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维度*
2016-02-04张苗苗
张苗苗 洪 涛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维度*
张苗苗**洪涛**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和巩固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它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了目标导向维度、感染教化维度和行为约束维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中,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提供经济基础、政治保障、文化根基、社会支撑和生态来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政治认同;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有着不可小觑的维度作用,在“五位一体”的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认同,在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中发挥必要性的作用。
(一)政治认同的内涵分析
对于政治认同的具体内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表述。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中指出政治认同属于政治文化范畴,具体表现为政治态度、情感和信仰。[1]中国学者陈道银在《政治认同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文中指出“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对政治体系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表现为对民族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过程、政治权威和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同意、支持和服从,本质上是人们对政治体系的信任、信念和信仰,是政治统治的正当性基础。”[2]胡建和刘惠在《社会公正:政治认同的制度性资源》一文中对政治认同作了更加详细的阐述,认为:“政治认同就是指一定政治体系中的政治主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现存政治客体表现出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在政治生活中基于特定利益而积极支持、参与政治体系的实践行为活动。”[3]
不难看出,政治认同是连接政治体系与社会成员的一个纽带,即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所表现出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达,具体体现在对政党、国家、制度、体制、政策、文化、绩效、理想、宗教等的认同,对其表现出情感、意识上的归属感和行动上的主动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逻辑层面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政治认同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塑造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其丰富的内涵有助于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其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同时也回答了我们国家和社会建设的标准及公民培育的标准。它表明一个公民应有的价值追求,因此,为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奠定了重要的基石,指出了明确的目标方向,也提供了重要的维度。
其次,大学生政治认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政治认同是政治体系稳固运行的保障,是政治治理的晴雨表,更是衡量政治发展是否健康有效的重要工具。大学生政治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体系、政治治理和政府绩效。同时,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政治心理、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会对其他群体产生不可小觑的引领作用,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广泛的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现实条件,只有得到每个个体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的培育和践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提供了重要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了我国公民的价值认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同时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和巩固具有重要的维度作用,提供了目标导向维度、感染教化维度和行为约束维度。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了目标导向维度。它概括了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倡导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倡导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倡导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与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相吻合,其凝聚政治共识的重要作用更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和巩固指出了明确的目标,是推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力量。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导向,才能保障大学生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做到不偏不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了感染教化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其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和渗透性的特征,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和政治情操的陶冶,从而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政治行为。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可以凝聚大学生的思想共识,教化他们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推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和巩固。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了行为约束维度。其内容既覆盖了日常生活领域,又涵盖了公民应有的行为表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公民树立了新的社会道德标杆。短短24个字阐述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即什么样的政治行为该做、不该做,为什么应该有这样的政治行为、不该有那样的政治行为,政治行为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去做,这为我们抵御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行为约束,促使大学生将政治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在“五位一体”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维度来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即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建设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对经济认同的引领作用,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经济基础,从经济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一个国家的富强程度往往决定着人民对这个国家的认可程度,假使一个国家连公民最基本的经济权益都不能保障,就更别提政治认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反映着经济基础,折射出的经济含义就是富国强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稳步增长,最终使人民更加富裕、国家更加强大,从而为政治认同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具体而言,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经济分配中和社会保障体系中,用平等、公正等价值追求净化制度体系,防止人们陷入功利主义。与此同时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做到公平竞争、诚信经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经济市场环境,形成经济和道德良性互动的新局面。从而推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和巩固。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治建设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对政治认同的引领作用,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政治保障,从政治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治建设中,就是将其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将其落实到实践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众所周知,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推广需要法律法规的重要保障。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的自觉性。进一步深化对政治体制的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增进公民的法制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氛围,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得到弘扬。最终促使社会成员养成学法守法懂法用法的良好习惯,从而提升人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此外,还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提升到具体的法律法规层面,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对它的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良好法治环境,以此来拓展国家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政治保障。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建设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对文化认同的引领作用,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文化根基,从文化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中借用《大学》的经典语录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而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而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而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4]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段话中提到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和时代精神,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内涵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明确回答了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追求。可以说这一论断不仅从理论上阐发了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和国家之文化自主性和根基性问题,而且从实践上明确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极端重要性。[5]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使其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不断为其注入新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小德和大德的统一体,反映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可以促使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性问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我国文明程度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我们要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国家认同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提高我国公民的文明程度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和巩固有重大的作用。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建设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对社会认同的引领作用,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社会支撑,从社会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融入到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它对社会建设的引领示范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分别为社会认同提供了价值基础、目标基础、环境基础、制度基础。一个社会认同度高的国家必然是为人民提供了很自由的价值追求、平等的出彩机会、公正的社会环境。同时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社会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同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教育全过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使大学生在良好社会风气耳濡目染的影响下将政治认同内化为思想行为标准,外化为行为指南。
(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态建设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生态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对生态认同的引领作用,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生态来源,从生态层面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在我国层出不穷,为此,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它融入生态建设中,用保护资源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并将其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形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生活,进而增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政治认同,激励他们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家园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有独特的维度作用。我们应当将此全面落实到“五位一体”的建设中,从而巩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参考文献:[1]胡建,刘惠.社会公正:政治认同的制度性资源[J].理论探索,2009(5):107-110.
[2]孔凡凡.大学生政治认同心理机制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12):66-68.
[3]胡建,刘惠.社会公正:政治认同的制度性资源[J].理论探索,2009(5):107-110.
[4]习近平.青少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4-05-05.
[5]陈泽环,马天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讲话的体会[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7):55-60.
[6]胡建,王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重要意识性资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4):112-115.
G641
A
1006-0049-(2016)17-0025-02
*2015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项目号:2015B-03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苗苗(1992-),女,兰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洪涛(1974-),男,兰州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