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IP剧审美效果的文本分析
2016-02-04文/罗奕梁煖
文/罗 奕 梁 煖
热播IP剧审美效果的文本分析
文/罗 奕 梁 煖
根据美国大众学者约翰·费西克的“文化经济”理论,电视作为文化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快感和社会认同是由电视观众所决定的。电视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它实质上是现实生活中各种关系的再现,是电视受众各种欲求的主体体现。本文通过对走红荧幕的热播IP剧进行文本分析,分别从“世俗叙事”“奋斗神话”“美人计”三个层面来探讨热播IP剧是如何顺利实现意义、快感和社会认同,并“生产”和产生审美效果的。
热播IP剧 审美效果 文本分析
如果说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理论为批判学派敞开了受众主动性研究的大门,沿着霍尔的足迹,约翰·费西克则把受众对电视的解读立场上升到一个政治学的层面。作为20世纪80年代英国文化研究的核心人物之一,费西克在吸收了结构主义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思想的基础上,把电视受众研究推向了全新的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性受众观”,并由此提出了著名的“两种经济”理论。电视节目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生产和发行是处于两种平行且共时的经济系统中,所谓两种经济,一是“金融经济”,其流通的是金钱,通过将电视节目所吸纳的观众注意力二次售卖给广告商来实现;二是“文化经济”,其流通的是观众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后所创造出来的“意义、快感和社会认同”。
IP,即Intellectual Property,直译是知识产权,它可以是一个故事,一种形象,一件艺术品,一种流行文化,而更多的是指适合二次或多次改编开发的影视文学、游戏动漫等。IP剧,是指在有一定“粉丝”数量基础上,以国产原创网络小说、游戏、动漫为题材创作改编而成的影视剧。由于其站在IP背后成千上万狂热“粉丝”及其不容小觑的消费能力,2015年,IP改编呈井喷之势。本文借助费西克的“文化经济”理论,通过对走红荧屏的热播IP剧进行文本分析,探讨这一电视文本是如何顺利实现意义、快感和社会认同的,又是如何实现其审美效果的。
一、热播IP剧及其“眼球效应”
从市场竞争看,作为电视节目的“三驾马车”之一,被称为“良心剧”“口碑剧”的优质电视剧资源,仍是电视台抢占收视份额、吸纳广告投放的市场利器。2015年,国内IP改编大热,出现了一大批热播电视剧,如由《甄嬛传》原班人马打造的《芈月传》,原著小说早已经在网络文学平台拥有大量“粉丝”的《琅琊榜》《何以笙箫默》《花千骨》《云中歌》等。从目前来看,这种趋势在2016年仍将延续。IP改编剧的受众市场十分庞大,各大卫视争夺投入,竞争激烈。如关注度较高的《幻城》《三体》《诛仙青云志》等超级IP已被湖南卫视拿下;浙江卫视除了已经播出的《寂寞空庭春欲晚》外,还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锦绣未央》等优质IP收入囊中;东方卫视和江苏卫视也抢到不少热门IP,如《暗黑者3》《新婚公寓》《如果蜗牛有爱情》《九州天空城》等。
2014年被称为是“自制剧元年”,各大视频网站都加大了对自制剧的投入,网络剧的数量也急剧上升。从2007—2013年的7年时间里,我国网络剧仅制作上线了169部,而2014年,仅一年时间就制作上线了205部,到2015年,仅到9月份就已经上线了247部。2007—2011年间,一部网络剧的平均制作成本为每分钟600元左右,2014年被提高到每分钟1.5万元,随着许多超级大剧的诞生,2015年的制作成本平均值已达到每分钟3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少有5部投资在5000万元至上亿元的“超级网络剧”开始拍摄。在众多网络剧作品中,IP 剧表现尤为突出。如由网络人气作者fresh果果所著、2015年暑期热播的电视剧《花千骨》,据CSM50城市网收视率和全国网收视率数据来看,在播出期间一直处于收视榜榜首。其中,CSM50城市网收视率单集最高收视3.11%,最高收视份额16.058%;全国网单集最高收视3.83%,最高收视份额24.73%,单集收视9次破3,顺利赶超《古剑奇谭》的收视纪录,成为中国周播剧收视第一的电视剧。另外,《花千骨》大结局播出当日,全网点击量突破4亿,创下总播放量突破200亿、集均播放量超过3亿的纪录,成为首部网络播放破200亿的电视剧。而另一部大热IP剧《芈月传》,其成绩也相当耀眼,播出期间,各方数据及关注度一路攀升,一度遭遇盗版风波,而《芈月传》的收视率及网络点击量却未受影响。临近收官,北京卫视、东方卫视两家卫视收视率分别达到3.8和4,创近5年来的新高。
