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长期建藏”思想对西藏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
——以进藏干部队伍建设为例
2016-02-04王苑
王 苑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浅析“长期建藏”思想对西藏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
——以进藏干部队伍建设为例
王苑**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西藏和平解放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确立了进藏干部扎根西藏、边疆为家的长期建藏思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将“长期建藏”作为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现重申“长期建藏”思想是对50年代长期建藏思想的升华,对西藏社会稳定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长期建藏思想;进藏干部;社会稳定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2015年8月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长期建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的五项重要原则之一。现重申“长期建藏”思想是党的治藏方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进藏干部为视角来探讨“长期建藏”思想,对西藏社会稳定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长期建藏”思想的科学内涵
“长期建藏”既是进藏干部建设西藏的一种精神力量与工作思维方式,又是“长期”加“建藏”的有机组合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必然要求。
(一)“长期建藏”是一种精神力量。西藏和平解放后,在进藏干部和各族群众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建设西藏的精神——“建设不仅是为了国家,更是为了西藏人民;不仅从目前的需要出发,更重要的是为西藏未来建设着想”,将“长期建藏、边疆为家”升华为一种精神力量。参与西藏建设者,不论时间长短、贡献大小,都把“长期建藏”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坚守着为西藏未来建设着想的理念。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力量,和平解放65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区区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巨大成就。
(二)“长期建藏”是一种工作思维方式。长期以来,西藏社会面临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还面临着各族人民与达赖集团分裂活动进行坚决斗争的特殊矛盾。在这两种比较尖锐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长期建藏”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不断推进西藏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扬“长期建藏”的工作思维方式,促进西藏“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从而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
(三)“长期建藏”是“长期”加“建藏”的有机组合。由于历史、地理、宗等多方面原因,虽然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同祖国内地相比,自身的“造血”能力大大落后于其他地方。光靠“输血”就需要外界不断的供给,供给一旦短缺或消失,问题就会出现。只有自身有了“造血”功能,才能源源不断地满足生理需要,对西藏的援助也是一样的道理。目前,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长期”加“建藏”的有机组合,加大对西藏资金、科技、人力资源的援助,通过“输血”激活和催化西藏自身的“造血”功能。
(四)“长期建藏”思想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由于历史、地理环境、教育、交通等多方面的原因,西藏普遍落后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达赖集团在西方的支持下,不断变换手法,暴力与非暴力两手并用,加大对境内西藏和四省藏区的渗透与破坏,反分裂斗争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更加凸显。“长期建藏”思想正是出于两个大局的全面考虑,实事求是分析了当前西藏的发展情况与反分裂斗争的形势,提出重在以我为主,牢牢掌握对达赖集团和西方反华势力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使西藏走上“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现代化之路。
二、进藏干部“长期建藏”与西藏社会稳定发展的关系
据国民党政府的驻藏办事处处长孔庆宗记载,1943年实地调查,在西藏长期安家的汉人,仅有500余户,2000余人。辛亥革命到西藏解放前夕的近40年间,西藏地方对中央政府时断时续的离心倾向。西藏地方当局利用中央政权变革无暇顾及边地治理之机,发动第一次“驱汉事件”。1949年解放战争后期,西藏地方当局又借国民党政权将要瓦解之机,再次制造“驱汉事件”,并企图以武力抗阻我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无人”进藏的状况出现改变。上世纪五十年代,进藏的地方工作人员就已达到4.5万,军队人数达到5万。他们中的许多人在“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思想影响下,在高原坚持工作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有的干脆在西藏安了家,被称为“老西藏”。大批人员的进藏及相对稳定的“老西藏”干部队伍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央人民政府对西藏有效地管理与有力地施政。正如邓小平在1987年会见美国总统卡特的谈话时指出:“西藏是人口很稀少的地区,地方大得很,单靠二百万藏族同胞去建设是不够的,汉人去帮助他们没有什么坏处。如果以在西藏有多少汉人来判断中国的民族政策和西藏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可见,进藏干部队伍的存在及比例,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1950随着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随军进藏的地方干部仅有2200名,其中汉族2000名,占90.9%。在这些进藏干部的努力下,10月取得了昌都战役的胜利,为和平解放西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1年中共西藏工委迅速组建并开展工作,初步稳定了西藏的形势,打开了西藏工作的局面。最终,促使西藏地方政府派出和谈代表进京,经过双方协商于5月23日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协议的签订,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西藏的梦想,维护了祖国统一,为西藏人民废除农奴制度、彻底翻身当家作主奠定了基础,为提高西藏人民生活水平开辟了道路。
(二)1957年,为贯彻中央“六年不改”方针,西藏将汉族干部、学员、工人由4.5万减到3700人。到1959年,西藏反动上层借机发动全面武装叛乱。同年,中央先后下发了《关于抽调干部赴西藏工作的通知》等9个文件,从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省市抽调了约10300余名干部进藏工作。广大进藏干部遵照中央“边平边改”的方针,迅速平息叛乱并团结带领百万农奴展开民主改革,不仅一举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还在西藏全区相继建立起基层人民政权,形成了西藏治理的基层组织体系。
