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家文化中的生态德育思想探微*

2016-02-04

山西青年 2016年17期
关键词:道家老子规律

周 丹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1



道家文化中的生态德育思想探微*

周丹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内容的论述。其中道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倡导的“无为”、“不争”、“守柔”、“虚静”等思想,就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是生态文化中一份珍贵的思想宝库,是开展生态德育教育的理论来源。

道家文化;生态思想;探微

中国传统道家思想是以“师法自然”为内容的自然主义。道家崇奉自然、顺应自然、一切师法自然,强调按自然规律办事,无疑给生态伦理以深刻的影响。道家提出的“无为”、“不争”、“守柔”、“虚静”等观点,以及建立在此之上的朴素的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辩证认识,是生态文化一份珍贵的思想宝库。

一、道法自然

道家是出世的,因而道家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崇尚自然,因而必然以自然为师,效法自然。故老子在《道德经》中在阐述人与天地无为的关系时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道”指法则、规律。这就是说,人类生存于大地要遵循地的规律,而地的规律遵循天的规律,天的规律遵循“道”(规律),而这个“道”,遵循自然的规律。道即自然,自然的规律是总规律,其他的规律均要服从自然规律,这应当是道法自然的本意。

道法自然的第二层意思是端正或摆正自然与人的关系。这里是自然与人,不是传统上的人与自然。道家“四大”观念的顺序是自然—天—地一人。人类社会最小,自然(地球生物圈)最大,人类社会是自然大系统中派生的—个子系统。人类社会隶属于自然界。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不是自然的征服者。决定或主宰自然(地球生物圈)的是自然自身。故老子告诫人们:“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不把自然据为己有,不作自然的主宰,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道法自然的第三层意思包含着自然辩证关系。例如“知和日常,知常日明”,“和”指自然界的和谐性,以及自然万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整体性,维护自然的完整与和谐,而不狂为,人类才能与自然共存。而只有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常)行事,事物才能清晰呈现本来的面目。又例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一方面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对物质的追求不能贪得无厌,懂得“知足”;另一方面要求人们在经济发展中,要懂得适度,懂得“知止”,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限度,不致作出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以确保生物圈的不殆(生生不息)等等。

二、自然主义

道家文化的另一着眼点是自然主义,这与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截然不同的。儒家的人文主义着眼点在人,而道家的自然主义则倾向于自然。故苟子批评道家为“蔽于天而不知人”。被“天”遮蔽而“不知人”的自然主义倾向,恰好是与当代的生态伦理思想相似的。

显然,道家是以自然为本的,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自然界。“道”是道家的始原,是道家的最高哲学范畴,而这个“道”,是“效法自然”,是自然本身。这样,以老、庄通过“天道”观念所做的思辨I生哲学的净化,创立了道家的宇宙本体论,排除了中国早期宗教所崇拜的神鬼的权威,把哲学本体“道”,提升到“象帝之先”的位置。[2]道家从哲学高度,对自然、宇宙以及社会所作的清醒理智和辨证的探讨,排除了神或上帝的预设和启示,是自然哲学与人的哲学的统一,是生态文化应当吸取一份宝贵资源。

人类社会总是充满权谋、陷阱和诸多的不合理性,在专制统治时期,情况尤其如此,这一切往往是宗教思想产生的最好温床与酵母,但道家的自然主义并没有走上宗教的道路。虽然感到无可奈何,甚至提出“安时处顺”,“安之若命”等宿命思想,但始终立足社会现实,提出大异于儒家的救世方案,即一方面“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听任自然,自然而然;另一方面,道家注意到自然正反的辩证关系,通过否定的办法,从“负”到“反”的方面,达到“正”与“合”的目的,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的自然主义,一切遵奉自然,效法自然,顺应自然,从自然中吸取道德教训,必然倡导一种清净、淳朴、无为、守柔、不争的人生态度,这与儒家倡导的充满“浩然之气”的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截然不同。但无论是儒家或道家,当仕途落魄或政治失意之时,往往投入“自然”的怀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宁做隐士,不做教徒。这是因为自然显然比宗教虚无缥缈的天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道家的理念看似是出世的,否定人生的,但最终落实在人生上,此时的自然无疑成为人生的庇护所和乐园。因为他们可以在这里荡涤污浊,纯洁心灵,陶冶情趣。道家的自然主义显然成为儒家人文主义的最得力补充。