仔细探究这些IP剧大热的原因,可以发现,首先,这些网络文学作品此前都已经在阅读平台上累积了大量的“粉丝”;其次,投资方在对这些作品进行改编拍摄前,通常会在网络上开展“票选你心目中的男女主角”之类的活动,俗称“溜粉”,大大的满足了“粉丝”们的参与感与互动感;最后,这些IP的题材以仙侠、玄幻修真类居多,跳出了观众日常接触到的婆媳关系、伦理大战等剧情,使观众更有新鲜感和好奇心。这种改编而来的IP剧早在多年前就有了成功先例,如早期的电视剧作品《会有天使替我爱你》《泡沫之夏》都是改编自“言情天后”明晓溪的小说;网络作家匪我思存的《佳期如梦》《来不及说我爱你》两部作品也在2010年被搬上了荧幕;2012年的“年度剧王”《甄嬛传》,其原著最初载于网络,后改编成电视剧。
二、满足电视受众不同层面的审美需求
费西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提及:电视是一个“不生产产品的工业,而消费者也不消费产品”。在他看来,电视节目本质上是一种形象、思想和符号,通过提供给观众消费的日常生活文化资源,观众可以能动地运用它们来交流,并生产出其所需要的意义和快感,以及对现实的幻想。在这个层面上,电视观众成了意义的“生产者”。费西克对电视传播的研究“实现了‘从媒体对受众做了什么’到‘受众对媒体做了什么’的转变”。他重视电视观众的主体性及其生产意义的功能,从而对观众的能动性给予了极端的强调,从这个层面来看,穿越电视剧看似虚幻,但实质上是现实生活中各种关系的再现,是当前电视受众各种欲求的主体体现。
研究目前热播的IP电视剧,可以看出这些电视剧主要是从“世俗叙事”“奋斗神话”及“美人计”三个层面,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
1.“世俗叙事”适应大众文化时代人们对生命体验的要求。众所周知,传统文化及其审美是以“应当是什么”作为价值导向,对建构人类的精神家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众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神圣叙事”对象面前是非常渺小的,受众对叙事对象只能仰视膜拜,双方的交流极不平等,而且受众也不会把叙事对象与现实生活的某人相类比或相等同,对受众而言,敬畏是主要心态。然而,换一个角度,这种建构是以压抑和牺牲人的感性欲求,也就是人的“本我”为代价的,由此产生的审美标准也是如此。美感不同于快感,美感是一种反思性的判断力,更多地体现人类对理性的把握和思考。审美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来实现的,以触觉、味觉、嗅觉而获得的愉悦是低层次的快感,而不是美感。中西方许多哲学家如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狄德罗、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中国的宋明理学家等都持类似观点,这也折射出当时的主流话语。以我国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例,《庄子·天下篇》《尚书》《史记》中都有类似的记载:“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如此”,从而塑造出一位茹苦救世的圣人。
随着新兴媒介的日益勃兴,人们通过主观理念想象出来的虚拟世界可以依赖技术被“真实地”制作出来,并将虚拟世界嵌入到现实世界之中,甚至通过拟态环境促使现实世界去模仿建构虚拟世界。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不再仅仅传播文化,它还自己创造文化——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其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解构传统文化及其审美中精神和肉体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坚持身心合一的世俗立场,通过其最惯用的“世俗叙事”方式,使得受众与叙事对象相互交流融合,受众可以把叙事对象看作生活中的自己或他人,或者把这种叙事当作茶余饭后的戏谑与消遣,从而适应了受众对生命体验的要求。“欲望表达”是“世俗叙事”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欲望一种是被动存在的实体,是匮乏的满足感,一旦主体的匮乏填满,欲望便得以满足,欲望是具有普泛性的。在大众文化中,人的世俗欲望是合情合理的,甚至是高于一切的。穿越剧作为当前最流行的大众文化文本之一,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叙事方式。例如,《花千骨》和《芈月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女主角都被剧中众男倾慕。其中,《花千骨》剧情主线是描述了师徒之间的禁忌之恋。按照现代人的爱情观来说,恋爱自由,没什么能够阻挡。所以,当故事中的这种感情出现时,作为观众,更倾向于反权威和对抗,更愿意看到的就是两人如何冲破重重阻隔,最终在一起的情节。剧中情节虐心更能凸显“爱”的珍贵,“爱”是最大的主题。同样,在《芈月传》中,观众通过女主角的视角窥探到帝王将相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的物欲、情欲及支配欲,剧中成就女主角芈月一生中的三个男人,无不用生命在爱着女主角,这极大地满足了当下的“男色审美”的大众文化,从而受到热捧。在这两部剧中,无论是仙侠世界中高冷的禁欲系上仙,还是掌握国家大权的帝王将相,都免不了欲望的纠葛和挣扎,这种戏剧张力让剧中人物更加立体和丰满,使圣人由神坛走向凡间,并对爱情和欲望进行了新的解读。这正符合当前观众对玄幻世界及神秘宫廷的好奇,以及他们未能在日常生活中被满足的窥探欲,具备十足的观赏性和商业性。
