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2016-02-04胡杨峰

山西青年 2016年17期
关键词:河北农业大学校区毕业生

田 寒 胡杨峰

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河北 黄骅 061100



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田寒**胡杨峰**

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河北黄骅061100

近年来,内外经济增速缓慢,加之人口老龄化现象,企业招聘人数不增反减,大量毕业生走出校园就面临“失业”,新建偏远校区大学生寻找优良社会资源、融入社会更是举步维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围绕新建偏远校区所处的环境从社会、学校、学生三方面进行思考总结,找出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大学生;就业难;社会资源

一、引言

如今内外经济增速趋缓,企业转型升级缓慢,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薄弱,对就业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却始终居高不下,而社会对毕业生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水准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和企业僵持不下,无论哪一方都不肯降低自己的要求。在这种紧张的就业形势下,新建偏远校区的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二、大学生就业现存问题

(一)大学教育与社会脱轨,学生生活圈狭窄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是否可以敏锐捕获到招聘信息对就业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新建偏远校区相对封闭,学生与外界交流有限,这样的环境导致毕业生对招聘信息的猎取能力差,造成毕业生严重的信息片面化,使得学生与大量优质企业的招聘失之交臂。另外,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城市交际圈只有同学和老师。严重的社会资源匮乏就导致其相较人脉广泛的城市大学生来说在择业期就处于劣势地位,这就更加剧了就业压力。

(二)偏远校区校招企业和实习岗位少

企业在招聘中会考虑到经济成本的问题,由于偏远高校学生数量少,不便于面试和宣讲,愿意来开展专场招聘会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同样的原因,校区与其他高校间的联系少,毕业生也很少去参加其他学校的招聘会,这又大大削减了校区的就业资源,导致毕业生就业方向单一化且处于被动的位置。校区周边的经济环境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社会实践、实习机会,因为条件的限制学生也不能选择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实习,缺乏实践经验也成为了学生被企业拒之门外的理由。

(三)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如今很多专业是为了给某个行业输送人才而设立,结果毕业生却四处碰壁。归根结底是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悖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广,几乎囊括该行业的方方面面,可是却学得很浅,比如建筑、农业、设计等专业毕业生不经过岗位培训很难胜任工作。还有一些专业因为专业面极其狭窄,毕业生对专业了解存在局限性,不知道未来该何去何从。

(四)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

中国高等教育已不是稀有教育,而已经渐渐成了提升素质的必经之路,大学生已经不再是“沧海一粟”,而是“车载斗量”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高校毕业生依然将眼光放在名企、外企,自身能力却达不到理想企业的要求。毕业生对中小企业抛出的橄榄枝不屑一顾,都向往着一份体面的工作,不肯从事基层工作,这就导致用人单位人才不足,毕业生就业难。所以就业难的原因并不是岗位需求不足,而是毕业生和企业双向选择时出现互不匹配的矛盾。

三、学生和学校的改进措施

(一)学生要重视对职业的规划,做好就业准备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自身优势和社会的需求为自己确定理想的职业,然后充分利用学校或社会资源,为此职业打好底层基础。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利用MBTI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SWOT分析等工具进行一个自我剖析,挖掘出自己性格上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规划职业。最后,利用在校时间扬长补短,提升自己。

(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顺应社会的改变

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存在着明显的欠缺。大学生对社会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认知,人际交往和实践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欠缺,所以当在社会上遭遇挫折时经常手足无措。这就需要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学校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我们的社会竞争力。同时,各方面能力的增强也会让我们在就业中占据优势。

(三)转变就业观念

我们要摒弃名企憧憬,树立“小平台大作为”的就业观。新建偏远校区一般都建立在尚处于开发或者待开发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高校在此建校的目的也是为开发区输送人才。然而,“人往高处走”的思想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无论是大城市的毕业生还是新建校区的毕业生,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认为只有去大城市工作才是最好的归宿。另外,民营中小企业、城镇等基层单位也是极度渴求人才。所以大学生要改变对“好工作”的认识,适合自己,并且能在岗位上最大程度的实现自身价值的才是真正的好岗位。

(四)学校积极引进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因为校区尚处于年轻阶段,社会认知度不高,学校应该增强企业对校区的认识,把优质企业引进校区,加强校企联系。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不仅仅为了创造财富,更多的是在进行创业策划中增强才干,同时又可以解决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因此,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创业意识和广泛的人文关怀精神,学校也要支持有想法的学生大胆创新。

虽然毕业生就业压力依旧很大,可是只要学生在校期间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积极为就业做准备的各项实践,端正就业态度,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及时更新就业资源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学校和学生肩并肩一起面对激烈的“找工作大战”,相信我们一定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1]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政治青年学院学报,2011(01):72-73.

[2]文丰安.大学生就业择业受挫及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12):12-15.

[3]魏森安.大学生择业现状及其社会化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6.

[4]曾凯欣.论大学生创业权益的法律保障[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

[5]梁涵孟.浅析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3):88-88.

G647.38

A

1006-0049-(2016)17-0060-01

*2016年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建偏远校区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为研究样本(省级项目编号:201610086070,校级项目编号:20162101);2016年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河北省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为研究样本(项目编号:JRSHZ-2016-01013);2016年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创新能力培养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作用的研究(SK201621-3)。

**作者简介:田寒(1995-),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农业大学2014级本科在读;胡杨峰(1982-),男,汉族,河北怀来人,硕士研究生,河北农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河北农业大学校区毕业生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河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
——张 焘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