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的起源
2016-02-04雷日
雷 日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浅谈道德的起源
雷日*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它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去实现的,而是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思想教育等手段,使人们形成内心的善恶观念、情感和信念,自觉地按照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原则和规范去行动,从而自动的调整社会、集体以及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伦理学探讨道德的起源问题,是从科学的角度、从事实认识的角度来描述社会现象产生的过程,道德的起源问题关乎到道德的本质问题,即道德之为道德的根本属性。
伦理学;道德;道德起源
一、关于道德起源问题的不同认识
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关于它的起源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一)自然论的道德起源论
自然论的道德起源论的突出特点是:用动物的合群感来解释道德,认为道德是动物合群感的复杂化和延续,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如:将动物哺育后代称为亲子本能。与此相反的是西方基督教文明主张的人类中心主义,他们认为:人是世界的主人,是与自然不平等的、高级的,因此,人要征服世界、改造世界。
(二)超自然论
神启论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会产生道德,不是人与社会存在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内在需求,而是一个外在于人类社会的神秘的实体所强加给人类的。这种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是完全摆脱自然来解释道德之为道德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种把道德归源于神的意志,陷入了宗教神秘主义,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三)天赋道德论
天赋道德论的主张:道德是人的本性,是人生而具有的品性,人的先天固有的善良或邪恶的品性,是动物所不具有的。很显然,这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与自然论的道德起源论截然相反的主张。中国的孟柯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曾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观念不是后来形成的,而是先天固有的良知,是与生俱来的。
(四)感觉欲望论
感觉欲望论强调,道德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欲望,是人类满足自己欲望和需要的手段,即:能满足自己欲望和需要的就是善的,不能满足自己欲望和需要的就是恶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拉美特利认为:道德取决于人体的机械运动。人作为一架机器,人体的生理运动决定了人的自然欲望,即饮食男女就是人的本性。人的自然欲望不仅决定了人的需要和思想情感,而且也决定了人的道德品行。他认为人生的幸福也就是感官自然欲望的满足。
二、马克思主义对道德起源问题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将研究视野从神转向人,从人的自然属性转向人的社会属性。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道德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从劳动出发,揭示了道德起源问题。道德根植于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归根结底根植于人们进行生产与交换的经济关系的客观需求。一切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的产物。
(一)劳动在道德起源中的作用
1、劳动创造了道德的主体——人
人作为道德主体的生成过程,也是逐渐与动物相分离的过程。人类通过劳动,不仅使自然界人化,也使之成为人劳动的对象,而且使人自身社会化,使人自身成为现实社会的人[1]。生产劳动的过程为人成为道德的主体创造了自然条件。
2、劳动活动创造了对道德的需要
劳动最初是一种涵盖人类所有领域的原始活动,后来,开始沿着分工和协作两个方向日益深化。随着劳动活动日趋复杂,伴随着劳动分工的产生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个人在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地被凸现出来,个人对利益观念的需求和追求也逐渐产生,这时,就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维持劳动活动正常进行,这就是风俗习惯即我们所说的道德。
3、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动力
随着人际关系的差距的变大,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就随之变大,对道德的需要就越大,道德发生的动力也就越大。劳动不仅产生了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更引起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这样就产生了道德,而且也使人们对自身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变得更迫切[2]。
(二)劳动分工在道德起源中的作用
劳动分工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私有制的出现促使了私有财产的产生,私有财产导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矛盾不断增加,促使了文明的产生以及对道德需求的增加。道德是为适应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人类的劳动还很模糊,社会分工也不明确,交换关系也不发达,个人在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没有表现出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壮大,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社会分工不断发展,交往日益扩大,人与人的交往更加密切,依赖性也随之增加,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压迫,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利益分配方式日益复杂,不公平现象更加突出,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相互间矛盾越来越尖锐。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总要提出一套完整的协调性道德体系[3]。因此,劳动分工提供了人类创造道德必要性的增加。它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深刻的改革,分工则是道德形成的关键。
(三)劳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在道德起源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互相分享、共享、共存,并不是所谓的道德高尚的表现,而是作为个人的个性还尚未觉醒。私有制的产生才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随着各种人类文明的产生,对道德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因此,人类从原始社会过渡到文明社会,是一个个体自我觉醒的过程,是私有制的确立的过程,是道德产生和确立的过程。私有制的产生为道德成为一种完备的社会形态创造了条件。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高懿德.论道德的起源[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6(02).
雷日(1988-),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D648
A
1006-0049-(2016)17-01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