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我国文艺人民性创作研究综述*
2016-02-04张晓旭
张晓旭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新世纪以来我国文艺人民性创作研究综述*
张晓旭**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未来文艺创作的重要导向。进入新世纪以来,围绕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撰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本文专门就新世纪以来我国文艺人民性创作的研究情况作以梳理。
新世纪;文艺创作;人民性;建构;特征
文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新世纪以来,文艺创作的人民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撰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相关文献多达百余篇。值得一提的是2004-2006年,《文学评论》《文艺争鸣》《文学理论与批评》等杂志组织了多次关于“文艺人民性”的专题讨论,许多优秀的批评家和作家都参与其间,一时间激起了文艺创作及批评领域有关文艺人民性创作研究的高潮。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探讨、文艺人民性的特征和内涵、如何构建文艺的人民性等方面,本文将侧重于对这一部分进行梳理,提取出学者们对文艺人民性的主要见解,试图全面地呈现新世纪文艺人民性的研究成果。
一、文艺人民性的特征和内涵
文艺人民性的概念是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而被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着的。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文艺的人民性,就可以发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需求衍生出对文艺人民性的不同认识。新世纪背景下关于文艺人民性概念的讨论一直是热点话题,产生了“底层创作”“公民性”“新人民性”“后人民性”“党性”等多种观点,以下将简要进行梳理分析。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拉大,中国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与富裕阶层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在文艺上,有的文艺作品逐渐沦为物欲的附庸,一批格调不高的作品随之产生。针对这种现象,欧阳友权在《人民文学重新出发》中解释说“文学对人民的疏离和文学底色上‘人民性’观念的淡化,就是一个重要原因。”他认为文学创作不再贴近底层人民的爱恨悲欢,而是一味的谄媚市场,致使“小资文学”“贵族文学”“欲望文学”尘嚣日上[1]。丁智才《当代文学呼唤人民性》中也认为,今天文学创作日益变得“私人化”“时尚化”,文艺作品颠覆客观历史现实,追求“伪人民性”的创作,这类作品“无力深入地体验、感悟社会生活和他人世界”,致使“文学成了发泄个体欲望的工具”[2]。部分文艺工作者们敏锐的察觉到这种创作现实,提出要复归文艺作品对社会底层阶级的关怀意识,倡导创作“底层文学”。彭青《论底层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及其人民性》中提出“底层文学是新世纪最为强大的文学思潮”,底层文学不仅“承担了现实主义的历史使命”[3],也是文艺人民性的具体体现。对下岗工人、农民工、矿工等社会底层边缘群体的关注,能够揭露中国社会的现实和矛盾焦点,真正为劳动人民抒怀。
王晓华在《我们应该如何构建文艺的人民性?》中则认为,这种只面向社会底层的创作范畴,忽略了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绝大多数不在社会底层的精神劳动者。他引入卢梭的“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理论,主张效仿西方民主观念,认为真正的人民性就是公民性,文学创作应该平等的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公民,“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底层人民和弱势群体”“公民作为国家的主权者是完全平等的”。[4]每一个公民个体都应该成为文艺作品的创作对象,将公民性作为构建文学人民性创作的本位和尺度,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人民文学。随后王晓华又发表了《人民性的两个维度与文学的方向》一文,从整体性和个体性两个维度来解释文艺的人民性,强调“宏大的人民叙事”与“个体的公民叙事”要相互调和、促进、矫正、统一,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人民文学。[4]王晓华看到了文艺作品反映人民大众集体性利益的同时,也提倡文艺作品要关注每个公民个体性的情感需求。
严昭柱在《关于文艺人民性的思考》中对王晓华的观点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这是“历史的倒退”,“是以‘公民性’的概念来消解和取代人民性”,中国公民的群体中仍然潜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破坏势力,他们绝不属于人民的范畴,所以“在阶级社会里,人民概念恐怕不能一概用‘公民’概念来替代”[5]。张丽军在《新世纪文学人民性的溯源与重申》中赞同了严昭柱的观点,并指出,在理论上每一个公民都是平等的,但是在现实中这种平等则是苍白的。包括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虽然“拥有充分的公民权利”,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有着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现阶段中国国情下,对弱势群体公民权利意识的宣传仍需要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6]。
