个典故,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另一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了。回到村里才知道过了一百年。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世人借这个典故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三、反复诵读,感受韵律

古诗不论是五言还是七言,不管是何种句式,他们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学生非常喜欢。我认为在学生正确理解了诗意之后应抓住古诗的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去反复诵读,带领他们去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让一步通常采用下列形式进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四、知人论诗,体验情感

我国古代诗歌异彩纷呈,许多古诗或吟咏性情,或感悟咏志,或借物言志,其中都蕴含作者的人生体验。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领悟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使学生受到作者情感美的陶冶。

例如,我在教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时是这样做的,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基础上,让他们了解写作背景,揣摩写作目的,体验作者情感。

学生通过资料得知《望岳》,的写作背景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河北,山东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联系写作背景,学生就能体会到《望岳》中作者热情的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五、大胆想象,领略意境

优秀的诗歌,一般都能使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意识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觉得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意境美,从而受到感染。领略意境是学习古寺的最难一步,领略诗歌的意境时,应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一边有感情的朗读诗句,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浮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美景、情景。于不言中领悟、欣赏古诗的意境美。从而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的意境,别具一格:“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田图啊!“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语言朴实无华,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的痕迹,真可谓“豪华落尽见纯真,一语天然万古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诗境之中,使口语上长为诗句,让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平淡醇美的意境。

六、互动总结,拓展延伸

(一)注重积累名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诗歌的语言是很精炼的,好的诗歌都是用经过锤炼的语言写成的,是语言用运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因此,学完一首诗后师生应及时互动总结本诗中的名句。通过积累名句,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如: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后,互动总结时学生都能说出本诗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时老师因势利导,“谁还能写出像这一句一样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不一会儿,黑板上留下了这样的名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情白在人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下课铃响了,但同学们意犹未尽,老师说:“把这个问题做在作业本上,展示你们的才华,好吗?”同学们会心地笑了。

(二)了解古代社会,学习做人道理

诗歌是社会人生的缩影,优秀的诗歌总是从某一方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不同的诗歌往往反映了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如何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因此,学习优秀诗歌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

例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师生总结延伸时,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杜甫所处的社会环境怎样?他的境况如何?这首诗中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长处吗?如果有是什么?”小组内讨论后,学生发言;“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时期,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国家危亡。杜甫生活极为艰难。杜甫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宽广胸怀”。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2]钱大群.古汉语语法常识[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3).

[3]刘国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诗词部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9).

[4]新选唐诗三百首[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2).

[5]刘杏敏.最新初中语文教案与作业设计(江苏版-七年级-下册)[M].新疆少年出版社,2005(1).

[6]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

[7]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G633.3

A

1006-0049-(2016)17-0135-02

猜你喜欢

古诗诗歌学生
诗歌不除外
“拟古诗”之我见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赶不走的学生
品读古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