(三)1980年后的几年中,西藏大量调出进藏干部。把建藏和援藏工作对立起来,以援藏来代替建藏。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同志到西藏考察,认为“汉族干部已经完成历史使命”,提出只留15%,其余分批内调。“汉族干部完成历史使命”的结论、对少数汉族干部不正之风的批评以及内调方案,既不准确,也不符合西藏实际。实践也证明,这一结论和评价不但使很多长期在西藏工作的汉族干部感到伤心,也使民族关系出现一些问题,在其后的几年中,西藏自治区根据中央政策的安排,共内调了三批干部、工人、实际调出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2万多人、工人2.5万人,连同这些人的家属子女共计约8万人离开了西藏。在进藏干部内调的过程中,由于实行了“压数字、定比例”等办法,西藏一些地方的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许多热爱西藏、熟悉西藏,有水平,甚至懂藏汉两种语言的领导骨干和业务技术骨干调走了。
原西藏区党委书记陈奎元同志对此有过一个较中肯的评价:“80年代的前几年,大批干部、职工仓促内调,内地干部职工突然离去,当地干部难以替补,贻误了西藏的建设事业,本来较为融洽的民族关系,也发生了逆转,助长了不安定因素的发展”。进藏干部的大批内调,使西藏工作伤筋动骨、伤了元气,不仅影响了专业技术性工作,更重要的是对内地进藏干部的评价和调离,使干部队伍中出现了思想上的混乱,使西藏原来比较融洽、和睦的民族关系受到了影响和损害。此后几年中,西藏的稳定急转直下,1987年后连续几年都发生了较大规模的骚乱事件。
从表面上看,这是“进藏”与“出藏”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长期建藏”与西藏社会稳定的关系,这涉及中央治藏方略、西藏工作方针政策上的大问题。
历史证明,广大进藏干部是“长期建藏”思想实践的主力军、稳定的压舱石、民族团结的引领者、祖国统一的维护者,是党在西藏执政的骨干力量。在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改革开放的各个关键历史时期,进藏干部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国家力量向边疆地区延伸、带动内地与西藏构建密切联系的重要方式。进藏干部参加西藏建设是一种义不容辞的义务,没有源源不断的干部职工进藏,西藏建设的困难不知会增加多少倍。汉族干部进藏,过去需要,今后仍然需要。凡是进藏干部队伍加强的时候,西藏发展稳定就有好的局面,凡是大量调出西藏干部的时候,都会在其后发生较大的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这也可以反映出“长期建藏”对西藏长治久安有风向标的指示作用。只有切实在“长期建藏”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才能保证西藏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重申“长期建藏”思想的现实意义
1950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在考虑进军西藏部署时,曾做过进藏部队三年轮换的指示。1952年,毛泽东又提出“现在改长期建藏为好”。同年,西藏军区向全体指战员发出了“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倡议,要求全体指战员必须与西藏人民心心相连并肩战斗,像建设自己的家园一样,树立长期建藏的思想,在西藏扎根、开花、结果。文革后,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干部内调,“长期建藏”的口号提少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现“两步走”的中国梦和“治边先稳藏”的大局考虑,再次把长期建藏作为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这既是对过去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存在问题的反思。
2013年4月28日,俞正声在西藏工作协调小组会议上,专门讲了“要树立长期建藏的思想”。俞正声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西藏和四省藏区面临特殊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仍然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二是在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下,达赖集团还有相当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能力,我们要和他们进行长期的斗争。三是西藏和四省藏区绝大多数群众信仰宗教,许多地方还比较封闭。发展,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反分裂,要进行长期的斗争;宗教、封闭等社会问题,也有长期性。所以,解决西藏发展与稳定的问题都需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树立长期建藏的思想,一切工作都要从长计议,一切措施都要有可持续性。
习近平在2015年8月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强调,“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是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的西藏工作的主要原则。”说明“长期建藏”思想是今后西藏工作中必须坚持的一大原则,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都要按照“长期建藏”的原则来指导、来思考、来部署。要认清当前西藏面临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具有长期性;同时,西藏面临各族人民与达赖集团之间的特殊矛盾,要解决这一特殊矛盾也需要长期的努力。这两大矛盾就决定西藏工作要从长计议,把眼光放长远,坚持“长期建藏”的指导思想是关系西藏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在当前的时代条件下,中央重申“长期建藏”思想,与五十年代提出“长期建藏”思想相比,既是对过去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存在问题的反思,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经过时间的沉淀,过去实践中所发生的偏差和问题早已得到纠正,现在党从治藏方略的高度提出“长期建藏”思想,是从自己走过的路中吸取切肤之痛的教训,使之成为我们沿着正确道路继续前进的宝贵警示和精神财富。
[1]李小方.内地人在西藏[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
[2]吉柚权.西藏平叛纪实[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
[3]杜玉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长期建藏思想的提出及其影响[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2:6).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陈奎元.西藏的脚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D677.5
A
1006-0049-(2016)17-0019-02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重大课题《涉藏反分裂斗争实践的理论思考》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苑(1991-),女,山西临汾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西藏革命与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