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16-02-04董菡
董 菡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预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董菡*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预防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可能或已经发生的问题而提出的一项专门对策,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预防教育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可以使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为了更加有效的实施预防教育,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提高他们的素质,另外还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大学生思想活动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预防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预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承担着建设祖国和振兴民族的重任,他们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着个人的成才和发展,还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与成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完成时代交予它们的重任。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立足实际、开展创新研究,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因而,将预防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结合,使其成为传统方法的一个新帮手,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预防教育的内涵
所谓预防教育就是针对人们可能或将要发生的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事先进行教育,防止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发生;或者将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扼制消灭在萌芽状态。从定义不难发现,预防教育包括而且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不良思想或错误行为发生之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给不良思想或错误行为创造任何可能的条件,将可能会出现的损失通通避免,即“防患于未然”。第二,在不良思想或错误行为刚要出现的时候,就采用措施进行纠正,将其扼杀在摇篮中,防止进一步的扩散,即“防微杜渐”。将预防教育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根据他们的特点和规律,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的预测,从而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
二、实施预防教育的必要性
预防教育可以把对大学生有害的消极影响转化为对大学生有利的积极影响,并把不良思想或错误行为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实施预防教育,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解决教育过程中可能碰见的各种棘手的问题,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实施预防教育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首先,实施预防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预防的重要性。同理,预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对象思想行为变化发展的规律,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和自身的工作经验,对教育对象思想行为变化发展的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避免消极被动,赢得主动权。只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不再是“痛定思痛”的事后教育,而是“未雨绸缪”的预防教育。
其次,实施预防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总是在问题出现之后才后知后觉,并急于寻求暂时的解决办法,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策。要想改变这种滞后的状况,就要实施预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清楚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预测其发展趋势,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到未雨绸缪,因势利导,把工作做在前面。预防教育的做法,避免了滞后处理可能带来的叛逆心理和抵触情绪,也避免了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成了超前教育,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再次,实施预防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之所以不尽人意,就在于预防教育的实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要是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看重“头痛医头”的事中矫正和“痛定思痛”的事后反思这两个环节,那必然会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不理想的效果,并最终陷入恶性循环。要想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发展,就要实施预防教育,把工作做在前面。其实,无论是事中矫正,还是事后反思,都不如提前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始终如一的运用“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教育。
(二)能使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一任务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确立的。另外,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新世纪的教育目标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大学生要想获得全面的发展就变得困难重重,再加上社会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时候,大学生要想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采取新的方式—预防教育,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规避成长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荆棘。
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来就是一个宏观上的超前目标,而且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这就必然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预防教育,众览全局,把这个目标的未来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既高于现实,又不囿于现实,找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此外,目标上的超前必然要求内容上的超前,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运用超越于教育对象现有思想水平的先进思想去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引导教育对象朝着全面发展不断迈进。最后,要用超前的内容来表达超前的目标,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也要超前,即根据规划,按照人的思想变化规律,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开展艰苦细致、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工作,使教育对象向着全面发展的目标一步步迈进。总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可估量的困难,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用预防教育法来规避可能碰到的挫折。
三、实施预防教育的策略
既然运用预防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那如何才能使其发挥最大功效?
(一)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观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应运而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一直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也远远跟不上大学生的步伐,致使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僵化、观念陈旧。从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预防教育的态度直接决定了预防教育的效果。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预防教育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是在不断成长的。大学生的思想是不断变化的,影响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因素又是不可确定的,因此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预防教育。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相对和绝对两个方面,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同样,预防教育也不存在百分之百的绝对,它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这是因为预防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的思想,思想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只能在某个范围内达到相对的准确,允许错误的存在。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者不能也不应该认为预防教育可以解决我们遇到的全部问题。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了预防教育可能取得的成绩。因此,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努力奋斗。第一,尽力使自身的认识与学生的认识同步,甚至超越学生。毛泽东同志说过:“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这就恰好说明,教育者只有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做好预防教育工作。第二,教育者要具备各项工作能力,特别是了解学生的能力、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能力、心理诊断和辅导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的能力,超强的能力可以帮助教育者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提升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信任度和亲密感。
(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人们思想活动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调查研究是以思想信息为调查对象,为了解群众和教育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思想动态、思想问题而进行的调研工作。它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客观依据,是搞好预防教育的基本条件。思想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育者需要通过艰苦、耐心的调查工作才能拥有它,当然也少不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过程,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找出主要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另外,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主角”、“主体”和“发号施令者”,教育对象则是“配角”、“听众”和“服从者”,这样做就忽略了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预防教育要想在高校顺利开展下去,就要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错误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要以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切实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利益。另外,还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实施不同的教育引导对策。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5,156.
[2]徐萍.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46-48.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9.
[4]江泽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18(1).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284.
[6]吉俊洪.思想政治教育的超前性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16-23.
董菡(1990-),女,河北涿州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G641
A
1006-0049-(2016)17-0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