三、无为无不为

老子的“无为”观念包含有深刻的生态学思想。老子说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要遵循生态规律,借助自然力,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在这里的“为”与“无为”是两种手段,“无不治”是效果与目的,更是一种境界。

成书于公元四世纪的道教经典《抱朴子》中区分了人类对待自然的两种不同态度与手段:一是役用万物,一是效法自然。对自然和人的关系了解得浅薄的人,就役使自然,让自然物完全隶属于自己;而深知自然与人之间奥妙的人,不但能善待自然,还能从自然之中悟出人类“长生久视”[3]的道理。

人们在认识和利用自然过程中,对待自然实际上持三种态度与手段。第一种:妄为。不效法自然,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役用妄为,导致生

态恶化,自然与人类对立,这是最不可取的;第二种:作为。指在生态阈限允许范围内,按自然规律办事,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作为。老子把此称之为“下德”,下德是“为之而有以为”,通过作为,达到有为;第三种:无为。老子把其称为“上德”,上德是“无为而无以为”,因为自然生态系统自身会按自身运行规律运行,无须人类插手。应当看到,“大自然是个有机的生物圈,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整体,不是静态循环而是动态增长的,这是根本性的自然法则”。[4]中国古代思想家将自然界的这种动态增长概括为“生生不息”,…‘自然生产力”。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对人类控制的人工系统、半人工系统之外的荒野、湿地、天然林、荒漠、冰川、深海等系统,人类能有所作为吗?回答同样是否定的。显然,无为的实质是明确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和作用。“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过浓的味,失去真味;忙无头绪,近于瞎忙,对自然过多的干预,往往适得其反。既有为,又无为。对人工系统与半人工系统而言,应当有所作为;对自然系统和整个生物圈而言,应当持无为态度,让自然按自身的规律和轨迹运行,而无须人类妄加干涉和插手。

四、重生贵生

道家的愤世嫉俗和对社会的抨击,并没有导致道家走上宗教的道路,没有对彼岸世界的执著追求,相反,十分注重“生”,注重保持和整体生命的和谐。这就是道家所注重的“重生”和“贵生”思想。

名誉地位与身体生命哪—个更可爱?身体生命与财货家产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样更令人担忧?人们在理论上会选择前者,但在现实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为后者买单或付出代价。围绕着自身生命(重生、贵生)的题课,既普通又深刻地令人再三思之。对此,老子开出的药方是:“我恒有三葆,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一曰慈,指人的心性品德的修持修行。心性品德的修持修行,就是磨炼自己的意志,摒弃应摒弃的功利私欲,广做善事,广积善德,使自己的品德修养不断提高和升华,做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二曰俭,要求“轻物重生”,“生”是根本。而对自身的物质需求,则节制物欲,清淡朴素,一切从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有两种情况,对于一般事,道家认为无论是“以德报怨”或“以直报怨”,都不是最好办法。因此,只有不结怨,才可以无怨。最好办法是施而不求报之义,以“不报为报”;另一种情况是不硬碰硬,因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要避开锋芒,等待时空变化,顺应自然之道,以柔克刚,这就是所谓的“柔弱之道”与“不争之德”。不争非不争,而应当顺应法则,采用适当方法化解之。这样才能“柔弱胜刚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保存自身是第一位和最终目的。

道家始终认为,生命的价值比天下更为贵重,把生命摆在最高位置上。且这里所谓的生命不仅指人类生命,还包括自然界一切生命在内。“生生之谓易”,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为着生命和生存。道家哲学可以说是生命的哲学,回答包括人类之内生命永恒存在的哲学。

[1]老子.道德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44.

[2]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文化书院,1987:119.

[3]宝贵贞.出世与人世之间——论道教伦理之要义[J].中国道教,2003(3).

[4]胡筝.生态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7.

B82-05

A

1006-0049-(2016)17-0039-02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绿色发展视域下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工程生态教育研究》(课题编号XJKO16CZY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道家老子规律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巧解规律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