2.“奋斗神话”是当前社会生活中人们对规避现实和寻找自信的呼唤。在费西克的“文化经济”理论中,电视剧作为文化经济产品,是通过观众实现“意义”的生产而完成其文化角色的。然而,“意义”能否顺利生产还取决于电视剧对现实生活各种关系的影射状况,成功的电视剧是当代社会生活经济和精神状况及各种关系的生动再现。当前,人们面对各种压力,更多是迷茫、困惑和无方向感,其需要灰姑娘的“奋斗神话”来启发自己如何在困难中面对和创造世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也符合弗洛伊德的“补偿理论”:当现实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个人的原定目标无法实现时,人们总会通过新的目标来取代原有的目标,用现在的成功体验去弥补原有失败的痛苦。《花千骨》《芈月传》等热播IP剧展现的是原本平凡、边缘的小人物的“奋斗神话”,在这个戏剧世界里,主角开始都是普通人甚至是“失败者”,而又都命运多舛或命数诡异,中国人历来对玄学命理充满敬畏,这种人物设定无疑是具有想象空间和神秘性的。最终,剧中的女主角们凭借自己的意志力、智慧和勇气,通过展现自身能力、发挥自身价值,寻找到自我,成为当时万众瞩目的人物,获得了逆袭。灰姑娘的“奋斗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年轻观众的心理:虽然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使得追求成功困难重重,也由此对自我产生不满和怀疑,但在内心深处,对于成功仍然心存向往和期望,解决这一矛盾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期待通过其他途径实现,因此,从现实中暂时逃避到剧中世界,将建功立业视为一种内在的心理向往,从而达到一种自我满足。
3.俊男美女的“美人计”所带来的感官愉悦满足人们的观看欲望。
从商业美学的角度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类的本性,美能引起感官愉悦。感官愉悦的产生是通过将娱乐元素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由此与人的心理相呼应而产生的感觉。虽然这一层次的表达运作方式很简单,也很直接,但它依靠人的视听觉功能,通过“看”和“听”刺激人的大脑,其所产生的效果却是不容小觑和忽视的。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身体是消费社会中最美的消费品,穿越电视剧通过选择偶像演员,制造出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的影像效果,引起观众的感官愉悦,从而刺激观众的观赏欲望。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来看,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中指出,影像的功能之一就是“观看癖”,通过观看获得一种快感,并且观众喜欢将自己的心理欲望投射到银幕人物身上。在这个意义上看,观众在漂亮或英俊的明星上寄托了电视观众的一种“自恋”。在网络上有关这类剧为何受关注的调查中,常有这样的言论出现:“虽然看IP改编剧已经审美疲劳了,但是看到《花千骨》里偶像级的俊男靓女,还是招架不住了。”在某视频网站下对于该剧的评论,很多网友认为男女主角高颜值的组合符合他们心中的人物设定。
三、结语
随着2015年广电总局“一剧两星”政策的尘埃落定,各大卫视对于电视剧的选择十分有限,而这股IP热则获得了青睐,各种热门的网络IP被资本抢购一空,导致同类题材电视剧大量出现。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纠纷和硬伤,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视剧市场中,改编的IP剧如何永葆长青是当前电视剧编剧、导演和电视媒体应共同思考的问题。
作者罗奕系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
学院副院长、传播学博士、副教授
梁煖系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
201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广西地方电视频道运营研究”(项目编号:BS201304)阶段性成果。
[1] 陈旭光.影视受众心理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John Fiske.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M].London:Unwin,1989.
[3]赵晖.从IP“热”反思原创力的衰竭与重建[N].光明日报,201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