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刊首语 社区报是报业蓝海

2016-02-04杨驰原

传媒 2016年13期
关键词:月坛蓝海报业

文/杨驰原

刊首语社区报是报业蓝海

文/杨驰原

“小的是美好的”“社区报是美国的心跳”,中国传媒大学陈凯老师的专著《走进美国社区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两句话。自从2012年初读完此书后,笔者便开始持续关注和研究社区报,并策划制作了关于社区报的专题在当年6月的《传媒》刊发,专题定名为《社区报前途几何?》,是带着问号来研究的。4年后,我们又在本期推出了关于社区报的专题,专题定名为《社区报的蔚蓝色未来》,从专题名称的演变可以看出,对于社区报,我们更有信心了,认定其将是报业蓝海。

这信心源于4年来业界令人振奋的实践成果。2016年5 月21日,在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首届社区报发展论坛上,各专家、学者总结出了我国社区报发展的五大模式:一是注重渠道建设、与30个街道有合作关系,共出版了47份社区报的“晨报模式”;二是在北京市共建了39个分社、1个“OK家”APP、28份覆盖28个区域的报纸、130多个社区驿站,打造“社区报+APP+社区驿站”一体化发展的“北青模式”;三是以功能定位为“政府助手,生活帮手;社会瞭望,幸福守望;互动平台,活动舞台”的“珠江模式”;四是以“沉下去”“动起来”“统起来”为特色的“华西模式”;五是以核心定位为贴近、服务、实用和互动,推崇社区归属感和自豪感,只做区域内读者关心的内容的“大石化模式”。这些模式各具特色,展现了我国社区报经过多年探索,进入蓬勃发展新阶段的风貌。

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采访、座谈中,我们对政府、报业、群众三个方面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三方面对社区报都有不同层面的需求。

其一,政府需要社区报。在4年前做《社区报前途几何?》专题时,我们采访了北京月坛街道的一位负责人,他谈到其主办的《人文月坛》社区报时说的话,让笔者至今记忆犹新:“我们挤出资金、花大力气办社区报,不是政绩的需要,而是社区管理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需要。”像《人文月坛》这种由街道办事处自办的社区报,保守估计全国有2000家左右,“北青模式”“珠江模式”等也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政府需要社区报在社区管理、建设和谐社区方面发挥作用。

其二,报业需要社区报。报业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主业大幅度持续下滑,寻求转型发展是当务之急。多元化经营的转型方向,使有些报业集团快成为房地产企业或大卖场了。笔者认为,丢掉主业的转型方向是迷途的,最终会毁掉报业。报业转型方向应是“上浮”和“下沉”:“上浮”是运用互联网思维与移动互联密切结合,融合发展;“下沉”是接地气,深入到社区,办与群众高度贴近的社区报。也就是说,社区报是报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其三,居民需要社区报。美国的社区报并没有受新媒体冲击,一直保持良性发展的态势,其主要原因是社区报满足了居民的需要。我国社区报发展的五大模式证明,我们的居民也需要社区报。《珠江时报》李国臣总编辑向笔者介绍,他们对社区报的投递工作从来不敢疏忽,因为一旦漏投了,马上就会有居民找上门来要报纸。这种需要来自于报纸内容的贴近性和服务性。

以上三种需要,决定了社区报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有一个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那就是社区报的刊号问题,按照《出版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的规定,现在所有的社区报都有违规的嫌疑。涉嫌违规的情形有二:一种是一号多刊,即用一个报纸刊号出版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的社区报;另一种是没有报纸刊号,只有印刷许可号,有的连印刷许可号也没有。面对社会需求,建议政府管理部门启动报纸刊号资源的供给侧改革,给这些为政府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媒体正规合法的身份。如果不能每个社区报都给报纸刊号,可根据社区报的特点,采取总号、分号相结合的办法,如每个城市批准一个或几个社区报总刊号,在不同社区办的不同版本用分号,这样便能很好地解决社区报刊号这一由来已久且亟需解决的难题了。

总之,社区报对满足群众需求,创建和谐社区意义重大。报纸出版单位应积极开发这一报业蓝海,政府更应大力协助。只要报纸出版单位和政府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携手努力,我国社区报的大繁荣、大发展就会早日到来。

作者系本刊主编

猜你喜欢

月坛蓝海报业
“月坛小哥”为城市治理“穿针引线”
“月坛小哥”为城市治理“穿针引线”
猪迪克之蓝海奇缘
微型农场 未来农业新蓝海
海外翻拍,国产影视IP下一个“蓝海”?
月到中秋分外明
消费金融是个大蓝海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
反思报业转型五大关系