除了上述对人民性与公民性的内涵和外延是否一致的讨论之外,也有学者重新定义了“人民性”的概念,提出“新人民性”“后人民性”“党性”等主张。
孟繁华在《新人民性的文学》中提出“新人民性”的概念,文学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具有启迪作用,‘新人民性的文学’是指文学在展现“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感”的同时,也要真实地“反映底层人民存在的问题”并展开“理性的社会批判”。[7]孟繁华认为“新人民性的文学”是赞美与揭露并存的文学,一方面赞美社会底层劳动群众的淳朴与真情,另一方面也通过揭露“现代城市生活”对于工人、农民等底层阶级的冲击和诱惑。暴露出的农民文化的劣根性,揭示出城乡物质文化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对底层人民影响的两面性。他的观点继承了鲁迅对于国民劣根性批判的思路,通过带有批判意识的文艺作品来揭露当代社会的种种恶习,开掘了文艺人民性创作新的深度。
陈晓明在《人民性-美学的脱身术》中提出了“后人民性”的概念。他的观点是将“人民性”看做是一种美学的表现策略,认为对劳动人民苦难的描写是一种小说写作中的创新技巧。“人民性”创作不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变成了一种文学的创新实践,成为“文学现实的情境建构艺术性表达的一个起点和资源库。”[8]他列举了多篇《人民文学》中以苦难叙事为内容的文章,这些文章的结局有一个普遍特点是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通过扭曲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将主人公从“苦难”中脱身出来。陈晓明称这样的创作模式就是“后人民性”的,这种“后人民性”是对人民性表达形式的开拓创新。
二、如何构建文艺的人民性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含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创作为人民服务的文艺作品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要旨。卢燕娟在《中国梦视野下的文化人民性》中提出文艺的人民性是“中国梦”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构建文艺的人民性方面,他认为首先要“始终将人民作为文化的主体”,发挥文化对人民权利的维护作用,文艺创作要面向人民、唤起人民的主体意识。其次要注意文化主题的创新性和文化内涵的时代性,文化工作者们要努力团结人民,与时俱进,掌握新时代的文艺理论和文化传播手段,由此才能创作出“既把握历史方向又抓住时代脉搏”[9]的优秀文艺作品。
欧阳友权《人民文学重新出发》中阐明“人民文学是人民喜爱的文学。”[1]指出,创造具有审美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文艺人民性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人民文学需要平视审美”,即创作者要站在平等、真实的位置上观察普通民众和弱势群的生活情况、利益愿望。第二,“人民文学要求千秋叙事”,即文学创作要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人文关怀。第三,“人民文学要有坚挺的精神”,即文学作品要有“骨气”,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
除了关注文艺创作领域之外,也有学者关注文艺批评领域人民性的构建问题。蔡家园《人民性——文艺批评再思考》中认为,首先,人民是个体的集合,“个体性”能够反映个体的存在和诉求,而“人民性”则汇集全部个体在社会实践中的所呈现出的智慧与精神,反映人民群众对真善美共同的价值追求与渴望。所以,某些批评家过分强调个体经验的特殊性,是一种以“个体性”来取代“人民性”的批评方法,这不利于人民共同价值观的凝聚。其次,文艺批评不能只局限在学科的范围内,变得晦涩难懂、生僻空洞,脱离人民大众的接受能力和需求。文艺批评要具有“大视野、大情怀、大境界”,走进人民大众,站在人民的整体性视野上,为人民大众创造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作品,引领文艺创作的审美风尚,弘扬时代精神。[10]
上述研究对于文艺人民性创作的引导与推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文学和艺术是源于人民并属于人民的,最广大的劳动群众是文艺创作的根基。新世纪的文艺创作要贴近生活、贴近人民,重点关注社会底层群众和弱势群体的情感、思想、愿望,引领时代的号角,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欧阳友权.《人民文学,应该重新出发》.《文艺报》,2004.5.
[2]丁智才.《当代文学呼唤人民性》.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3]彭青.《论底层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及其人民性》.《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06).
[4]王晓华.《我们应该怎样建构文学的人民性》.《文艺争鸣》,2005(2).《人民性的两个维度与文学的方向》.《文艺争鸣》,2006(1).
[5]严昭柱.《关于文艺人民性的思考》.《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6).
[6]张丽军.《新世纪文学人民性的溯源与重申》.《文艺争鸣》,2005(5).
[7]孟繁华.《新人民性的文学》.《文艺报》,2007.12.
[8]陈晓明.《人民性-美学的脱身术》.《文学评论》,2005(2).
[9]卢燕娟.《中国梦视野下的文化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5(1).
[10]蔡家园.《人民性-文艺批评再思考》.《中国艺术报》,2014-11-5.
I206.7
A
1006-0049-(2016)17-0034-02
*201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有中国特色的文艺人民性创作导向研究》(课题号:2016lslktziwx-02)成果。
**作者简介:张晓旭(1989-),女,辽宁大连人,渤海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